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簡書頗不平靜。
先是飽醉豚君的簡號被封;后是身邊手帳老師的文章,遭遇少數閱讀者的抨擊;再是莫名其妙地打不開簡書的網頁。仿佛能看見背后潮水般涌動的目光,各類眼球跟蹤掃描檢視著各種文字,時不時對自己關注的話題來那么一兩句,試圖達到“眾口鑠金”的效果。
01? "萬惡之源"
從事媒體傳播行業的人經常引用一句話:收視率是“萬惡之源”。意思是一旦把收視率當做一檔節目的主要評價標準,那離“快餐化”和庸俗化也就不遠了。
自媒體和內容生產平臺的運營者,其實也面臨類似問題。“閱讀量”會不會是下一個“萬惡之源”呢?
從商業運作的角度看,這是內容產業不得不在定位上加以考慮的問題。為什么“網紅經濟”會那么風起云涌,道理顯而易見。有了成千上萬的閱讀量,才有可能被關注被轉載,從而形成價值鏈條、分享經濟,作者也才能分得一杯羹。
這不,有個寫作營飄來一個題目:所有的寫作都是為了被閱讀。無論你的文字是下里巴人的雞湯干貨,還是陽春白雪的小說藝術,都希望被閱讀。
這既是寫作者的需求,也是市場需求,否則追求高閱讀量不會成為趨之若鶩的集體意識。
02? 讀書清單
前文所述,簡書簽約作者萌薇發布了一篇雞湯文,題目叫"2017年讀了幾千塊錢的書,但是我只推薦這幾本"。兩天時間閱讀量已接近4萬,目前還在攀升之中,與此同時也引發了大量評論。
正面的不論,批評者也不少。有抨擊是"垃圾文"的,有批評簡書“墮落"的,也有數落萌薇不該把《百年孤獨》與其它書擺一起成為"雞文書單",“褻瀆"嚴肅文學,如此云云。
看了讓人無法“風淡云清"。
萌薇只是一個設計師,一位簽約作者,因為高閱讀量,不少人要求她成為道德楷模、文字領袖,發揮出版商一樣的獨特作用,這可能嗎?
雞湯文就是雞湯文。關鍵點在于怎么管理自己、合理安排時間,并通過向書本學習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實現她的目標理想,并給予他人以參考。我想這才是作者真正想更文表達的意思。
03? 巴菲特書目
列書單不是一般人能做好的事。估計萌薇初衷也不是要專門列一"書單",只是自己"讀書清單"的選擇分享。
那么,索性順著"書單"這個線索,看看人家巴菲特給人列的書目。為什么選擇這美國老爺子推薦的書,意圖十分明確,就是希望每一個人能從讀書中找線索,找到通過投資,摸到發財致富的門徑。
巴老爺子一生都堅持閱讀,每天閱讀600—750頁,最高甚至1000頁。即使現在,仍然每天花大約80%的時間在閱讀上。
這里摘取了最重要的18本書。以下是書目:
《聰明的投資者》本杰明·格雷厄姆
《證券分析》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衛·多德L
《非常潛力股》菲利普·費雪
《壓力測試:對金融危機的反思》蒂姆?蓋特納
《股神巴菲特的自傳》巴菲特
《杰克·韋爾奇自傳》杰克·韋爾奇
《局外人》小威廉·桑代克
《文化的沖突》約翰·博格爾
《商業冒險:華爾街的十二個經典案例》約翰·布魯克斯
《客戶的游艇在哪里》小弗雷德·施維德
《游說文章》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投資常識的小手冊》杰克·博格爾
《窮查理寶典》由彼得·考夫曼編輯
《最重要的事情》霍華德馬克斯
《大夢想》克里斯蒂安妮·科雷亞
《第一個夢想》吉姆·克萊頓和比爾·雷瑟福
《散戶至上》亞瑟·萊維特
《核恐怖主義》格雷厄姆·阿利森
以上書目的簡要解析,網上搜一搜很多,點評精彩,限于篇幅,不在這里贅述。從書目看,大多數是投資類的書籍,但有兩本的選擇非常有意思,一本關于文化,一本關于國家安全。億萬富翁站的緯度很高,這是有別于普通人的選擇之道,值得深究和玩味。
既然大部分是關于巴菲特的投資經驗積累、借鑒、分享的書,跨度數十年,他與他人已經分不清哪些屬于誰的思想和經驗。但如果我們能從這18本書的任何一本或數本里,讀出巴菲特哪怕是一條經驗、一種理念,為我所用,即可能影響自己的投資格局和策略,改變自己的投資行為,甚至實現財務自由。
萌薇的讀書清單
▍關于筆記的書? 1.《高效人士用超級筆記術》;2.《畫張圖想的更清楚》
▍關于學習的書? 1.《好好學習》;2.《學習之道》
▍關于時間管理的書? 1.《小強升職記》;2.《人生效率手冊》
▍關于人生智慧的書? 1.《我不過低配的人生》;2.《認知突圍》
▍關于畫畫的書? 1.《寄藤文平的創意畫法》;2.《大便書》
▍小說? 1.《百年孤獨》;2.《了不起的蓋茨比》
再回過頭來看萌薇列出的幾本,與巴菲特開出的書單,看上去似乎是有些怪異,但已經無關痛癢。相同點或許只要一個,就是提供的閱讀產品,是否能提供借鑒,獲得一點啟迪?
