青島開通了第一條地鐵,家門口就有地鐵站,從此開啟地鐵生活。每天固定時間下樓,固定時間出站,沒有了路上的不確定,時間容易管理。
我家附近的地鐵站周圍有大量住宅區,上車時很擠,上班高峰期如同北京的地鐵,胖子進去瘦子出來,餅干進去面粉出來。擁堵不算什么,中國人就是人多,早在100年前,梁實秋就談過擁擠問題,其實不是擁擠問題而是黑壓壓一片亂的問題,梁呼吁學習德國人有秩序,可是100多年過去了,還是不排隊,上車還是爭先恐后,完全沒有禮讓精神。馮唐談過香港,上海深圳在10年內會在物質文明方面超越香港,但是在精神文明方面恐怕兩代人內看不到。
地鐵上的人大部分都玩手機,都是低頭族,在這個陌生人的車廂,不玩手機還能干什么?看書的沒有,至少我沒見過,甚至拿kindle 的也沒有。
在車廂里擠的不能動彈,從外面看像沙丁魚罐頭,如果旁邊是美女還好,可以聞到淡淡的香氣,濃妝艷抹的很少擠地鐵??扇绻赃吺呛镁脹]洗澡的大叔,那就壞了。好在四站之后就是五四廣場站,地上都是高樓林立的寫字樓,大部分上班族都在這一站下車,瞬間就寬敞了。
為什么大家會在某個時間一窩蜂的一起涌向市中心的某個地點?這是個大城市的共性問題,在紀錄片超級工程獻禮中,上海雖然有密集的地鐵網和星羅棋布的地鐵站,但是市區的幾個地鐵站的吞吐量選大于其他地鐵站,地鐵擁擠不堪,地鐵網并沒有有效分流人口。這是大城市病,也是所有城市規劃的難題。
地鐵帶來的最大好處是節約時間。時間太寶貴了,老天太公平了,地位越高的人越有時間觀念,經濟越發達的地方時間觀念越強。
理科生思維,一天在路上的時間是兩個小時,一年差不多是600小時,能看600部電影,跑步6000公里,看60本書(10小時看一本),學習一門新語言,寫作60萬字,妥妥的長篇小說或者雜文集,聯絡朋友感情,能把所有朋友關系管理的很好。
每個人都想要不朽。關于不朽有個標準是立德立功立言,能做到的人極少,曾國藩就是其中一個。做到這三點需要大量的時間,而且是有效時間。所以曾國藩從不睡懶覺,他提倡勤儉,勤從不晏起做起,即勤勞從不睡懶覺做起。
地鐵通車后,地鐵站附近的房價平均上漲2000元每平米,這是節約的時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