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學習了《論語 學而篇》的第二段,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段話的解釋是,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 ? ? ?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有兩個方面。一是建立規(guī)矩,教化民眾。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悌為前提,孝悌以忠為目的。那么一旦在民眾中去推廣孝悌理念,建立這種守孝悌的規(guī)矩,那么在內可以保證家庭和睦,在外可以包圍國家。自春秋戰(zhàn)國以后的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并推廣開來,保證了其政治統(tǒng)治的穩(wěn)定。我要說的是,建立了規(guī)矩就一定要推廣開,讓民眾知道有這件事情,我們應該按照這樣的規(guī)矩來辦事。但是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被別人,甚至我們自己說成是不懂禮貌,不守規(guī)矩的人。反思一下,規(guī)矩建立了,有沒有推廣給所有人知道呢?有沒有讓所有人感覺到如果不按照規(guī)矩來辦事,會有什么樣的后果?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沒有共享單車,沒有共享單車上面“12歲以下禁止使用”的文字,我都不知道原來12歲以下小朋友是不準在馬路上騎自行車的。想想每天有那么多人、那么多車過馬路,又有多少人知道“紅燈停,綠燈行”;“禮讓斑馬線”的呢?
? ? ? ?另一個方面,就是孝順父母。我認同孝順父母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一定是一個絕對自私的人。但是反過來,我認為一味的孝順父母,也是差勁的行為。《弟子規(guī)》中有“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這樣的話,意思是說“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態(tài)度要誠懇,聲音必須柔和,并且和顏悅色。如果父母不聽規(guī)勸,要耐心等待,一有適當時機,例如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繼續(xù)勸導;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于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可見,現(xiàn)實中那些“鳳凰男們”所謂的孝順父母、讓妻子或者妻子家人忍受的行為,不過是極度自卑下自私的表現(xiàn)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