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臨
“你們說,這二十幾萬放哪家銀行好呢?”
一位長輩親戚在家微信群里閑聊時,有些苦惱地問。
“最近銀行理財的收益一直走高,你們幫我推薦推薦。反正我要求很低,安全、不虧錢就行。”是的,銀行一直是親戚理財的NO.1并且是only one選擇,近10年來對它不離不棄,資產中除了房產,基本就是銀行理財產品。可謂一往情深。
不過也可以理解,從事傳統行業的親戚40多歲,雖然單位里的年輕同事還有我們小輩們不時聊到新形態的金融產品,但早些年砸在貴金屬和股票里的錢,她一提到就覺得胸口疼。
雖說不同人預期不同,適合的產品也不同,但確有幾分可惜。
可惜的點,并不是這一筆不大不小的錢本可以獲得更高、且安全性有保障的收益,而是如今“風險”的面貌,已和過去判若兩人。思維若停在原地,太容易被現狀打臉。
高風險,不見得和高收益捆綁;
低風險,難以跑過通貨膨脹;
0風險,很可能是負收益。
為什么會這樣?
一、真正的危險,通常在湖面之下
哪怕在最能撩動人們的金錢范疇,觸覺依然在溫水中無法感知潛在的威脅。
行為經濟學的鼻祖丹尼爾·卡尼曼曾通過大量的研究和考證,發現了一個人類大腦的認知偏差:“人們對于較低的概率會反應過度,而對于較高的概率則會反應不足”。
有一個數據:某年全球共計約3500萬航班,運輸30億人次,總共只有224人死于空難,成為史上最安全航空年。同年,美國死于浴缸溺亡的人數則超過了300人,由于床上跌落死亡人數為400多人。
也就是說,坐飛機發生空難的概率,比浴缸內溺亡的可能性還小。
想來挺匪夷所思,卻又合情合理。
人么,總是傾向于只煩惱眼前的事情。
就像坐飛機時,擔心萬一失事了咋辦,沒曾想在機場途中的事故率比空難概率大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就像開發的程序版本沒升級前,風平浪靜。一旦發布各種BUG齊發上線,雞飛狗跳好不熱鬧。
就像急需用錢時,一心只想借錢,忽視了高利貸利滾利出來的金額是自己收入完全無法招架的。
只可惜,人們只有到了一個失去平衡的臨界點,才有所覺悟。面對真正的風險,往往無動于衷。
大家都看得到的機會,不是真正的機會;大家都能感知到的風險,反而不是最大的危險。
讓我們翻船的,多半是水面下的濁流和暗涌。
再拿職場來說。
李開復在奇葩大會上表示,近幾年所有的投資決策,他都由機器人來輔助完成。而未來10年,50%的人將失業。
大數據+人工智能滲透到你生活的一切細微處。甚至你每一次擇偶,它都會更了解你喜歡哪種類型,媒婆都快下崗了好么?
我們都可能再某天突然失業,可越是重大的危機,越被風和日麗的眼前光景掩飾得一派祥和。
So,從長遠看,對資產最大的威脅并非是“有風險的投資”。
二、一直以來,被誤解的“不虧錢”
大部分人骨子是厭惡風險的,這是人性所致。尤其和錢相關的事,現在誰掙錢都不容易,“拒絕風險”“拒絕虧損”成為座右銘也算情理之中。
但是,在一天天累積而成的漫長歲月里,通貨膨脹將是你財富縮水的最大元兇。
不少朋友或許依然對通貨膨脹有些距離感,或認為太專業。吶,醬紫說吧:我公司樓下的手抓餅店,前年還只賣10塊,上周我餓得慌跑過去才發現:居然已經13元了!
