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新解5(3-9始)

2022年4月27日

論語3-9

領讀:繆丹? 范家駒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

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征之矣。”

杞不足征:杞,周之封國,乃夏代之后。征,證成證明義。

宋不足征:宋,亦周之封國,乃殷代之后。

周之封建,興滅國, 繼絕世,故封夏,殷二代之后于杞,宋。

文獻:文指典籍,獻指賢人。

此章孔子自言學夏、殷二代之禮,

能心知其意,言其所以 然,

惜乎杞、宋兩國之典籍賢人皆嫌不足,無以證成我說。然孔 子生周室東遷之后,既是文獻無征,又何從上明夏、殷兩代已往 之禮?

蓋夏、殷兩代之典籍傳述,當孔子時,非全無存。孔子所 遇當世賢者,亦非全不能講夏、殷之往事。

孔子博學深思,好古 敏求,據所見聞,以會通之于歷史演變之全進程。上溯堯、舜, 下窮周代。

舉一反三,推一合十,驗之于當前之人事,證之以心 理之同然。

從變得通,從通知變。此乃孔子所獨有的一套歷史文 化哲學,固非無據而來。然雖心知其意,而欲語之人人,使皆能 明其意,信其說,則不能不有憾于文獻之不足。即在自然科學 中,亦時有不能遽獲證明之發見。何況人文學科之淵深繁酸。則 無怪孔子有雖能言之而證成不足之嘆。學者當知學問上有此一境 界,惟不可急求而至。

又本章可與為政篇殷因于夏禮章參互 并讀。

白話試譯先生說:“我能說夏代之禮,惜乎杞國不夠為我說作證明。我能說 殷代之禮,惜乎宋國不夠為我說作證明。這因杞、宋兩國現存的 典籍和賢人皆不足之故。否則我準能把來證成我說了。”

2022年4月28日

《習之日新社》

領讀人:王福明? 劉飛

《論語新解》

八佾篇第三

(一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禘:周制,舊天子之喪,新天子奉其神主入廟,必先大祭于太廟,上自始祖,下及歷代之祖皆合祭,謂之禘。又稱吉禘。禘者,諦也。遇合祭,列祖先后次序,當審禘而不亂。又每五年一禘祭,為常祭中之大者,亦在太廟,為合祭,與群廟各別之祭不同,亦與郊天之祭不同。諸侯惟不當郊天,然亦有禘祭。魯文公時,躋升其父僖公于閔公之前。僖公雖為閔公之庶兄,然承閔公之君位;今升于閔公前,是謂逆祀,《春秋》譏之。定公八年,曾加改正。然其事出于陽虎,此后殆仍是僖躋閔前。此章之禘,當不指吉禘。因孔子仕魯,定公十四年,此時未有國喪。定公之卒,孔子己去魯,故知不指吉禘言。然則此章之禘,乃指五年之禘祭。

既灌而往:灌,借作裸字,有作盥,乃酌鬯初獻之名。鬯者,煮香草為郁,和黍釀酒,其氣芬芳,以之獻于尸前。孔子不贊成魯之逆祀,故于禘祭不欲觀。但亦不欲直言。灌在迎牲之前,灌畢而后迎牲,尚是行禮之初。自灌以往即不欲觀,無異言我不欲觀有此禘禮。

本篇二十六章,多論當時之禮樂。然時移事易,后世多不能明其意義之所在。如本章,后儒紛紛考訂,莫衷一是。今酌采一說,其他則略。非謂古禮必當考。特由此可以窺見孔子當時倫理之大意,此亦有古今通義存焉,固不當以自己時代之主觀,而對歷史往事盡作一筆抹殺之輕視。

【白話試譯】

先生說:“我對禘禮,只待香酒初獻灌之后,便不想再看下去了。”

王福明:個人感悟:八佾篇,多處有孔子對非禮的批評,本篇也是。禘禮自灌以下,孔子不想再看,實際是看不下去了!比“入太廟,每事問”更加具有批評的強度。同時說明了禮的重要和孔子對禮的重視程度,記得上周彤彤老師問起“家禮”一事,忽然感覺,我等現今的人,無禮已經很久很久了……連禮都沒有,又如何去遵守呢?

最近稍有領悟,“禮”從“敬事”而來!

薛聰喜:禮:表現的是天地之間的秩序和諧,所以萬物能化育生長,有序按上天規律形成,禮”按大地的道理制定,明白天地運行的道理才能制定禮!

魏雅凡:禮注重本質和形式的內在統一,文質彬彬、表里如一是禮所塑造的君子人格形象。但是,現代社會的偽善之人如果想為自己異化的人格披上禮的面紗,不過是徒勞無益。只有形式沒有內涵的禮,只是鏡中月、水中花。

2022年4月29日?