04? 問題導向
看了聽了上百本書以后,漸漸明白,那些高手選擇什么書讀,為什么選擇這本而不是那本,需要解決自身的什么問題,幾乎非常一致地指向以列問題清單為導向,而不是以列知識清單為導向的。
《躍遷》里有一段關于學習以問題為導向的大白話:
以問題為導向,簡單說,就是在我要學之前,先想清楚我為什么要學?我需要解決什么問題?學什么才能讓我解決這些問題?怎么才能高效學習這些幫助我解決問題的知識?然后根據答案再去搜索和學習知識。
還提出書籍是自己腦子的“外掛”,別指望自己能記住多少知識,而是知道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哪里,而且分門別類地成為系統外掛。
比如臺灣作家李敖的閱讀經驗是,如果遇到“解決問題”的書,就同樣的買兩本,把有用的直接用剪刀剪下來,粘貼到自己的“閱讀本”里,要用的時候,就去找“閱讀本”,而不是搜尋自己腦子里的“記憶”;何帆老師更絕,剪刀都不用,把有用的直接從書里撕下來。
這些做法直接顛覆我們長期養成的“愛書護書”的習慣。但是,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書不但可以拿來讀,更是可以拿來用的。
說得再直白些,就是用別人的經驗,解決自己的問題。這看上去似乎閱讀這碼子事兒有點功利。但高手說,閱讀就是要功利,要有計劃地解決問題。
05? “頭部效應”
閱讀和應用的“二八”思維。
很少有人不知道“二八法則”。這是說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著百分之八十的社會財富。其實,很多領域都用得到這個法則。比如閱讀和應用,高手就是要成為其中的百分之二十。打個比方,身處一個自媒體平臺,你首先要成為其中前百分之二十的人。某人因為有一技之長,在平臺里就可能容易進入前百分之二十;但這還不夠,比如會設計,還會制作漂亮的手帳,使得他成為百分二十中的百分之二十;如果再加上又會寫一手好文章,又是漂亮的知識女性......如此這般,就容易成為鳳毛麟角的人。很多人通過閱讀,成就了出類拔萃。
爭當“第一名”思維。
這個說法也已經不新鮮了,知識經濟的快速迭代,讓即使會學習的人,也愣是分出子丑寅卯,第一名更容易讓人印象深刻,至于第二名,有很多人可能就想不起來了。按馬云的說法是“沒你第二名什么事兒”了。這就是所謂的“頭部效應”。閱讀和學習要爭取讓自己盡快進入“頭部區域”,才有可能成為被另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所“閱讀”。
閱讀轉化為價值思維。
為什么好多“211”和“985”畢業的高材生成不了商業精英,或者某一領域的領袖人物,反倒是高中畢業、一般院校畢業的人成就了一番事業,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
這里再引用一段《躍遷》里的一段話:
學會知識IPO,把知識轉化為價值。知識IPO,就是輸入問題(Input a question)、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輸出產品(Output)的一套知識處理模式。通過知識IPO,可以將碎片化的學習變成一條知識生產流水線,提高學習和認知的效用。
把知識轉化為價值,也可以理解為把閱讀轉化為價值。還有很多人羞于談錢,而骨子里卻喜歡錢喜歡得不得了。實際上根本不需要害羞,因為,沒有比把閱讀轉化為價值更光明正大的事兒了。
高閱讀量可能是高價值,而高價值未必有高閱讀量。這除了要堅守,更要尋找,獲取高價值的線索和路徑,直到實現價值轉換。
萌薇第二期手賬訓練營
無戒365極限挑戰日更訓練營第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