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余的人。那么,誰能夠減少有余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時空對話]
老子通過觀察和研究,發現自然界是一個生態平衡系統,他認為自然界保持生態平衡的原因是“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天道運行法則的結果。
因此他認為人類社會也本應是一個生態平衡系統,但是,老子看到的現實社會是非常悲慘的人間地獄。
老子認為造成人類社會現狀的原因,是人類社會奉行的“損不足以奉有余”的社會規則的惡果。
因此老子希望統治階級要效法自然界的“損有余而補不足”,在國家治理中施行“損有余以奉天下”的政策。
從老子的文字里透露出一種朦朧的、模糊的平等與均衡思想,這是他的美好的社會愿望。
由于老子生活的現實社會是‘損不足以奉有余’,存在領主貴族對勞動人民的壓榨,也存在新興地主階級與富商大賈的剝削,所以,老子企圖以‘天之道’警誡他們,使他們本著自己的利益以遵行天道。
老子極力勸告統治者要效法天道的理由有兩個:
1、“人之道”應該效法“天之道”,這是客觀規律的要求。
2、天之道雖然損有余以補不足,但損有余的結果會更增加被損者的利益,因為‘物或損之而益’。對大家都有好處。
所以老子希望統治者學習得道的圣人,能夠做到損有余而補不足。這個社會就和諧美好了。
從均富和使人與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一點看來,老子的愿望是好的,但在考慮如何實現這一愿望時,他并沒有提出任何積極的解決方案,而是向統治者說教,妄想他們發善心,這又充分說明了他在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上的無能為力。(只有進行階級斗爭才能解決問題,老子似乎是反對階級斗爭的。)
特別提示: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有學者認為這三句與上文不連貫疑為錯簡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