領讀人 :丁建英 曾美雙 魏巍? ? 八佾篇【一一】? ? ? ? ? ? ? ? ? ? ? ? ? ? ? ? ? ? ?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 不知也:本章承上章來。孔子不贊成魯之褅禮,或人因此為問。孔子不欲深言,故諉曰不知。

示諸斯乎:一說:示,同視。又一說:示,當作寘,同置。斯指下文掌字。從前解,孔子既答或人曰不知,又云如有知其說者,其于天下事,將如看自己手掌般,一切易明。從后解,謂天下如置諸掌,如孟子謂:“武丁朝諸候,有天下,猶運之掌也。”兩解均可通,今姑從后解。

? ? 指其掌:此《論語》記者記孔子言時自指其掌。

? ? 本章亦孔子平日主張以禮治天下之意。蓋報本追遠之義,莫深于禘,此乃斟酌乎人心之同然而始有此禮。《左傳》定公八年載,陽虎欲去三桓,乃順祀先公而祈焉。可見文公之逆祀,其事悖于人心,魯人之不服。故下距一百五十年,陽虎欲為亂,猶借此以收人心,并以彰三恒之非。蓋魯政主于三恒,魯之失禮,即三恒之失政。昧于禮意者,亦可謂若文公躋僖于閔,亦人子孝親之心,而不知其大悖禮而可以召亂。《中庸》有言:“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家其如示如諸掌乎!”可為此章之注腳。孔子畢生崇拜周公,實深有契乎周公制禮以治天下之深旨。蓋禮治即仁治,即本乎人心以為治。禮本乎人心,又綰神道、人倫而一之,其意深遠,非人人所能知。故孔子答或人曰不知,不僅為魯諱,亦實有所難言。

? 又按:秦漢以下,多侈言以孝治天下,不知孝而違禮,亦將陷于不仁。不仁則不足為孝。如宋之有濮議,明之有大禮議,此與孔子之不欲觀于魯之褅,皆脈絡相承。今雖時異事易,古人之所爭于禮者,今多不識其意旨之所在。縱曰考禮議禮,其事非盡人之所能,然古人言禮之意,則終不可以不知。故于此兩章,粗為闡述其大意。

? 【白話試譯】

? 有人問:關于禘祭之禮的說法。先生說:“我不知呀!若有能知禘禮說法的人,他對整個天下,正像擺在這里呀!”先生一面說,一面指指著自己的手掌。

2022年5月2日

《習之日新社》

八佾第三3.11

領讀:王彬靳婷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祭如在:此祭字指祭祖先。祭神如神在:此指祭天地之神。祭禮本對鬼神而設,古人必先認有鬼神,乃始有祭禮。但孔子平常并不認真討論鬼神之有無,只臨祭時必誠必敬,若真有鬼神在其前。此兩句,乃孔子弟子平時默觀孔子臨祭時情態而記之如此。或說,此兩句乃古語,下文子曰云云,乃孔子因此語而感發為說,今不從。吾不與祭如不祭:孔子雖極重祭禮,然尤所重者,在致祭者臨祭時之心情。故言茍非親自臨祭,縱攝祭者亦能極其誠敬,而于我心終是闕然,故云祭如不祭。蓋我心思慕敬畏之誠,既不能親切表達,則雖有牲牢酒醴,香花管樂,與乎攝祭之人,而終是失卻祭之真意。此乃孔子平日所言,記

[語音]

記其言,因連帶記及孔子平日臨祭時之誠敬,以相發明。本章發明孔子對祭禮之意見。然孔子平日似未曾特有一番理論以表達其對祭禮之意見,本章亦僅就其日常之心情實感而道出之。此等處,學者最當細細體玩。因孔子論學,都就人心實感上具體指點,而非憑空發論,讀《論語》者首當明白此義,并當知吾人雖生兩千五百載之后,而有時我心之所實感,仍可與孔子當年有同感。人心大同,不為古今而殊,可于孔子之言,彌見其親切而有味。

白話試譯:先生在祭祖先時,好像真有祖先們在受祭。他祭神時,也好像真有神在他面前般。先生說:“我若不親身臨祭,便只如不祭。”

王彬:

個人理解:

祭神時就像神在跟前一樣的走心、誠意、敬畏。非形式化。

個人體悟:

每當我去給父母上墳時或者去寺廟給父母供養的牌位前,總感覺父母就在跟前,他她們的模樣,我們一起的經歷,像過電影般歷歷在目,淚流滿面。

還有每次線上會禮拜孔子時,孔子老人家的模樣便呈現在眼前,敬畏之心肅然升起!

2022年5月3日

論語【3--13】

領讀:景彤彤 張子武

注解:《論語注解》

? ? ? ? ? ? 錢穆

原文: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王孫賈:衛大夫。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古有此語,賈引為問。奧,古人居室之西南隅,乃一家尊者所居。灶乃烹治食物之所。或說:古人祭灶,先于灶徑,即灶邊設主祭之。畢,又迎尸于奧,擺設食物再祭之。主以木為,古人謂神即棲于此上。尸以人為,祭時由一人扮所祭之神謂之尸。此章奧與灶實指一神,蓋謂媚君者,順于朝廷之上,不若逢迎于燕私之際。或謂奧灶當直指人言,居奧者雖尊,不如灶下執爨者實掌其飲食,故謂媚奧不如媚灶。奧指衛君之親幸,灶指外朝用事者。或曰:王孫賈引此語問孔子,意欲諷孔子使媚己。或曰:王孫賈或因孔子曾見南子,疑孔子欲因南子求仕,故隱喻借援于宮,不如求合于外朝。此乃賈代孔子謀,非欲孔子之媚于己。

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孔子意,謂但知依理行事,無意違理求媚。衛君本所不欲媚,何論于朝廷之上,抑燕私之際乎?抑又何論于近幸之與權臣乎?

