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嗜茶。“可以一日無米,不可一日無茶。”“茶鋪多過米鋪”這些是民間俗話,也是生活寫照。而“潮汕工夫茶”則成了潮汕人的名片。潮汕是著名的僑鄉,至今旅居海外者,依舊保持著每日沖泡工夫茶的習慣。
生于斯,長于斯,從小耳濡目染,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僅僅四個月大的我,不愛窮苦百姓家難得一見的“潮汕鹵鵝”而對于又苦又釅的工夫茶卻啜得津津有味,嘖嘖有聲。當時,在周圍鄰居中被當成了“奇談”都說“又是一條茶蟲”。
如果說四個月大的愛茶純屬前世的緣,那童年時愛茶便是因為戀上喝茶那融洽和諧的氣氛了。童年記憶里最愛是夏夜。當白天的炎熱都已褪去,當徐徐的夜風開始時斷時續,當田間勞作者都已耕田完畢,當所有的頑皮孩子從外面玩耍回去,當簡單用過晚飯后,一天中最愜意最舒適最輕松的閑茶聊話便開始了。
最傳統的燒水是用“風爐”,最好的燃料是用橄欖核燒出的“火碳”,燒的水會有淡淡的橄欖香味。但到了我童年燒水的工具已經是簡便的“火水油”爐了。
真正的工夫茶沖泡方式有二十一式。這些步驟只有真正的品茶大會或舉行禮儀什么的地場合才用得上。普通人家,販夫走率,只需要一套工夫茶具,一個小風爐,一個盛涼水的水壺,就可以沖泡了。
水開了,先燙杯。茶具一般是一個茶壺三個小小茶杯。茶壺,我們稱之為蓋甌,有景德鎮產的白瓷也有宜興紫砂或本產的紅泥砂壺。茶杯精致,巧小玲瓏。
燙完杯,便可以下茶了。茶選用烏龍茶。鐵觀音和鳳凰茶最佳。這一步驟叫“烏龍入海”。然后頭一沖水,要先刮去茶沫,倒掉,順便再燙杯洗杯。然后第二沖的茶,才是真正可以喝的。我們有句俗話叫“頭沖腳癬,二沖茶葉。”
沖的方法也有講究“高沖低篩”把水沖進茶里,要抬高水壺;以便茶元素能在水的沖力下迅速溶解;把茶沖出來要拿低篩出,以免茶會生出氣泡,氣沫,也減少香味的流失。沖茶的說法:首先是“關公巡城”,就是茶壺速度要快些的在三個擺成品字型的小茶杯來回的沖出,然后才是“韓信點兵”當茶水快要沖完時,會變成一滴滴的流出,這樣才有些優雅地在每一個小茶杯上面停頓一下,仿似韓信在點兵一樣。這樣的作用是讓三個小茶杯的茶色澤均勻,深淺一致。
如果在一起喝茶的人超出四人,那么第一沖可以喝的茶,沖茶人就要讓給客人喝了。每次要端起茶杯喝時總會很熱情洋溢地說著“食,趁熱喝”工夫茶的一個最明顯特點便是“燙”如果茶涼了,再好的茶,再好的工夫也喝不出工夫茶的香了。
在物質貧乏的年代,依然家家戶戶在每天晚上會聚在一起喝茶,聊天。茶,只能用最便宜的茶。我們這有句俗話叫“六分錢茶嚷整夜”。一泡茶最便宜的茶是六分錢(我懂事的記憶已經要一角五分了)可因為人多,每一次都是你讓我,我讓你,所以不絕于耳的是“食食食”隔壁不知道,還以為是做什么豐盛大餐呢!因為彼此謙讓,盡管想喝的人多,可茶卻還老是剩下因沒有及時喝而涼掉的,有句俗話說“相推食有剩”(東西太少,卻因互相謙讓反而有吃不完的)
燒火,燙杯,沖茶,喝茶,然后便是閑話家常。
爺爺這老一輩的,講的便是解放前的艱難困苦生活和日本鬼子進村時的種種暴行和慘烈。往往,這個時候我們都會聽得大氣不敢出,全神貫注。氣憤時,恨得咬牙切齒;緊張時,聽得冷汗淋淋;悲慘時,眼眶發紅,眼淚泫然欲滴。
父親這一代的,會講些奇聞戲言。比喻我們住的這個地方,有三個池塘,那個最大的池塘里會有“水鬼”。有一次,夜里“水鬼”們都上到水面上玩耍,有時候還會打架吵架。嚇得我睡前總是拼命看著窗口,就怕真會有什么“水鬼”爬進家里。還有誰誰便是死在這個池塘里的。當每年的池水抽干捉魚的時候,我總是緊張地盯著池里,心里在想:水干了,魚捉了,這些“水鬼”就會顯出原形了吧?當然每一次都是失望又放心的。
