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和一個90后小弟弟聊天,他對現在的工作不是非常滿意,甚至都不是他想做的,我問他喜歡什么,或者想做的是什么時,他多少有點猶豫了,最后他說了句,“我會很努力的,只要我有了方向,真的!”
在民間有種普遍的觀點,那就是越早樹立自己的目標就會越成功,不是有耶魯大學的一個實驗,說是有明確目標的的1%的學生最后成為最頂尖的人才,較為模糊的10%成為中堅力量,剩下的毫無目標的都成為了普通人。雖然,這個實驗后來證實是人們臆測的,但是這種感覺還是非常根深蒂固的。我們都比較認同以下觀點:“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能貫穿始終是很幸福的。”一方面你可以和其他人拉開差距,最重要的是,會少很多困惑的時光。而且從邏輯上講,很多人一輩子都找不到最適合自己的事情,也是非常正常的。
但在現實中,我們的目標處于長期混沌狀態,是一種常態。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回顧下,我們小時候的目標往往都是一種概念,比如科學家、宇航員之類。父母和學校也并不會在意具體的引導和實踐。最有意思的是,高考填志愿的時候,很多人選擇的志愿都是想當然的,大家只會在意是是否考上,以及什么檔次,哪個學校。有很多非常開明的人認為,很多時候,志愿都不重要,選擇哪個城市反而顯得更為重要。這個倒是事實,從事非專業的工作,可能越來越普遍。
很多人一直到大學畢業,才去思考自己未來的走向,這個說不上早晚問題,畢竟一直以來都有某種慣性的流程在指引著自己,只有這個時候才是真正自我思考的開始,所以,大學畢業后再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說,剛剛好。過早的設定目標,可能會讓自己錯過更好的風景。但是,面對迷茫期該如何應對呢?現在這個時代變化太快,每個人都會經歷三四個城市,若干個行業。所以我們可以盡量多的去嘗試,很多東西只有自己試過才知道,未來每個人都理應成為一個超級個體,也就是不能用單一領域或職業來定位的人。可能還是有人會疑惑,擔心不會選到最合適的,其實我們不必過于低估自己的可塑性,這個就類似于婚姻,誰能保證幸福的兩口子就一定是最合適的呢!更多的還在與日常的經營和實踐。
很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是幸福的,但并不意味就一定成功,人的認知是在不斷進步的,比如我們看10年前自己的想法,會有很多自己覺得極其荒誕的,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成長了,而個人的目標這種事情,也會因為外在的變化而改變,所以保持一種時刻進化的狀態,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喬布斯對iPhone的打造,由于他長期對禪宗的癡迷,才有了后來的iPhone極簡主義格調。由于在大學期間,旁聽書法課愛上了各種襯線字體和無襯線字體,才有了后來iPhone的字體美感。
我們現在努力做好的一切,在將來都是可以獲得更多的回報,沒有人會肯定自己一定就從事現在的行業和崗位,但努力是必須的。假如羅永浩沒有鋪墊好早起的理想情懷和個人魅力,他跳行做手機根本就拉不到合伙人。杜蕾斯的創意文案、衛龍辣條的大尺度風格、網易的炫酷H5等等,同樣也因為非目標的付出,獲得了超額的回報。沒有目標?這個不是不努力的理由,反而需要更加努力,也許努力后,目標就有了呢!
內容來源: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