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一個朋友練習深蹲。他的方法是肩上扛著一個杠鈴進行負重深蹲,每天利用晚上空余時間進行訓練,每次大概15分鐘左右,分5組練習。
我曾問他做之前有沒有熱身,做之后有沒有拉伸。他說沒有,他想到的就是練。盡管我多次提醒,但他卻依舊按照自己的方式。
他的方式效果很明顯,最初每組只能做5個;一個月后每組能做10個;5個月后已經達到每組25個了。其腿部力量增長十分迅速。但此時,他的膝蓋開始出現疼痛,勉強堅持幾天后不得不暫停。
如果他從開始訓練就能做到充分熱身,可能也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如果把身體比作機器,熱身相當于給機器內的各個部件涂抹潤滑劑,防止運行時造成干磨和損傷。
熱身能夠讓身體中的血液和體液流入關節,同時還能使骨骼、肌肉更加富有韌性,是簡單、易行且能夠有效地保護身體的一種方式。
我的朋友運動前從不熱身是造成關節疼痛的一個重要因素。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是沒有循序漸進,一上來就進行大強度的負重深蹲,筋骨適應不了,如果能從基礎的自重深蹲開始練習可能會更好。
2
人的身體是很精密的,要學會保護他,好的身體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和前提,特別是在運動訓練上。你的條件再好,意志力再強,方法再有效,面對傷病的困惱只能是無奈。
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一旦受傷,就意味著你的訓練即將中斷,就意味著你之前的努力要打很大的折扣,就意味著你的進度要后退,就意味著傷愈后你要下很大的決心重新開始。
如果能痊愈是幸運的,如果不能將是悲劇。很多競技運動員,就是因為傷病而被迫退役。他們相對普通人有好的教練,好的設施,先進的方法,科學的輔助手段,但面對傷痛也只能嘆息。
當然我們普通人健身并不是為競技,但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卻是你能持續訓練的前提。
3
我練習了四年倒立,本來計劃三個月就練成控手倒立,但到現在還沒練成。就是因為中途多次受傷,導致進度反復,長期來看進步緩慢。
剛開始練習時,特別急功近利,跟瘋了一樣,一有時間就會找面墻靠一下。雖然我也很注意熱身,但是我每天的訓練量過大,而原先的身體基礎卻比較薄弱,自身的筋骨超出了符合,導致手關節和肘關節疼痛難忍,不得不暫停。
后來學乖了,降低了強度。但有一次在人前表演,想裝一下,強撐倒立時長。無視過程中身體不穩,胳膊酸痛搖晃,突然“咔噠”一聲,右手肘關節受了傷。
訓練一旦暫停就很難再重啟,傷痛難愈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暫停練習的強大慣性。剛開始的激情一旦被澆滅,便很難再繼續,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同樣的,如果你持續精進,保持訓練的勢頭,也很難中斷。持續的時間越長,積累越多,越不容易停下來。就好像要讓行駛中的車停下來,車速越快、載重越大越難剎住車。
我們要利用這個特點,盡量不要讓訓練中斷。國家尚能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口號,作為個體在健身訓練中更應該注重。
4
在此結合我自身的經驗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1 用科學的方法。不要蠻練,錯誤的方法可能會影響你的訓練效果,甚至會傷害你的身體。比如用仰臥起坐練腹肌,效率低下還容易傷頸椎。有了方法還要去按照“練習-驗證-總結-調整-再練習”的步驟進行實踐,取精華去糟粕,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體系。
2 訓練前做好準備。熱身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你訓練前的狀態是否合適。如果你剛熬了幾個通宵身體發虛,或者剛喝完酒精神亢奮,或者重病初愈,我勸你不要冒然訓練。不顧自己身體的實際狀況,強行實施,帶來的只會是雪上加霜。
3 訓練中張弛有度。刻苦訓練是對的,但也要控制在合理范圍。有點難度比完全超出能力更適合;勞逸結合比勤奮地讓身體連軸轉更長久;科學合理比刻苦勤奮更重要。
4 訓練后記錄總結。記錄下自己身體的感受,比如本次訓練中身體某個部位出現不舒服,這就是給你的信號,可能是強度大了,也可能是姿勢有問題,找出原因,進行調整。記錄總結不但有助于你思考,時間長了還能讓你看到自己明顯的進步和變化,讓你更有信心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