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抑:壓低。舉:抬高。天之道:天道,即自然法則。人之道:指人類社會法規。
恃:憑借,倚仗。見:同現,表現。
自然的規律,不就像張弓射箭一樣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點,低了就把他抬高一點。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一點,拉得不足了就擴張一點。
所以自然的規律,就是減少由于的補給不足的??墒侨耸赖姆▌t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余的人。
那么誰能減少有余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
只有得到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雖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想表現自己的賢能。
在這一章,老子說明了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差別,天之道是“損有余而補不足”,而人之道則反過來“損不足以奉有余”,這就是兩者的區別。
有的人貪婪自私,總是想更多地占有無論是物質產品還是精神享受,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便從那些貧窮的人手中掠奪更多的財富,最終造成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結果。
在老子看來,人之道是造成天下貧富不均的最根本原因,而戰亂就是因此發生的。而天之道則是追求平等均衡,所以它能使人心安定,社會長久。
圣人對于這種有違天道的事情深深反感,而是選擇用與天道相合的方式方法,做到不占有,不居功,不刻意表現自己的才能,把自己多余的部分分給不足的人。這就是天道的奧妙之處,我本不愿意表現自己的才能,因此反倒讓世人認可我的賢能。
真正賢能的人,就像蘭花一樣,無須張揚,其芬芳自能吸引旁人駐足,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劉備,謀不如諸葛,武難比關張,卻能吸引一大批高端人才甘心為他效力,就是因為他惟賢惟德,以德服人。深諳老子為而不恃,生而不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