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行走中的腦子——一張通票游北歐》游記的一篇,歡迎閱讀本文集下的其他文章)
聽說有個日本人寫了本書,叫《不去會死》。該人厭倦了一成不變的生活,辭職,說走就走了。這本書記載就是他這一路作死的旅程,被偷、被搶、被綁,堪稱一部現代版的《西游記》,為了取點生活的真經,真心是多少回面臨生死險,面臨生死險啊。
這本書我沒看過,但是估計其中的主要思想跟我馬上要寫下來的這些東西如出一轍。旅行中清新文藝的只是朋友圈的照片,手機鏡頭背后的,多半是臭烘烘的車廂,潮乎乎的旅館,大把的人民幣歐元日元美元……,還興許是不足3%的手機電量。
帶著一身疲憊旅游回來的人多半也能認識到這一點,旅游過程中叫苦不迭的也有,我更慘一點,我還沒出發,就覺得煩了。一周前我還面臨著將近一個月的單人假期,偶爾神經質地給我媽打電話,讓她陪我說說話,否則真的有可能幾天聲帶都震不了一下退化了。再加上我在法國的這個小破城連著下雨,也沒什么室內娛樂,生怕這一個月在家長毛了到時候上不了回國的飛機。那時候出去走走好像真的是一件“不去會死”的事情。
為了進一步增加這段旅行的小清新程度,我給它設置了個主題,叫“行走中的腦子”。所謂“行走中”,就是最大程度利用這十天的通票,坐夜班火車、夜班渡輪,繞著圈從一個城市走到另一個城市,位移不重要,路程長就行。而“腦子”,就這些個國際、城際列車上載的最重要的東西了。以前我旅游也是帶了腦子的,但是大部分的行程是靠三頓飯串起來的,一個典型的“行走中的腸子”,到了一個地方先問問什么東西好吃,哪里吃東西便宜。好在這次去的北歐物價高昂,為了坐火車也沒有太多吃大餐的時間。所以希望能在這些鐵殼子翻山越嶺的時候想想事,碼碼字,帶點低熵的信息,而不是高能的質量回去。
圍繞著這個主題,我陸續規劃了四版旅游行程表。在這幾天的高強度統籌安排工作下,漸漸經歷了從“不去會死”到“去了會死”的過程。十天的通票、四通八達的鐵路網,看似自由得很。但是,跨國車票需要預定、夜班火車需要預定、高鐵預定、渡輪預定……預定的規則也是七七八八,只有四家鐵路局可以網上預定,歐鐵官網預定要提前7個工作日而且只能郵寄紙質訂單;如果一直不住賓館,那么需要至少兩天洗一次頭,四天洗一次澡,哪些火車渡輪上可以洗澡,哪些車站有洗浴設施都需要大量的信息挖掘工作;就算是學著流浪者抗住了幾天幾夜不洗頭洗澡,手機沒電了咋辦,沒有谷歌地圖導航,沒法查詢列車時刻表可是涉及到回不回得來的問題;就算是這些問題都解決好了,行程看似完美,真的到了預定的時候,遇到過的情況也包括但不限于:票已售空,網站莫名其妙不能預定,還有浪漫的挪威人只允許預定一整個臥鋪包間,就算是一個人也可以訂整個的,一個包間合上千人民幣一晚。
這話在出發前是不能對最親近的人講的,但是我真的擔心自己會死在路上。我給自己安排了在奧斯陸火車站的麥當勞過夜的一晚,坐零點的火車跑到丹麥最北邊的角落看日出,通過坐兩班夜班車消磨過去一夜等等為了作死作大死的事情。這里得說一下,可能對有些人來說熬個夜不算什么事,但是我規律如老太太的生活持續了幾年,這次把作息時間打了個七零八碎,生怕自己在北歐的哪個無名小鎮無意間冷成了一尊硬殼。
有時我甚至想,那個日本人敢出去走,是不是因為沒有做計劃?而我,沒有剛拿到票就抬屁股走人,反倒是坐下來慢慢的自己嚇唬自己,是不是也是活該?
所以我為啥非要計劃呢?想了半天,我覺得理由也不過是“沒錢”吧。花了三百大洋買了張隨便坐的票,如果只是在一些通勤線路上擠著一堆西裝革履的洋人轉圈圈,想想都覺得吃虧,所以我這些旅游線路硬是包括了瑞士的“偽冰川快線”一段,在YouTube上可以直播7小時的卑爾根到奧斯陸線路,還有瑞典的鐵礦石線路的一段,指望著能把綠皮火車坐出觀光專列的感覺。另外,也是由于沒錢,不能像《八十天環游地球》里的老哥扯著仆人,隨時財大氣粗地下館子、住旅店。所以只能運用我這無價的聰明才智,省下這分分毛毛的救命錢吧。
至于真的說走就走了,我覺得還是有可能活著回來的,就像那位日本老哥。可以說,旅行這個東西,就像是寫作文。跟團游是寫八股文,不容易出錯,也不容易出彩;自助游是寫半命題作文,有一定的發揮空間,但是終究有限;而說走就走的旅行,就像是寫散文,寫得好了,人神共泣,寫得差了,人神共棄。而我,從初中開始,就是半命題作文寫得相對好一點,所以這次旅行也算是符合自己的文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