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輸出閱讀要求主題閱讀,兩周一個主題,剛好我正在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為了不打斷自己的閱讀計劃,前兩周的主題自然而然選擇了習慣。
為什么要主題閱讀?
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由于所看知識比較繁雜,學習到了很多知識碎片,由于很多知識并沒有去實踐,而沒有完全轉化為我們內在的財富,正所謂知識的碎片需要一塊一塊粘合,知識的盲區只能一點一點吞噬,實踐的多了,主題閱讀的多了,發現之前一知半解的知識其實都有很系統的理論,還是和之前說的一樣有的人遇到問題沒有繼續堅持,又回到了之前的道路上,雖然也學習到了一些知識,但是由于學習什么知識都沒有專注做下去,導致自己什么都會一些,但是都不系統,自己經常徘徊在似懂非懂的層面,而主題閱讀可以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習慣養成的奧秘?
習慣養成一般需要習4個階段,外在動力-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相結合-內在動力-自然而然的潛意識。我們平時受到一些外在刺激產生了外在的沖擊,這時候我們就會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就是外在動力在起作用,正像上面說的一樣,由于我們平時學習到的都是一些碎片知識,并沒有持續專注做很長時間,可能自己并沒有太多變化,無論是早起還是跑步,讀書,演講都沒有真正的養成,自己每天想去做的時候,還是依靠習慣養成的第一個狀態外在動力,所以每當受到一些刺激后,就會繼續堅持一段時間,而不是靠自己的自然而然潛意識去做,一個習慣養成最少也要18天,而鞏固的時間更是要90天之久,所以對于激情消退的時候,能否成功轉成習慣養成第三個階段內在動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也是自己能否堅持下去的根本,所以內在動機是根本。習慣不會突然養成,人也不會突然變得高效,總要有一個過程,苦練三年也好,反復也好,總有練成之日,我們在前期要做的就是相信這個過程,在我們練得有點煩,反饋減弱的時候,我們就想一下我們身懷絕技的那一刻成果,我們自己就是成功的本身。改變壞習慣和養成習慣有一點奧秘的差異就是必須用新的習慣代替壞的習慣,指望自己憑借強大的毅力控制自己的壞習慣堅持下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閱讀分享day1-20170814:
前兩周主題:習慣!
人想改變容易找不到切入點,習慣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其實我們所說的某人突然改變,就是改變自己的思維定式,我們靠行為影響別人的也是思維定式的改變,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我們接受一個新的角色,比如:丈夫,妻子,教練,我們思維定式的改變,就會改變我們的行為,不論結果是否積極,過程是否漸進,都會影響我們的世界觀,行為,態度和人際關系,我們嫉妒,仇視一個人,可能下一秒我們會敬佩一個人,因為我們發現這個人確定是好人,而且品德高尚,對我也很好,所以固定的思維會阻礙我們的發展,我們需要看到事情的多面性,以系統的角度看待問題和他人。
閱讀分享day3-20170816:
今天重點介紹習慣的基礎--效能!
效能是基于原則,效果持久,在于產出與產能的平衡,既能產出滿足自己的需求,又可以有持續產出的能力,我們形成穩定的習慣,就要保持產出與產能的平衡,比如跑步習慣的養成,我們要重視跑量和天數的積累(產出),也要重視正確的跑步姿勢以讓我們抵抗傷病能夠更好的去跑步(產能),我們忽略產能,那么龐大的跑量產出可能導致我們膝蓋受到極大損傷,從而無法再堅持跑步,習慣也就此暫停!
效能在于平衡,因為只重視產出會導致糟糕的健康狀況,破裂的人際關系,而太過維護產能,大好時光都在維護中流逝,我們要做到工作產出與健康和幸福產能之間取得平衡,它是短期利益與長期目標的平衡,產出與產能平衡的原則是效能的精髓。也是習慣的基礎。
閱讀分享day4-20170817:
當我們養成好習慣之后,我們能夠通過提前分析系統中哪些因素可能持續累積正反饋,最終影響資源分布的結果,這讓我聯想到之前的二八法則,二八法則只是一個結果的表象,真正推動這個結果的關鍵是系統正反饋,二八法則就是持續累積系統正反饋而不斷產生復利效應的一個結果,所以我們就解釋了為什么好的習慣會給我們帶來意外收獲,在一個復雜的系統中,初始條件的細微差別都會帶來結果的巨大差異!