你們可能會說,哎呀才三塊錢,有什么好計較的啦不要太摳門啦~可你有沒想過,兩年上漲了30%,年化15%的增長率可見一斑,若是映射到大物件上,你的小心臟不會痛嘛?(當然只是舉個栗,正常物價也不至于跳這么快,恩,老板又借機下重手了)
短短兩年,你大爺還是你大爺,你的10元錢已經不是10元了…
所以呢,先別說什么財務自由、資產增值,僅僅是保住本金的價值,靠“不虧錢”的策略已是天方夜譚。
假設你收入今年沒變化,可每年8%以上的通脹率(算樂觀估計了)卻是無時不刻讓資本貶值。回過頭看銀行理財產品,即便是5年期的收益率,很多也不過4+%,若全部將籌碼押注于此,結果是不是能讓你預判出幾分了?
況且保本的,沒準還不保證收益。
人類更在意的是變化而非總額。 表面上看,數字偏安一隅,讓人穩妥安心,而資產在時間的縫隙中已日漸消散。
往大了說,這種“存量思維”會成為綁住手腳乃至經濟發展的鎖鏈。“如果國民僅依靠勞動所得生活,國家就會崩潰。沒有風險,就沒有發展 ”。
往小了說,機會和風險不過是一念之間的切換,本質是一樣的。
你想要換個工資更高的工作,可新領導或許尖酸刻薄難伺候。
你想要借著風口創業,前景看似一片大好,然而赤裸裸的失敗率擺在眼前。
你想要撩妹,妹紙膚白貌美大長腿,卻沒準虛榮多疑又拜金…
幾乎就是一對不可拆散的雙生子,對吧?
之所以認為某個轉折點是“好機會”,純粹是結論性事件——因為它成了,所以是選擇是對的,可如果失敗了,就會覺得“哎呀那明顯是個坑嘛”。
同一個東西,由此及彼和由彼及此,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視角。
既然風險不可避免,與其排斥,不如和它握手言和,再加以利用。
三、怎樣保護我們的資產價值不縮水?
根據時間長短,采取“固定收益+浮動收益 ”的模式。
第一,短期通過固定收益保住本金,收益可以不高,但首先確保不會損失。
第二,長期通過可超過通脹率的浮動收益,跑贏物價。
第一點相對好理解。
不同年齡、不同的“N年大計”,注定會切分成短、中、長期的時間段。
短期的理財(比如從幾天到1年)常是我們的流動零錢或備用金(備用金的話題我之后會專門聊聊,可以關注哦),最重要的目標是保住本金,這時“安全穩定”就是紅色加粗標。可以選擇貨幣基金、銀行短期產品、靠譜的活期P2P等“收益固定,怎么也不至于虧”的金融產品。
可僅憑如此,想跑在通脹前面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就需要通過有彈性、具備更高效益的浮動收益來實現。
浮動收益哪里來?上上下下蕩出來。
投資也好,理財也罷,要想獲得所謂“超額”收獲,多半是在市場跌宕起伏之間。時間越久波動數量越多,從而將差值不斷累加。所以將資金投擲到股票、基金,周期買入+長期持有(比如3年以上)是個不錯的方向。
簡單來說:短期為“守”,長期為“攻”。
但現實卻經常相反。
不少人一邊把大量資金一丟銀行就是3、5年的長周期,另一邊期待能短時間內、在強波動的證券市場下以快進快出的姿勢獲利。弄的有點兒本末倒置。
而猜測市場,偏偏又是理財的大忌。就像指哪打哪的片段,一般都出現在電影里。
攻擊性太強,一不留神會傷到自個兒。殺敵八百自損一千,這就叫——虧。
同樣的兩件事,做的順序不同、做的時間長短不一、脫胎而出的真是大相徑庭的兩副面孔。
既然理財是伴隨一生的職業,人生這幅綿長畫卷中,底色大致相似。市場的波動不管眼前有多猛烈,把卷軸一拉長也不過是細微皺褶。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投資之前慎重選擇,投資之后耐心等待。
或許,這就是大家常說的,讓時間為你加冕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