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父母的語言》這本書里,作者很多次的提到成長型思維模式,她研究出的3T原則在實際中的應用,也是基于家長們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
? ? ? 這個概念是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近20年來對人類思維模式的深入研究提出來的。她提出人類有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 ? ?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變的,成功是為了證明自己能力的強弱。這種人更注重結果,但容易因為失敗而懷疑自己的能力,最后自暴自棄。
? ? ?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這種人會更加專注努力的過程和自己的成長,愿意在失敗中學習經驗,不輕易放棄。
? ? ? 但是呢,人是復雜的,每個人并不是單一的思維模式,而是兩種并存,而我們要努力的是,打破固有的“固定型思維模式”,更多地往“成長型思維模式”轉變,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一個更加積極,更有勇氣,更加開明的孩子。
? ? ? 那么我們如何塑造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兩個關鍵點要把握好:
1.稱贊孩子時。
? ? ? 大多數時候,我們會順口就說“哇,你真棒”“你好聰明呀”,而這樣的稱贊方式,會讓孩子覺得我做的好是因為我“聰明”,而一旦做的不好,那就不“聰明”了,可能媽媽就不喜歡我了,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只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展示自己的聰明,而放棄挑戰和探索。那么我們稱贊孩子,要基于孩子在完成這件事時付出的努力和過程,比如“哇,媽媽看到你自己把鞋子穿上了,你做的真棒”“你這幅畫的顏色真的是好看極了,我看到你認真地選擇和比較顏色進行搭配”,這樣的稱贊,會讓孩子有更加想要展示自己努力的機會,會更加地愿意嘗試挑戰,建立“成長型的思維模式”,當然,稱贊是基于你的“共情關注”觀察到孩子為此努力的細節,而不是一種假象努力或者只是你隨口而出的。
2.批評孩子時。
? ? ? 孩子犯錯了,我們可能經常會情緒難自控地脫口而出“你笨不笨呀”“別動,放那,你做不好”……這樣的批評,帶著一種情緒和評判,評判了一個人的“能力”,會讓孩子覺得“我不行”“可能我就不適合做這個”而放棄努力。然而很多時候孩子犯錯,是因為好奇,或者想要嘗試,試探自己的能力,結果經驗不足或者能力不夠導致犯了錯誤,我們應該用“建設性的批評”來引導孩子,而不要直接否定他做的事情。舉個例子,孩子想把茶壺的水倒入你的水杯,可是水壺很重,她顫顫巍巍拿起來,結果水全倒在了桌前和地毯上,媽媽走過來,“寶貝,我知道你想給媽媽倒茶,可是這個茶壺對你來說有點重,你看,水撒出來了,弄濕了桌子和地毯,我一會給你換個小茶壺,你再試一試,但現在,你需要跟媽媽一起收拾好桌面和地毯。”即要為做錯的事情承擔打掃的責任,也不會打消孩子探索的積極性。
? ? ? 當然,作為父母的我們,不斷審視自己向“成長型思維模式”轉變,保持終身成長,身體力行做好榜樣才是最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