就這樣大家輪流著喝茶,講往事,談世情,編故事;老人講的是切身體會;大人講的是人情世故,而我們便樂于扮演聽眾的角色。就這樣,一杯一杯的小小杯子里,裝滿的不單是茶,還有人情、親情、鄉情。所謂的“茶薄人情厚”。而夏天那滿天星斗下,滿院子的人有說有笑的場面就這樣隨著烏龍茶的茶味在心里沉甸、潤色、修飾為美好的記憶在茶香中一遍遍的重溫~~~
現在回想,依舊充滿了留戀和向往。工夫茶的“和”
(包括了“敬”、“清”、“寂”、“廉”、“儉”、“美”、“樂”、“靜”)在喝茶的氣氛里是顯露無遺,這也無形之中教育了喝茶人。這種朋友、鄰居、親戚一大群人喝茶的場景只能存在于記憶里,而再無法回去亦不能重現。
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紀時,最是覺得滿腹心事無從訴。小小年紀便覺得自己嘗盡了人生苦難、孤單寂寞,總是無端問自己“活著為什么?”總會時不時的浮現“世態炎涼,人生苦短”若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倒也有所收獲,可卻偏偏除了覺得悲涼再無其他收獲。人獨處時總容易走進死胡同,鉆那牛角尖。這時,若得一知心好友,在夜深人靜時,品茶談心,便覺得人生煩惱跑了一大半了。所以,“有閑來食茶”是我們的口頭禪。相當于北方的“沒事喝兩杯”的意思吧!
如今依舊喝茶,品出了恬淡、寧靜、溫情和醇厚。偶爾三二知己,經常母女同喝,有時先生孩子加入,是一幅安好幸福家庭溫馨圖。
仿佛一說到茶,便有說不完的事,憶不完的情,再加腦海里不斷的茶香浮動,茶癮便犯了。真的是“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也!
工夫茶”泡法有十八道程序
·焚香靜氣:焚品檀香,造就幽靜、平和氣氛
·葉嘉酬賓:出示所泡茶葉讓客人觀賞
·火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為上,用火煮沸
·孟臣淋漓:即湯洗茶壺,惠孟臣是明代紫砂壺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壺喻為孟臣
·烏龍入宮:把烏龍茶放入紫砂壺內
·懸壺高沖:又稱高山流水,把盛開水的壺提高沖水,充分激蕩茶葉,使茶葉翻動,清潔茶葉
·春風拂面:用壺蓋輕輕刮去表面白色泡沫,使茶葉更清潔(不喝)
·重洗仙顏:用開水淋洗茶壺,即洗凈茶壺外表又提高壺溫
·若琛出韻:即湯洗茶杯,(若琛清初),以擅長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茶杯喻為若琛甌
·玉液回壺:即把已泡好的茶水倒入另一個茶壺使茶湯更為均勻
·游山玩水:沿著杯壁斟茶一圈
·關公巡城:依次來回往各杯低斟茶水
·韓信點兵:壺中茶水少許時,則住各杯點斟茶水(又稱蜻蜓點水或觀音滴水)
·三龍護鼎:用母指食指扶杯,中指托杯,此法既穩當又雅觀,三根手指比喻三龍,此時另一手可做護杯姿勢
·喜聞幽香:即聞烏龍茶的香味
·鑒賞三色:認真觀看茶水在杯中的上中下三種顏色,故稱三色
·初品奇茗:觀看、聞香后開始品茶湯味道(三口為一品)
·盡杯謝茶:起身喝盡杯中之茶,以謝茶農栽種,制作佳茗,恩典感謝茶藝小姐盡心熱情敬獻茶藝、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