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吃餃子,就是離不開,時間長了不吃心里總是想念的緊。
吃餃子是北方人可以應用到任何場景下的慶祝類食物。過年了,年夜飯吃餃子,元宵節,有吃湯圓的,我們可以吃餃子,端午節,有吃粽子的,我們可以吃餃子,中秋節,有吃月餅的,我們還是可以吃餃子啊。正月初五吃餃子,“破五”,立秋吃餃子,貼秋膘,冬至吃餃子,防止凍掉耳朵。只要你想得到的日子,都可以用餃子慶祝。
鑒賞餃子我算行家里手了,各種形態各種原料各種做法。顏色上,黑的白的黃的綠的粉的,做法上,蒸的煮的煎的炸的。至于餡,不細說了罷,太多了!七彩的顏色取決于餃子皮的原料,姥姥包的黑色油亮亮的大蒸餃,皮是用土豆淀粉和少許面粉和的面,土豆粉需要先用滾水燙熟,再和面粉。塞上蘿卜白菜粉條頭做餡,蘸點醬油,咬上一口,面勁道彈牙,嚼著是QQ糖的口感,醬油的鮮咸微微發酸的面和餡料菜的清甜,融合的恰到好處。黃色餃子面的主料是細玉米面,面皮和出來是發干發柴的,包大餃子上火煎卻是最合適,跟韭菜盒子有異曲同工之妙。更不要說那綠色的和粉色的餃子,和面的時候加點菠菜汁或者火龍果汁,就能調出斑斕的顏色了。可我最愛的還是樸素的白色水餃。
最常見,最常吃的反而是最最割舍不得的,就像見過大風大浪后總會安于回歸生活的平靜。素色的白皮,稍微深點顏色的餡料就會影影綽綽的滲到外面來,有了些欲說還休的味道,功能上確是實用的,在同時包兩種餡的時候,總是通過那一絲幽微的綠或黃,辨別是韭菜餡呢還是酸菜餡,方便大家各取所愛。
餃子的形狀很有金銀元寶的風骨,肚子圓滾,憨態可掬,寓意團圓又十分吉祥。說它是承載中華文化和風俗之最的食物,是當之無愧的。可是我喜歡它,卻不是因為這些高大上的理由,只是純粹的喜歡。而比起吃餃子,我更喜歡包餃子。自豪的說,從頭到尾每個步驟我都會。拌餡,和面,搟皮,到包,到煮,每一道程序都爛熟于心手到擒來。過程中,我專注于眼前的一道道工序,一邊想像著餃子入口,嘴里不自覺分泌著口水,獲得了一種禪宗意味上的祥和平靜的感覺。
餃子好不好吃,皮和餡是重要的兩大因素。
皮兒又關聯著和面和搟的水平。水要放的不多不少,揉面時間要不長不短,面才能不軟不硬;劑子要切(或揪)得一般大小,包得餃子才齊整,不會有大有小;搟的皮兒要均勻,不薄不厚,煮才好熟又不漏,一切都得恰倒好處。
餡料更是餃子的靈魂,直接刺激味蕾的關鍵。選什么食材做餡,食材的比例,加什么調料,都關乎最終的味道。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一千個人拌的餃子餡便有一千種味道了。最暖心的,是媽媽拌得餡,我總會在無論何時只吃一口便嘗得出來,那是伴我長大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最興奮的,是除夕時的餡,為討吉利個別餃子里會包糖果和硬幣,誰吃到誰這年就甜甜蜜蜜或財源滾滾。我跟妹妹都希望能吃到,從細致觀察到向神佛禱告,一切花招都用上了。吃到了便高興得又叫又跳,忙張羅著打麻將要把別人的錢都贏了去。
說到包,是我最喜歡的環節。五六歲時,我對搟皮兒興趣盎然,每次包餃子,剛張羅著擺好桌子,我就會在旁邊蹦跳著高舉著手領活兒,如果請了客人,再博得兩句夸獎,那心里更是得意,神氣的不行。那時我個子不高,雙臂架著,用不上勁兒卻還堅持,手心因為摩擦癢癢得很,也繼續堅持,直到某次把自己右手腕上累出了一個鼓出來的筋包,方才作罷。對過去的印象最和樂的,便數全家圍著桌子包餃子的場景了,一家人一邊包著餃子,一邊嘮著家常說著最近發生的趣事兒。