白話試譯

王孫賈問道:“俗話說的,與其在奧處求媚,不如在灶處求媚,這是什么意思呀?”先生說:“不是這樣的。若獲罪了上天,什么去處也用不上你的禱告了。”

王新娟:處理問題要有原則底線,不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所用的計謀策略要符合天道,否則天理難容沒有好結局。一旦鑄成大錯,事后懺悔也意義不大了。學習這句,我就理解這些,請各位老師指教[抱拳]

魏雅凡:八佾篇第十三章

人如果做了違背道義良心的事,就相當于得罪了上天,孔子雖敬畏天命,亦最重人格獨立, 獨立的人格著重人心修養, 所以孔子說你只要做了違背道義良心的事情,禱告什么神靈 良心也是不會安定的。

如果我遇到因個人利益而違背道義良知 原則性問題的事 決不諂媚 妥協 。 個人所悟。請各位老師同學指正。

張子武:獻媚就是討好,討好別人,依靠別人。不要想著依靠了一個很厲害的人就可以無法無天,如果你犯了滔天大罪,依靠誰都沒有用。人要有自己的道有自己的行為準則,自己做自己的靠山,自己才是本,其本亂而末至者,否矣。

王福明:“媚”是反人性的,儒家認為天道即人道,天性即人性。反人性的行為就是非禮的無禮的行為,所以說“獲罪于天”,無禮的禱告,又是什么禱告呢?

所以這章重在戒“媚”!無所謂媚衛君、媚南子、媚王孫賈、還是媚什么其他的人!


2022年5月4日

論語【3-14】

領讀:繆丹 范家駒

注解:《論語注解》 錢穆

[語音]

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監于二代:監,猶視也。二代指夏、殷。

郁郁乎文哉:文指禮樂制度文物,又稱文章。郁郁,文之盛貌。歷史演進,后因于前而益勝,禮樂日備,文物日富,故孔子美之。

吾從周:孔子自稱能言夏、殷二代之禮,又稱周監于二代,而自所抉擇則曰從周。其于三代之禮,先后文質因革之詳,必有其別擇之所以然,惜今無得深求。然孔子之所以教其弟子,主要在如何從周而更有所改進發揮,此章乃孔子自言制作之意。否則時王之禮本所當遵,何為特言吾從周?

按:三代之禮,乃孔子博學好古之所得,乃孔子之溫故。其曰"吾從周”,則乃孔子之新知。孔子平日所告語其門弟子者,決不于此等歷史實跡絕口不道,然《論語》記者則于此等實跡皆略而不詳。讀者必當知此意,乃可與語夫“好古敏求”之旨。若空言義理,而于孔子以下歷史演進之實跡,皆忽而不求,昧而不知,此豈得為善讀《論語》,善學孔子。

【白話試譯】

先生說:“周代看了夏、殷二代(之演進),它的一切制度禮樂文章,何等美盛呀!我是主張遵從周代的。”

2022年5月5日

《習之日新社》

《論語新解》

八佾篇第三

(一五)

領讀人:王福明? 劉飛

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子入大廟:大,讀太。太廟,魯祭周公之廟。時孔子當在青年,始仕于魯,得入太廟助祭。

每事問:祭事中禮樂儀式,乃及禮器所陳,孔子每事必問,若皆不知。

孰謂鄹人之子知禮:鄹,魯小邑,孔子父叔梁紇嘗為鄹邑大夫。孔子生于此。字或作陬。鄹人之子,不僅指其少年,亦輕視之辭。時孔子已先有知禮之名,而于太廟中種種禮器儀文皆若不知,故或人疑之。

子聞之:事后孔子聞此或人之語。

是禮也:此也字通作邪,乃疑問詞。孔子非不知魯太廟中之種種禮器儀文,然此等多屬僭禮,有不當陳設舉行于侯國之廟者。如《雍》之歌不當奏于三家之堂,而三家奏之以徹祭。有人知其非禮,不欲明斥之,乃偽若不知,問適所歌者何詩?孔子入太廟而每事問,事正類此。此乃一種極委婉而又極深刻之諷刺與抗議。淺人不識,疑孔子不知禮,孔子亦不明辨,只反問此禮邪?孔子非不知此種種禮,特謂此種種禮不當在魯之太廟中。每事問,冀人有所醒悟。舊注“是禮也”三字為正面自述語,謂此乃孔子敬謹自謙,知而猶問,即此是禮。兩說相較,所辨只在一“也”字之正反語氣上,而孔子在當時之神情意態,判若兩人。昔人謂讀書貴能識字,洵不虛矣。

本章記孔子少年時初進太廟一番神情意態,而孔子當時之學養與其抱負,亦皆透切呈現,活躍在眼前。學者須通讀《論語》全書而善自體會之,庶可更深領略此一章神味之深厚。

【白話試譯】

先生初進太廟,遇事輒問。或人說:“那個人說這一位鄹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跑進太廟,什么事都要問。”先生聽到了說:“那些就算是禮嗎?”

