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減羅衣寒未去,不卷珠簾,人在深深處。紅杏枝頭花幾許?啼痕只恨清明雨。 ?”這首趙令畤的《蝶戀花》道盡了清明時節雨紛紛、乍暖還寒、紅杏凋落、人多憂愁的情形,“小樓一夜聽春雨”,似夢還醒中幾多相思幾多愁。這兩年傳統節日的回歸,讓我們有機會、有時間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去給自己的親人上墳、燒香、祭奠。
? ? 到爺爺的墳前的時候,看見墳頭的草已經被清理了,碑前的蠟燭都還燃燒著,看來我的姑姑、叔叔們早已來過了。爺爺的墳坐落在一個山坳里,三面環山,前有小河流淌,我這個《易經》的門外漢都覺得這個地方風水挺好的。我們在廣西北海過春節的時候,看見當地的人祭奠祖先都是在自家的堂屋里擺放靈牌、上香、燒紙錢、放鞭炮,感覺死者和活著的人在一起過節。而我們逢年過節都是到祖先的墳頭親自拜祭,需要走過泥濘小路,有一顆虔誠的心。每次來到安埋爺爺的小山坡都感到很親切,雖然爺爺已經走了6年,但他的音容笑貌宛若就在眼前。我的爺爺從小就心疼我,做為家里孫子輩最大的,他對我傾注了許多的感情。在這里,我邊給他老人家燒紙錢,邊和他聊天、嘮嗑,就像他還一直生活在我身邊一樣。
? ? ?我們這個家族一直生活在老城墻下幾代了,我爺爺的父親是一位劊子手,在我出生前十一天去世的,他一直渴望最后能夠見我一面,一直希望我是男孩,可惜他沒有能夠活到到四世同堂的那天。他有三個兒子,而我爺爺只有兩個兒子,到我們孫輩卻只有一個男丁,我的父親因為自己沒有兒子,一輩子都用酒精麻木著自己。我覺得挺奇怪的事情是我的爺爺大字不識,卻沒有男尊女卑的觀念,特別喜歡女兒和孫女,反而對兒子和孫子還沒有那么親切、重視。而我的父親還是那個年代的高中畢業生,卻因為這種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的觀念而讓自己的人生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其實在我們百年的家族中基本是“陰盛陽衰”,黃家的女人們個個精明能干、而男人們卻一直都沒有什么特別出眾的。而且,黃家的老人們都是享女兒的福。什么千秋萬代、什么香火長存、什么傳宗接代,這些東西有什么意義呢?百年之后早已化成灰、化成風、化成雨了。活著只要做好自己,快活地過好每一天,盡享天倫之樂罷了,如果還得操心子孫后代、香火延續,那么,即使“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還是身前身后事茫茫,一抔黃土掩風流。現在我們記得自己的祖父,還在每年的清明節的時候去祭奠他,而他的父親、祖父又有誰還能記得呢?而我們百年之后,墳墓都不復存在,子孫又如何來祭奠呢?
? ?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