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場景簡單,人物關系簡單,故事情節更是簡單,但整部片子想表達的人性的局限性與復雜性卻并不簡單。
場景只是一間悶熱、局促帶有一個洗手間的辦公室,12個陪審團員圍坐在一張長條桌前。兩扇老舊的窗戶,一臺舊電風扇。12名陪審團相互之間不認識,不了解,甚至連姓名都不提及,只用了1號、2號的順序號代替了。故事情節也簡單明了,一個長期被家暴的18歲男孩,在一天傍晚又被爸爸扇了兩耳光后,跑出家門,買了一把折疊刀。他凌晨3點回家后,父親被折疊刀刺死在家中,警察逮捕并審問了他。后來甚至找到了兩個證人,分別證明看到男孩殺死了父親,而男孩自己又沒有有力可信的不在場證據。簡單明了的案情,似乎明確指向男孩就是殺人兇手,12名陪審員大部分相信這一點,只有8號不確定。
美國的私法是假設無罪,證明有罪。這個案子在沒有辦法明確證明有罪時,都不能宣判被告有罪。8號通過證明殺人工具不唯一、殺人動機不明確、兩個證人證詞都有其不嚴密性后,最終,讓其他大部分陪審員意識到,不能證明被告有罪。這期間,每個陪審員的性格特點、生活烙印、認識局限性都顯露無遺。電影沒有著墨在兇手到底是誰上,那樣就變成懸疑片了。而是通過每個人面對案件的認識、判斷、思考,將大家生活中的一面清晰展露。男孩到底是不是兇手不得而知,又是一場羅生門,但8號引導大家理性懷疑和推理,從現有證據出發,逐一識別,至少能明確,現在已知的人證物證不能說明男孩確實是兇手。他理性客觀的行使著作為陪審員的職責和權利,跳出自己生活背景的局限性,同時也表現出對陪審員身份的鄭重和謹慎。這些,都是其他陪審員或多或少缺少的。
司法獨立的概念廣泛,但其中接地氣的一點就是尊重客觀,證據鏈完整,邏輯嚴密。而人性是復雜多變,很多時候感性和理性共存的,就像電影里說的那樣。
有的的陪審員堅持、正直,有的隨意,并不在乎自己的決定將對別人的一生產生怎樣的影響,有的隨波逐流,有的嚴謹冷靜,但都帶著自己生活的經驗和局限。有貧民窟長大的人,有孤獨寂寞的老人,有軟弱善良的人,有強硬粗魯的失敗父親,有對他人漠不關心的小商人,也有一些堅持自己判斷但不夠睿智的人。當人性的弱點難以回避時,制度的作用開始發揮作用。著急離開這間逼仄悶熱房間的人們,不得不在制度的框架下,被理性的人引導者繼續抽絲剝繭,直至理清條理。
我們的生活里不也如此嘛,每個社會話題都有很多看法,有冷漠有熱情,有圣母有理智。好的影片不僅故事吸引人,讓人能反觀自身更是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