2022年5月6日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魏雅凡:禮制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禮的內在精神,一個是禮儀形式,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比如,祭祀祖先的禮制,既有慎終追遠的大孝觀念,也有上供、酹酒、叩拜等儀式。有時,有人祭祖純粹走過場,沒有懷思祖先的敬誠之心,但祭祀形式卻不宜廢除,只要這個形式保留下來,對傳承乃至復興祭祀文化具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如果連儀式也沒了,祭祀之禮就徹底失落了。再比如,古代皇帝上朝,君臣之間有嚴格的朝儀,權力再大的臣子,也應該行禮如儀,這樣臣子就不容易作亂。

2022年5月9日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2022年5月10日

領讀人:景彤彤 張子武

《論語》3.18

注解:《論語新解》

? ? ? ? ? ? ? 錢穆

原文: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此章所言,蓋為魯發。時三家強,公室弱,人皆附三家,見孔子事君盡禮,疑其為諂也。凡讀《論語》章旨不明,可參以諸章之編次。此處上下章皆言魯事,故知此章亦為魯發。

白話試譯

先生說:“事君能盡禮的,世人反說他是諂。”

薛逸然:【3.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八佾篇都是在談禮。禮是什么?沒有實際修養功夫的人很難體會。比如,恭敬和諂媚之間的區別是什么呢?有人會把諂媚當做恭敬,有人把恭敬當做諂媚。

區別在你敬的對象是什么?如果敬的對象是外在的各種相,比如身份,名望,權利,金錢等等,那都容易諂媚。真正的敬,敬的是人(仁),不是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一切外在。而是內在最本真的仁性。這跟外在的一切無關。是人人都可成為圣賢的那個內在本真仁性。如此,才會破除一切外在因素影響,給予所有人一視同仁的尊敬。同樣也不會有低三下四的諂媚表現。才會有既是威嚴的,也是溫和的狀態。

2022年5月11日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2022年5月12日

《論語新解》3-20

領讀人:王福明 劉飛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關睢:《詩經〃國風》之首篇。此詩詠一君子,思得淑女為配。當其求而未得,至于輾轉反側,寤寐思之,此必有一段哀思。及其求之既得,而鐘鼓樂之,琴瑟友之,此是一番快樂之情。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詩發于人心之情感,而哀樂為之主。

淫,過量義。傷,損害義。樂易逾量,轉成苦惱。哀易抑郁,則成傷損。然其過不在哀樂之本身。哀樂者,人心之正,樂天愛人之與悲天憫人,皆人心之最高境界,亦相通而合一。無哀樂,是無人心。無人心,何來有人道?故人當知哀樂之有正,惟當戒其淫傷。

此章孔子舉關雎之詩以指點人心哀樂之正,讀者當就關雎率本詩實例,善為體會。又貴能就己心哀樂,深切體之。常人每誤認哀樂為相反之兩事,故喜有樂,懼有哀。孔子乃平舉合言之,如成一事。此中尤具深義,學者更當體玩。孔子言仁常兼言知,言禮常兼言樂,言詩又常兼言禮,兩端并舉,使人容易體悟到一種新境界。亦可謂理智與情感合一,道德與藝術合一,人生與文學合一。此章哀樂并舉,亦可使人體悟到一種性情之正,有超乎哀與樂之上者。凡《論語》中所開示之人生境界,學者能逐一細玩,又能會通臺一以返驗諸我心,庶乎所學日進,有欲罷不能之感。

或解此章專指樂聲言,不就詩辭言。然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則詩之言與詞,仍其本。專指樂聲,使人無所尋索,今不取。

白話試譯

先生說:關雎那一章詩,有歡樂,但不流于放蕩。有悲哀,但不陷于傷損。


2022年5月13日

《論語》

領讀人:丁建英,魏雅凡,曾美雙

注解,錢穆先生著《論語新解》

原文:

【3.21】哀公問我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 ,周人以粟 。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昝。”

宰我:名予,孔子早年弟子。

社:古人建國必立社,所以祀其地神,猶今俗有土地神。立社必樹其地所宜之木為社主。亦有不為社主,而即祀其樹以為神之所憑依者。今此俗猶存。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收栗:三代所樹社木及所為社主各不同。夏居河東,其野宜松。殷居亳,其野宜柏。周居酆鎬,其野宜栗。此皆蒼老堅久之材,故樹以為社。然特指三代之都言,不謂天下皆以此三樹為社。

曰使民戰栗:曰字承上文。宰我既告哀公三代社樹不同,又云周人所以用栗,乃欲使民戰栗,恐懼貌。栗,今作慄。或說此乃宰我欲勸哀公用嚴政,故率意牽搭為諷。或說古者殺人常左社,時三家專政,哀公意欲討之,故借題問社,此乃隱語示意;宰我所答,隱表贊成。或說哀公四年亳社災,哀公之問,或在此年。時孔子猶在陳,故下文曰“子聞之”。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事己成,不再說之。遂,行義。事己行,不復諫。事既往,不追咎。此三語實一義。或說乃孔子責宰我告君以使民戰栗。一說乃孔子諷勸哀公。蓋孔子既聞哀公與宰我此番之隱謀,而心知哀公無能,不欲其輕舉。三家擅政,由來已久,不可急切糾正。后哀公終為三家逼逐,宰我亦以助齊君謀攻田氏見殺。今采后解,雖乏確據,而宛符當時之情事。