而我對餃子最初的執念卻并不源于此,餃子總是牽著我小時候最開心的記憶。
三四歲時,爸媽生意剛起步,沒空照顧我。爺爺奶奶帶著我和妹妹,海口坡博村某巷子口,爺爺奶奶推著小車在道口賣煎餃。我呢東跑西顛圍著她們屁股后面轉,累了就鉆到小車下的格子里睡上一覺。那時條件好不好我是沒多大感覺,日子倒是過得很快樂,每天在剁餡的聲音中起床,朦朧間聞到餃子餡的香味兒。玩兒餓了就在小車的平底鍋里叨出幾個餃子,拎著一角咬上一口,汁水燙得嘴里呼哈呼哈倒著氣兒,吃完了一嘴的油,手背一抹,是豬肉大蔥餡的。
后來爸媽看我這么野著也不是辦法,要給我送幼兒園去,小朋友很多,可是我都不喜歡。我就坐在幼兒園門口,眼巴巴的看著外面,來人便央求著把我放出去。跟他說:“我爺爺奶奶就在巷口賣餃子,求求你幫我叫他們過來帶我回家!” 這么幾天折騰下來,上幼兒園的計劃便作罷了。
最終我也沒上幼兒園,上了幾個月的學前班,就直接上了一年級。一年級是在東北樺川舅爺舅奶家上的,舅爺是高中老師,媽媽寄希望于能把我帶上學習的正途。因為年紀小不懂事兒,上課調皮搗蛋不得老師喜歡。又沒有系統上過幼兒園,費了舅爺舅奶老大的勁兒來輔導我,光是拼音就不省心,死活記不住,于是,b成了肚子,d是屁股,p是腦門,q是后腦勺,總之無所不用其極。我記得那天是期終考試第二天,外面日頭很好,積雪未化,無風,我們要返校取成績和寒假作業。舅爺舅奶怕我有落差,安慰我,不考倒第一就行,可是我還是忐忑,比考試的時候還緊張。出門的時候,舅奶就在包餃子,她說,她在家等我的好消息。中午,我跟舅爺回來了,到了門口,餃子已經下鍋,白色的元寶一個是一個,在涌著白浪的鍋里翻著滾著,舅奶往鍋里點了些水,回頭迎上來,問我考第幾。我高興的說,第四。舅爺逗我,“是倒數的么?” 我搖頭,“嗯~不!是正數第四名。”那天,吃的是豬肉酸菜餡餃子。
再后來,到外地上學,后來在外地上班。我總是遠離家人,每每要一年半載才能回去一次。每次從家走的那一頓,都是餃子。俗話說上車餃子下車面,圖的是吉利,可牽著的是離愁別緒。
貼心的我,包餃子的小技巧,歡迎大家取用。
1 如何和面不粘盆?
A:用不銹鋼盆,和面前火上加熱幾分鐘,或者面里加點鹽(注意別咸了)。
2 脫水菜做餡料,餡太干怎么辦?
A:比如酸菜,或者芹菜之類的,需要把蔬菜的水擰干或者過水后瀝干。方法是:往餡里打水,少量加水一個方向攪拌,直到上勁兒。
3 煮餃子注意事項:
A:如果是凍餃子(包括速凍餃子),面皮干,需要冷水下鍋,不然餃子會碎,注意別粘底。如果是現包的餃子,需要滾水下鍋,小火,沸騰的部分點冷水,反復幾次,一直保持將開不開的狀態,餃子最容易熟。面皮通透,餃子上漂,就熟了,開撈吧。
小知識
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明朝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餃子起源于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南陽人“醫圣”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源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