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學習了《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維弗居,是以不去。”
? ? ?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字面意思就是說有丑陋做對比,我們就知道什么叫做美了,有不善的存在,我們自然明白了什么叫做善。有對比,才能更加明確事物的屬性。就像初中物理學中的參照物一樣,運動是絕對的,但是有了參照物做對比,我們才能感覺到我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是超前跑了,還是向后退了。
? ? ? ?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這句話讀起來韻味十足,語言很是優(yōu)美。字面的意思是說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我對此有兩方面的理解:一方面事物的屬性都是相對的,被比較的參照物變了,那么定義的屬性自然也就變了。比如1厘米跟1毫米比,它是長的,但是跟1米比它就是短的了。也因此,反證了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萬事萬物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所以即便描述了它的屬性、規(guī)律,但是這些屬性和規(guī)律也不是恒定不變的。另一方面是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比如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上和下、音和聲、前和后等等。這兩面性都是對立的,但同時又是統一描述一個事物/事物屬性的,同時這兩面性還可以相互轉化。正是這種對立統一和相互轉化,推動了事物的發(fā)展,這是永恒不變的。完全就是馬哲中的矛盾論——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2.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雙方各有其特點;3.二者是辨證統一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聯結;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老子用了短短24個字,而且是非常優(yōu)美的文字,說了馬哲的矛盾論!
? ? ? ? 最后的“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維弗居,是以不去。”字面意思是因此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chuàng)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yè)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 ? ? ? 那么在闡述我的理解之前,先將《黃帝內經素問 上古天真論》中關于圣人的定義說一下,感覺《道德經》里面說的圣人跟它是一個意思。原文是“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譯文是“其次有稱作圣人的,安處于天地間的和氣,順合于八風的變化,讓自己的嗜欲喜好同于世俗,也就不會產生惱恨的情緒,行為并不脫離世俗,但舉動又不受世欲牽制。在外不使形體過度勞累,在內不讓思想有所負擔,務求精神安逸愉悅,以悠然自得為已功,形體不會衰憊,精神不會耗散,也可以活到一百歲。”撇去前后,可以看出所謂圣人就是行為處事順應天地變化,精神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
? ? ? ? 由于圣人了解掌握天地間萬事萬物的內在本質規(guī)律,所以他不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事物之上,去干涉它的發(fā)展變化。而且我想一旦用外力去破壞事物本身發(fā)展,其過程或者結果并不美好,總是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事實上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比如反季節(jié)蔬果,冬季的霧霾,揠苗助長。。。。
? ? ? ? 最后以“不言之教”,作為這篇作業(yè)的結束。有時候相互交流的兩個人是不能夠明白對方所表達的含義的,甚至會有完全相反的理解。這些都是由于個體不同所造成的。就好象一個班的學生同時聽一個老師講課,有的人完全不聽,有的人聽懂了一些,有的人甚至有更深刻的體會。語言是方便我們交流的工具,但是有些東西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此外,現在的很多學生不樂意被說教,更喜歡自己去探索發(fā)現。所以比之老美的教育理念,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