【白話試譯】

哀公問宰我關于社的事。宰我答道:“夏后氏用松為社,殷人用柏,周人用栗。宰我又說:用栗是要使民戰栗,對政府有畏懼。’”先生聽到了,說:“事己成,不須再說了。事既行,也不須再諫了。己往之事,也不必再咎了。”

2022年5月16日

《習之日新社》

領讀人: 王彬? 靳婷

【論語】 3.22

注解:錢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站,管氏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管仲之器小哉:管仲,齊桓公相,名夷吾。桓公尊之曰仲父。器,言器量,或言器度。器之容量有大小,心之容量亦有大小。識深則量大,識淺則量小,故人之胸襟度量在其識。古人連稱器識,亦稱識量,又稱識度。管仲器小,由其識淺,觀下文可知。

管仲儉乎:儉,慳吝義。或人聞孔子評管仲器小,疑其慳吝。今人亦譏慳吝者曰小器。管氏有三歸:一說:古謂女嫁曰歸。古禮諸侯娶三姓女,管仲亦娶三姓女。一說:歸,通饋。古禮天子四薦,諸侯三薦,桓公許管仲家祭用三牲之獻。一說:三歸,臺名,為藏貨財之所。一說:三歸謂三處采邑。一說:三歸指市租言。今按:第一、第二說,是其僭不知禮。第三、第四、第五說,是其富,皆非不儉。或曰:三歸謂其有三處府第可歸,連下文官事不攝,最為可從。

官事不攝:攝,猶兼義。管仲有府第三處,因事設官,各不兼攝。則其鐘鼓帷帳之不移,而具可知。其美女之充下陳者,抑或三處如一可知。此見管仲之奢侈不儉,亦即其器小易盈,乃一種自滿心理之表現。

然則管仲知禮乎:或人聞孔子言,管仲既非慳吝,或是知禮,故再問。

樹塞門:古人屏亦稱樹。塞,蔽義。古禮,天子諸侯于門外立屏以別內外,而管仲亦如之,此見管仲之驕僭不遜,亦其器小易盈之證。

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站:好,謂好會。古禮兩君相宴,主人酌酒進賓,賓在筵前受爵,飲畢,置處爵于站上,此謂反爵。站,以土筑之,可以放器物,為兩君之好有反站,則可移而徹之。后世改以木制,飾以朱漆,略如今之矮腳幾。賓既反爵于站,乃干西階上拜謝。

主人于東階上答拜,然后賓再于站取爵,洗之,酌酒獻主人,此謂之酢。主人受爵飲,復放站上,乃于東階上拜,賓于西階答拜,然后主人再取爵,先自飲,再酌賓,此謂之酬。此反爵之站,僅天子與諸侯得有之。若君宴臣,僅置爵于兩竹筐之內,此兩竹筐置堂下,不置堂上。今管仲乃大夫,而堂上亦有反爵之站,安得謂知禮?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孔子盛稱其功業,但又譏其器小,蓋指管仲即以功業自滿。若以管仲比之周公,高下顯見矣。然孔子固非輕視功業。讀者以此章與憲問篇孔子評管仲章參讀可見。

白話試譯

先生說:“管仲的器量真小呀!”或人說:“管仲生活得很儉嗎?”先生道:“管仲有三處家,各處各項職事,都設有專人,不兼攝,哪好算儉?”或人說:“那么管子知禮嗎?”先生說:“國君在大門外有屏,管仲家大門外也有屏。國君宴會,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幾,管仲宴客也有那樣的土幾。若說管仲知禮,誰不知禮呀?”

2022年5月17日

領讀人: 景彤彤 張子武

【論語】 3.23

注解:錢穆

原文: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語魯太師樂:語,告也。太師,樂官名。

始作,翕如也:古者樂始作,先奏金,鼓鐘。翕,合義。翕如,謂鐘聲既起,聞者皆翕然振奮,是為樂之始。

從之,純如也:從,亦可讀為縱。鐘聲既作,八音齊奏,樂聲自此放開。純,和諧義。其時器聲人聲,堂上堂下,互相應和,純一不雜,故說純如也。

皦如也:皦,清楚明白義。其時人聲器聲,在一片純和中,高下清濁,金革土匏,各種音節,均可分辨明析,故說皦如也。

繹如也:繹,連續義,相生義。是時一片樂聲,前起后繼,絡繹而前,相生不絕,故說繹如也。

以成:一套的樂聲,在如此過程中完成。

或說:樂之開始為金奏,繼之以升歌,歌者升堂唱詩,其時所重在人聲,不雜以器聲,其聲單純,故曰純如也。升歌之后,繼以笙入,奏笙有聲無辭,而笙音清別,故曰皦如也。于是乃有間歌,歌聲與笙奏間代而作,尋續不絕,故曰繹如也。有此四奏,然后合樂,眾人齊唱,所謂洋洋乎盈耳也。如是始為樂成。古者升歌三終,笙奏三終,間歌三終,合樂三終,為一備也。兩說未知孰為本章之正解,今姑采前說。

