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說人不是完美的,不是人人都是圣賢,因而有過錯在所難免。但這句話并不完整,只是說了有過錯的事實,卻沒有表達出要改正過錯。有個典語“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背鲎浴蹲髠鳌ば辍罚馑急磉_得更完整。
? ?晉靈公荒淫無道,過著奢靡的生活,為了取樂,他從高臺上用彈弓射行人,以看行人躲避彈丸的樣子為樂。一次,廚師沒有把熊掌燉爛,他就把廚師殺了,放在筐里讓官女們頂著經過朝堂。大臣趙盾和士季知道了這事,打算向國君進諫,士季說:“如果您去進諫而國君不聽,那就沒有人能接著進諫了。讓我先去規勸,他不接受,您就接著去勸?!?/p>
? ?士季去見晉靈公時往前拜進了三次,直到屋檐下,晉靈公才抬起頭看他,漫不經心地說:“我已經知道自己的過錯了,正打算改正。”士季叩頭回答說:“哪個人能不犯錯呢,犯了錯誤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大的好事了,您如能始終堅持向善,那么國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們有了依賴,國君能夠彌補過失,君位就不會失去了。”
? ?可是晉靈公并沒有真打算改正。此后,趙盾又多次勸諫,使晉靈公感到厭煩,甚至派出殺手,打算除掉趙盾,可殺手看趙盾忠義,不忍下手,撞樹自殺了。之后,多次找機會想殺掉趙盾,都被趙盾身邊的人救走。這種情形下,趙盾也不得不逃離晉國,直到弟弟趙穿在桃園把晉靈公殺了,才重新回到都城。
? ?晉靈公位高權重,明知道自己的過錯,卻沒有當一回事,反而對勸諫自己改正錯誤的大臣痛下殺手。這在政治上是很可怕的事,孔子之所以周游列國,也正是想推行自己的主張,讓國君能夠懷有仁心,以惠及百姓。而孟子更是直言不諱,直言國君的過錯,以期國君能施行仁政,達到“王天下”的天下大治。但是,現實總是殘酷的,孔子的苦口婆心也換不來國君重用,孟子的言辭銳利也不能使國君有切膚之痛。直到現在,仍是如此。
? ?對于過錯,孔子并不是采取批評的態度,而是承認錯誤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如孔子自己也說“如果再給我幾年時間,讓我學習《周易》,那么我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說到自己的弟子顏回的時候,則說“有個學生叫做顏回,很好學,不遷怒于人,同樣的錯誤不會犯兩次。”錯誤是人人都會有的,但是面對錯誤的態度,在君子和小人身上卻各有不同。
? ?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一定會想辦法掩飾?!毙∪朔噶隋e誤,或是“顧左右而言他”,把別人的注意力引開,或是把錯誤推到客觀條件上,為自己開脫,或是把錯誤怪罪到他人頭上,陷害他人。而我們常人,遇到過錯的時候,為了自己的面子,是否也是如此呢?有沒有敢于承認錯誤、承擔錯誤,甚至改正錯誤呢?
? ?與小人不同,君子的態度截然相反。
? ?君子敢于承認錯誤,如孔子說錯話了,別人指出來,他很高興:“我很幸運,如果有了錯誤,別人一定讓我知道。”君子有了過錯,更不害怕改正,并以改正為榮,如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有了欠缺,人們都能看到,如果能改正過來,人們都會仰望他。”活到老,學到老,不單單是學習知識,更是向他人、向古人學習高尚的品德,身體力行,使內心光明正大。
? ?把改正錯誤當做一件快樂的事,這是圣賢境界,而這境界,卻是簡單、容易去做的,從自己的每一個當下去自省,拿出勇氣去承擔錯誤,拿出和自己斗的精神去改正錯誤——其實,不犯同樣的錯誤,就已經是顏回的境界了。
(向雄讀《論語》之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