閱讀分享day6-20170819:
有人把愛當作一種感覺,這是消極被動的想法,這種想法會導致我們沒有感覺,便沒有愛,事實上,任由感覺左右行為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我們不是找這種愛的感覺,而是自己主動去愛,愛非堅持,愛是動詞,我們喜歡跑步,我們不是喜歡這種感覺,而是真正去跑了,就懂了,懂了就愛了!我們喜歡一個人也是這樣,不是看到她心里就有感覺,而是我們真正為喜歡的人去付出了自己的行動。
積極主動的人會以實際行動表現愛,愛是犧牲奉獻,不求回報,愛必須通過行動來實現,然后才會有愛的感覺。
閱讀分享day7-20170820:
我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但是無法選擇行動的后果,生活中我們以很多事物為中心,這些中心決定了我們的方向和目標,之前自己也深陷其中,以他人朋友的看法做一些決定,時間長久,自己發現走的路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在真正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行為時,發現學的越多,就越能夠以正確的視角更清楚地觀察世界,從而做到以原則為中心,因為原則不會改變,只是我們對原則的理解可以改變,當我自己真正以原則為中心做出決定時,我的內心是平靜的,心安理得,內心沒有任何羈絆,因為這是主動的選擇,長期后果可以預料,并且能提高自己的價值。
閱讀分享day10-20170823:
重新回顧時間管理四象限法,結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所有問題的根源是我們第一象限重要緊急的事件太多造成的,因為我們過分關注重要緊急的事件,他們的范圍就會變得越來越大,而我們每天都應付這類事件,就會嚴重消耗我們的精力,疲于奔命,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去做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來逃避現實,放松自己,比如消磨時間的活動,一些無意義的社交。所以這就給我們找到了解決這種現象的方法,將關注點放在第二象限重要不緊急的事件上,這主要從四點出發:1.拒絕拖延,避免第一象限事件不斷產生。2.找到重要的事情。規劃長遠目標,新的發展機會。3.學會拒絕,不讓無意義的事件過多干擾我們的精力。這也是避免陷入第三四象限最重要的方法。4.平衡產能與產出的關系。自律,愿景,遠見,自制。
閱讀分享day14-20170827:
2017年GTD實踐之:【閱畢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共394頁,閱讀期間:2017.8.10-8.27,8月第2本】總結
1.皮格馬利翁效應:你期望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2.由內而外的講究從自身做起,出現問題從自身出發,尋找問題的根源,改變自己解決問題。由外而內往往固步自封,將原因歸為別人和環境的缺陷,從外部找原因,試圖改變外部解決問題。
3.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復,因此卓越不是一時的行為,而是習慣,卓越是一種習慣。
4.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
5.效能包括兩方面:(1).產出:我們所做的基于原則的習慣。(2).產能:生產的能力。
6.領導和管理好比思想和行為,管理是正確的做事,領導是做正確的事,領導先于管理。
7.最有效率的管理方法是:以一周為周期制定計劃,每周七天每天有不同的優先目標,但7天為一體,相互呼應。
8.統合綜效的心態: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們意見不同,那么對方的主張肯定有我還未體會的奧秘。
9.鍛煉身體的最大好處:強化個人愿景,更加積極主動,幫助我們增強自我意識和獨立意志,知道我們是自由的,不需要被動承受他人的行為后果。
10.偶爾放縱對自己有利無害,它會激發內啡肽,可以緩解痛苦感并對情緒產生有利的影響,它是一種滿足,不必放下自律的武器,只是放松一下,放縱一下有助于控制自己的渴望,不至于渴望變為一次狂歡。
11.刺激與回應之間存在一段距離,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于我們如何利用這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