白話試譯

先生告訴魯國的太師官說:“樂的演奏之全部進程是可知了。一開始,是這樣地興奮而振作,跟著是這樣地純一而和諧,又是這樣地清楚而明亮,又是這樣地連綿而流走,樂便這樣地完成了。”

2022年5月18日

領讀人:繆丹 范家駒

【論語】3.24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儀封人請見:儀、衛邑。封人,掌封疆之官。孔子過其地,故請見。

至于斯:斯,指儀邑。

從者見之:之,指儀封人。從者,孔子弟子隨行者,見儀封人于孔子。

二三子,何患于喪乎:二三子,儀封人呼孔子弟子而語之。喪,失位義。孔子為魯司寇,去之衛,又去衛適陳,儀封人告孔子弟子,不必以孔子之失位為憂。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鐸,大鈴。金口木舌,故稱木鐸。古者天子發布政教,先振木鐸以警眾。今天下無道,天意似欲以夫子為木鐸,使其宣揚大道于天下,故使不安于位,出外周游。

【白話試譯】

衛國儀邑的封疆官,請見于孔子,他說:"一向有賢人君子過此,我沒有不見的。”孔子的弟子們領他去見孔子。他出后,對孔子的弟子們說:"諸位,何必憂慮你們先生的失位呢?天下無道久了,天意將把你們夫子當做木鐸,來傳道于天下呀!。”

2022年5月19日

《習之日新社》

《論語新解》

八佾篇第三

(二五)

領讀人:王福明? 劉飛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韶:又作?,作招,舜代樂名。

盡美:指其聲容之表于外者。如樂之音調,舞之陣容之類。

盡善:指其聲容之蘊于內者。乃指樂舞中所涵蘊之意義言。

武:周武王之樂名。古說:帝王治國功成,必作樂以歌舞當時之盛況。舜以文德受堯之禪,武王以兵力革商之命。故孔子謂舜樂盡美又盡善,武樂雖盡美,未盡善。蓋以兵力得天下,終非理想之最善者。

【白話試譯】

先生說:“《韶》樂十分的美了,又是十分的善。《武》樂十分的美了,但還未十分的善。”

2022年5月20日

? ? ? ? 論語八佾篇? 【3.26】領讀人丁建英 曾美雙 魏雅凡

錢穆 論語新解 原文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居上不寬:在上位,主于愛人,故以寬為本。

為禮不敬:為,猶行。行禮以敬為本。

臨喪不哀:臨喪,如臨祭、臨事之臨,猶言居喪。

何以觀之:謂茍無其本,則無可以觀其所行之得失。故居上位不寬,則其教令施為不足觀。為禮不敬,則其威儀進退之節不足觀。臨喪不哀,則其擗踴哭泣之數不足觀。或說:本章三句連下,皆指在上位者,臨喪當解作吊喪,茲不【白話試譯】

先生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遇行禮時不能敬,臨遭喪事,沒有哀戚,我再把什么來看察他呢?”

2022年5月23日

《習之日新社》

領讀人:靳婷 王彬

《論語》里仁第四4.1

[語音]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里仁為美:一說:里,邑也。謂居于仁為美。又一說:里,即居義。居仁為美,猶孟子云:“仁,人之安宅也。”今依后說。

擇不處仁:處仁,即居仁、里仁義。人貴能擇仁道而處,非謂擇仁者之里而處。

焉得知:孔子每仁知兼言。下文云“知者利仁”,若不擇仁道而處,便不得為知。

孔子論學論政,皆重禮樂,仁則為禮樂之本。孔子言禮樂本于周公,其言仁,則好古敏求而自得之。禮必隨時而變,仁則古今通道。故《論語》編者以《里仁》次《八佾》之后。凡《論語》論仁諸章,學者所當深玩。

【白話釋義】

先生說:“人能居于仁道,這是最美的了。若擇身所處而不擇于仁,哪算是知呢?”

魏雅凡:里仁為美 劉向的《說苑.雜言》與善人居,如入幽蘭之實,久而不聞其香, 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亦與之化矣!……所以居住的地方一定要擇善為美。個人體悟,里仁二字,里 內心也 ,孔子借居住的地方 告誡我們仁是由內心向外而發的,發出來行的就是禮 ,看上一篇 不是對禮不敬就是僭越 都是無禮的表現,和起這一篇這一章就是告訴我們禮敬是從內向外的沒有仁愛之心 人一定不敬,也不會有禮敬之意,因為他們是體會不到內心的仁 是什么感覺。所以把這一篇這一章放在這里是說讓我們要去向內求仁愛之心,內心有仁愛外面就會遵崇道德。

王福明:個人感悟:這章孔子講仁和處仁。里仁為美,以仁為質,自有其美的形式,進一步講不處仁,則有智怕也是不足的。

此處有仁必美是肯定的,因為的確有太多天然美的事物;但沒有說有仁必有智,想想自己修身的過程,智和仁一樣,身心的事,都是需要慢慢修出來的!

