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哲人說:生命在于運動。作為體育哲學運動觀和生命觀的重要命題,這句話有著其他理論共有的特點:讀起來無比的偉光正,操作起來漏洞百出。
多少人為著這句話奔向運動場健身房高山大海康莊大路羊腸小道兒,熱血沸騰地暴走長跑登山打羽毛球網球乒乓球棒球。然-后-呢,慢性肌腱炎、骨膜肌腱炎、關節炎、疲勞性骨折等肌體損害蜂擁而至。當然,你可以說這是由于不當運動造成的,可問題是,普通人,有幾個專配私人醫生,又有幾個,對自己的身體全面評估然后能科學合理地制定運動計劃呢。更何況,你能保證給自己配備的適宜運動強度,真的符合自身肌體需求?醫生/健身教練隊伍良莠不齊,庸醫黑醫比比皆是,而人類在醫學領域的認知道路上始終是顛覆性彳亍著更新-------今天說這樣對,明天又神態自若地自扇耳光說那樣才對。
我始終覺得,人身上的零部件兒,尤其硬件設施:關節/骨骼/五臟六腑,和家里的電池一樣是有使用壽命的,用一次距離報廢近一些。比如膝關節,你這個型號一生的磨損次數如果是一億次,原本夠你用到99歲,結果你天天嘚了巴嗖每天徒步1萬步,只夠用到66。往后的歲月,只好跟隨殘次品相伴余生。專業運動員的狀況尤甚。所謂定數原則是也。
定數原則的廣譜性超高啊,幾乎涵蓋人類的大部分活動。比如據說一個人一生所吃的食物總數是9噸,吃一斤少一斤;比如兩個人的聊天緣分總數是998,聊一句少一句,所以,凡事都悠著點兒,分分鐘打得火熱并不是什么好事兒、、、
就算有些部位,像心臟/大腦,不會由于劇烈運動受損,可人體對某種狀態的適應度是有依賴的。倘若你年輕時崇尚高強度運動,老了動不了了相對緩下來,機體會只習慣以往的狀態,而出現銜接空缺、而病發。比如為何有人說年輕時用腦過度老年易患癡呆,就是因為在年輕時用腦時血流充足提供的氧也足夠,長期以來腦細胞也會形成依賴性。老了由于腦血流量減少,而大腦習慣了以往血流豐富狀況,漸漸腦細胞會發生某些功能障礙,進而癡呆。
于是乎,我差點兒頭腦發熱地一路狂奔向另一個極端:生命在于靜止、在于睡大覺!太熱愛睡覺了。你看慢吞吞之烏龜、蟒蛇,都乃動物界壽星。有同學神情冷冷地說那整天懶洋洋之考拉怎么算,那貨不是只吃尤加利樹葉、等同吸毒么,有不良嗜好的可以請出統計范圍之列而忽略不計~
然,細忖之,人體的零部件并非孤立存在啊。尚有遍布全身的經絡系統不可無視。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倘若天天躺家里呼呼大睡,保不齊身上的經絡因缺乏動力循環緩慢終至阻塞,各種疼痛隨之而來、、、
那怎么辦。走投無路了么。生命到底在不在于運動。
劇烈運動當然不在,放緩節奏的適當動動還是有益的吧。比如飯后溜溜達達散會兒步,晨練打打太極拳,拒絕夜晚廣場舞。。。我和譚校長一樣,沒法長成大媽、因為永遠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