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和新手的區別
專家擁有更多的知識組塊,專家擁有更大的知識組塊
更多更大的知識組塊之所有是有效的學習,因為組塊可結省工作記憶空間,方便大腦快速高效提取相應知識塊解決相應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知識點,如何打通這些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使知識點聯成線,線連接成面、面組成更大的面。以形成更大的知識組塊,提高知識的使用效率,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
現以我自己解決小孩情緒問題為例,演繹一次知識的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知識組塊。
我面臨什么問題
我家小孩4歲半,平時還好,就是有時脾氣來了不理人,生悶氣,如一定要和大人玩某個游戲,不管大人有沒有時間,如不玩有時一個人沖到房間去抹眼淚、不上餐桌吃飯、與其溝通不理人。我知道小孩還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緒,需要大人幫助其提高情緒管理的問題。我自己看過不少情緒管理方面的書、文章,向自己提問,看能不能從中總結、溶合出解決小孩情緒問題的方法。我的問題是“在小孩有情緒時,如何幫助小孩解決情緒問題?”
組塊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在《追時間的人》第九章讓小孩學會情緒管理,作者專門論述該如何管理小孩情緒,總的原則的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作者給出了小孩情緒問題解決的二個步驟
1、認同情緒,給小孩情緒貼標簽,讓其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問題
2、解決問題,關注情緒產生的原因,幫助小孩正確認識問題,以改變小孩不良行為。
李叫獸在《你會搞關系,但可能不會溝通》一文中指出
溝通時要和對方站在一起,去解決屬于彼此共同的問題,而不是把自己和問題綁在一起,和溝通方對立,互相指責。這樣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PET父母權威訓練手冊》提出溝通時要用到”接受性語言”,即以完全接受的態度接受對方,不對對方的觀點做評價、評判,心理咨詢時做心理咨詢時常用到接受性語言,接受性語言有利于打開對方心扉。
認同小孩情緒不正是和小孩在一起,去解決小孩面臨的問題嗎?小孩的對抗不正是對家長的抗逆嗎?李叫獸的溝通方法、《追時間的人》第九章建議的解決小孩情緒問題的步驟,及心理咨詢中常用的接受性語言等理論互為印證了小孩發生情緒問題時先不要指現,應理解小孩情緒。要先解決情緒、才有可能解決問題。
這樣,通過向自己提高的方式,我將接受性語言、溝通時要和對方站在一起,解決屬于彼此的共同問題、解決小孩情緒問題要先認同情緒,解決情緒問題等三個知識點串成一條線。串成線之后對各自己的知識點理解也更深刻了。
再向自己發問:為什么小孩有情緒問題時對身邊最親的人有抵觸情緒?原來人都有自我保護的本能,當關掉小孩電視或不與小孩玩游戲時,激起了小孩的自我保護本能,所以就產生了情緒。在自我保護的本能的驅使下理智的成人有時也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我們頭腦中有大腦的自動化思維,對于別人批評我們一般會做偏駁,而對于自己對自己的批評我們一般只是認同,但自己對自己的自動化思維不一定正確,那么該如何捕捉自己的自動化思維了?ABC認知療法認為同一件事的發生(即A),對該事件的想法、信念不一樣(B),最終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和結果。即決定我們態度的不是事件,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因此,捕捉到自己的信念、想法對改變自己的態度至關重要
要培養出樂觀的小孩,小孩面對問題時如何引導小孩對問題進行歸因?問題的原因是普遍的?永遠的?不可改變的?還是暫時的?個人的?可改變的。認為原因的暫時的、個人的、可改變的小孩一般更為積極樂觀,更有掌握感。
我們總是想給小孩更好的教育,《兒童大腦開竅手冊》作者認為,小孩的發育是受基因和經驗的共同作用,小孩的成長是父母、老師、社會等共同影響的結果。小孩的成長更多是像浦公英式的小孩,無論在任何環境中都會自動自發成長(除非經歷戰爭、貧困、打罵小孩),作為家長已經在費心為小孩創造好的成長條件,小孩有地發生點問題也不必過于擔心和自責。是人都有負面情緒。
別人都說老小孩,老人有時也很情緒化?當老人發生情緒時是否可以將解決小孩情緒的方法遷移過去?
在工作中和客戶溝通,當客戶有很大情緒時應該怎么解決?
危機危機,危機就是轉機,是否可以把每次小孩情緒問題的解決視為一個成長進步的機會。這種心態就是種成長性心態。
這樣,通過向自己提問,運用自己即有知識來解決小孩情緒問題,將一些知識由點組成了線,由線組成了面,知識點之間互為應證。且這個組合還可以不深入擴大下去。這種組合的過程中也加深了我對即有知識的理解,有利于解決實際問題。
知識組塊—學好知識的瑞土軍刀
剛開始學習需要組塊,以舊的知識來理解新的知識
學得越多更需要組塊,以結省工作記憶空間
專家和新手最主要的區別是組塊的大小和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