魏雅凡:王福明老師表達的更好 [強][強][強]沒有內心的仁即是看到了美的 也和看不到一樣

王福明:@怒放生命魏老師提示的是!內心無仁,怕也看不到事物中深層次的美甚至是善的內涵!

由此,審美需要修養便是正解了!

昨天晚上靳婷老師關于美和好的問題及薛老師的回答,正應在此!

靳婷:@王福明 山東膠南您這一說審美需要修養,現在有點開始理解古人用琴棋書畫劍詩歌茶香花十小藝去讓君子進入美的境界的原因了,原來美育也是德育,美和德相輔相成可以這樣理解嗎?

王福明:@靳婷-濟南這是我能理解的層次,就是王國維所說的“見山不是山”,但王國維還有一個層次“見山還是山”,目前我是理解不了的!

所以可以這么說吧!

2022年5月24日

《論語》4--2

領讀人:景彤彤 張子武

注解:論語新解/錢穆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約:窮困義。

安仁:謂安居仁道中。

利仁:知仁之可安,即知仁之為利。此處利字,乃欲有之之義。人之所以為人,主要在心不在境。外境有約有樂,然使己心不能擇仁而處,則約與樂皆不可安。久約則為非,長樂必驕溢矣。仁者,處己處群,人生一切可久可大之道之所本。仁乃一種心境,亦人心所同有,人心所同欲。桃杏之核亦稱仁,桃杏皆從此核生長,一切人事可久可大者,皆從此心生長,故此心亦稱仁。若失去此心,將如失去生命之根核。淺言之,亦如失去其可長居久安之家。故無論外境之約與樂,茍其心不仁,終不可以久安。安仁者,此心自安于仁,如腰之忘帶,足之忘履,自然安適也。利仁者,心知仁之為利,思欲有之。

本章承上章,申述里仁為美之意。言若淺而意則深。學者當時時體玩,心知有此,而于實際人生中躬修實體之,乃可知其意味之深長。

白話試譯

先生說:“不仁的人,將不能久處在困約中,亦不能久處在逸樂中。只有仁人,自能安于仁道。智人,便知仁道于他有利,而想欲有之了。”

2022年5月25日

《論語》四(三)

領讀人:繆丹 范家駒

注解:《論語新解》錢穆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語音]

此章,語更淺而意更深。好人惡人,人孰不能?但不仁之人,心多私欲,因多謀求顧慮,遂使心之所好,不能真好。心之所惡,亦不能真惡。人心陷此弱點,故使惡人亦得攘臂自在于人群中,而得人欣羨,為人趨奉。善人轉受冷落疏遠,隱藏埋沒。人群種種苦痛罪惡,胥由此起。究其根源,則由人之先自包藏有不仁之心始。若人人能安仁利仁,使仁道明行于人群間,則善人盡得人好,而善道光昌,惡人盡得人惡,而惡行匿跡。人人能真有其好惡,而此人群亦成為一正義快樂之人群。主要關鍵,在人心之能有其好惡,則人心所好自然得勢,人心所惡自不能留存。此理甚切近,人人皆可反躬自問,我之于人,果能有真好真惡否?我心所好惡之表現在外者,果能一如我心內在之所真好真惡否?此事一經反省,各可自悟,而人道之安樂光昌,必由此始。此章陳義極親切,又極宏遠,極平易,又極深邃。人人能了解此義,人人能好惡人,則人道自臻光明,風俗自臻純美。此即仁者必有勇之說。

人心為私欲所障蔽,所纏縛,于是好惡失其正,有好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者,此又不能好之一征。惟仁者其心明通,乃始能好人惡人,此又仁者必有知之說°知勇之本皆在仁,不仁則無知無勇,惡能好惡?并好惡而不能,此真人道之至可悲矣。

本章當與上章連看。不仁之人,處困境,不能安。處樂境,亦不能安。心所喜,不能好。心所厭,不能惡。循至其心乃不覺有好惡。其所好惡,皆不能得其正。人生種種苦痛根源,已全在此兩章說出。能明得此兩章之涵義,其人即是一智人,一勇者。然此兩章陳義雖深,卻近在我心,各人皆可以此反省,以此觀察他人,自將無住而不見此兩章陳義之深切著明。

【白話試譯】

先生說:“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好人,也能真心地厭惡人。”

2022年5月26日

《習之日新社》

《論語新解》

里仁篇第四

(四)

領讀人:王福明? 劉飛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志,猶云存心。志于仁,即存心在仁。此章惡字有兩解。一讀如好惡之惡,此緊承上章言。上章謂“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然仁者必有愛心,故仁者之惡人,其心仍出于愛。惡其人,仍欲其人之能自新以反于善,是仍仁道。故仁者惡不仁,其心仍本于愛人之仁,非真有所惡于其人。若真有惡人之心,又何能好人乎?故上章能好人能惡人,乃指人類性情之正。此章“無惡也”,乃指示人心大公之愛。必兼看此兩章,乃能明白上章涵義深處。

又一說:此章惡字讀如善惡之惡。大義仍如前釋,蓋仁者愛人,存心于愛,可以有過,不成惡。今姑從前說。

【白話試譯】

先生說:“只要存心在仁了,他對人,便沒有真所厭惡的了。”

魏雅凡:仁者立志于仁,以愛人之心為本,故能以仁厚待人。遇到好人,固然能以善心待之。遇到惡人,亦能以善心仁德勸之改惡向善。所以,一個人如果能立志于仁,就不會有向惡之心、從惡之行。仁是做人的根本。孔子勉勵人們立志行仁,就能夠遠離一切壞事。既不會犯上作亂、為非作惡,也不會驕奢淫逸。可以有益于國家,有利于百姓。這是我摘錄截取一段的 ,也是我的觀點

2022年5月27日

《論語新解》

里仁篇第四(五)

領讀人:王彬 靳婷

(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得之不處也:處,安住義。得之二字或連上讀,則疑若有以不道得之之嫌。連下讀,則偶而得之之意自顯。得之不去也:去,違離義。富貴貧賤,有非求而得之者。若在己無應得此富貴之道,雖富貴,君子將不安處。若在己無應得此貧賤之道,雖貧賤,君子將不求去。君子所處惟仁,所去惟不仁,若求得富貴,去貧賤,斯將為不仁之人矣。去仁惡乎成名:常人富貴則處,貧賤則去。君子仁則處,不仁則去。君子之名成于此。若離于仁,惡乎成君子之名?無終食之間違仁:終食之間,謂一頓飯時。違,離去義。無終食之間違仁,是無時無刻違仁。造次必于是,順沛必于是:兩是字指仁。造次,匆促急遽之時。顛沛,顛仆困頓之時。于此之際而不違仁,故知君子無時無刻違仁。

《論語》最重言仁。然仁者人心,得自天賦,自然有之。故人非求仁之難,擇仁安仁而不去之為難。慕富貴,厭貧賤.處常境而疏忽,遭變故而搖移。人之不仁,非由于難得之,乃由于輕去之。惟君子能處一切境而不去仁,在一切時而無不安于仁,故謂之君子。此章仍是里仁為美之意。而去仁之說,學者尤當深玩。或說:君子去仁以下二十七字當自為一章,今仍連上節作一章說之。

白話試譯:

先生說:“富與貴,人人所欲,但若不以當得富貴之道而富貴了,君子將不安處此富貴。貧與賤,人人所惡,但若不以當得貧賤之道而貧賤了,君子將不違去此貧賤。君子若違去了仁,又哪得名為君子呀!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違去仁。匆促急遽之時仍是仁,顛仆困頓之時同樣仍是仁。"

2022年5月30日

《論語新解》

里仁篇第四(六)

領讀人:王彬 靳婷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好仁者,無以尚之:好仁者喜愛于仁道。尚,加義。無以尚之有兩解。一說:其心好仁,更無可以加在仁道之上之事物存其心中。又一說:其心好仁,為德之最上,更無他行可以加之。今從前解。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其心誠能惡不仁,其人亦即是仁人,因其能不使不仁之事物行為加乎其身。好惡只是一心,其心好仁,自將惡不仁。其心惡不仁,自見其好仁。

孔子言,未見此等好仁惡不仁之人。或分好仁惡不仁作兩等人說之,謂如顏子明道是好仁,孟子伊川是惡不仁。惡不仁者,露些圭角芒刃,易得人嫌。二者間亦稍有優劣。

今按:《論語》多從正面言好,少從反面言惡。然好惡終是一事,不必細分。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仁者,人心.然必擇而安之,久而不去,始可成德,故仁亦有待于用力。惟所需于用力者不難,因其用力之處即在己心,即在己心之好惡,故不患力不足。然孔子亦僅謂人人可以用力于仁,并不謂用了一天力,便得為仁人。只說用一天力即見一天功,人自不肯日常用力,故知非力不足.又既是心所不好,自不肯用力為之。雖一日之短暫,人自不愿為其床不好而用力。故因說未見有好仁惡不仁者,而說及未見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蓋,疑辭。此兩句有兩解。一說:謂或有肯用力而力不足者。孔子不欲輕言仁道易能,故又婉言之,仍是深嘆于人之未肯用力。此處“未之見”乃緊承上句"未見力不足者”來。另一說:謂或有肯一日用力于仁者,惜己未之見,此“有”字緊承上文“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語來。兩解均可通。然謂未見有肯一日用力于仁者,辭氣似過峻,今從前解。蓋孔子深勉人之能用力于仁。此章孔子深嘆世人不知所以為仁之方。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之好惡。己心真能好仁惡不仁,則當其好惡之一頃,而此心已達于仁矣,焉有力不足之患?常人雖知重仁道,而多自諉為力不足,此乃誤為仁道在外,不知即在己心之好惡。

白話試譯:

先生說:“我沒有見到喜好于仁和憎惡于不仁的人。若果喜好于仁7,他自會覺得世上更沒有事物能勝過于仁的了。若能憎惡于不仁,那人也就是仁人了,因他將不讓那些不仁的事物加在他身上。真有人肯花一天之力來用在仁上嗎?我沒見過力有不足的。或許世上真有苦力不足的人,但我終是未見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732評論 6 539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214評論 3 426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781評論 0 382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588評論 1 316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31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699評論 1 327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698評論 3 446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882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441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189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388評論 1 372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933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613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023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310評論 1 293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112評論 3 398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334評論 2 377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