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么總愛發脾氣?腦科學告訴你,這不是孩子的錯,而是他們的大腦沒有準備好!

記得讀小學那會,寫作文時,形容天氣變化最常用的套路,就是——“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可實際上,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寫,直到我有了孩子,才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理解。

這世界上怎么會有這樣的小怪獸?

明明前一秒才剛吃飽飯,后一秒卻又要馬上吃糖果,不給就馬上臉色大變,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明明每天從幼兒園放學回來都開開心心的,可是為什么每天早上一到上學時間,還是要抱著你的大腿不放,哭哭啼啼地大叫“不想去上學”?

明明家里已經有個一模一樣的玩具車,為什么一逛商場,還是要撒潑打滾鬧著再買一個?

明明答應了只看兩集動畫,為什么時間一到又反悔,死都不肯關掉電視?

不知跟他講了多少遍,

生氣時不要大喊大叫,可是脾氣一上來時,他的聲音還是如雷震天,搞不好還亂摔東西亂大人。

……

這孩子怎么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面對他的喜怒無常,你試過共情,試過威逼,試過利誘,甚至打罵,可是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時,他該哭還是要哭,該鬧還是要鬧,絲毫不見他長任何記性,為什么會這樣?

你實在沒轍了,只好兩手一攤,無奈地問老天:這孩子腦子有問題嗎?

其實你問的沒錯,

孩子難以控制情緒,確實是因為他們的腦子“有問題”!

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從腦科學的角度給我們分析了孩子容易情緒化的原因。

1、左腦和右腦

你可能早就已經知道,大腦分成左右兩個部分,你也應該簡單地了解過,左腦是理性的,右腦是感性的。

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左腦熱愛并且渴望秩序,是邏輯的,求實的、語言的和線性的,而右腦是情感的、非語言的,經驗化的,右腦更直接地受到身體和大腦低端區域的影響,這部分負責接受和解讀情感信息。

在孩子3歲以前,右腦占據主導地位,

所以,他們根本無法用高度抽象的、邏輯性強的語言來表達感受,他們完全活在當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所以,他們會毫無顧忌地蹲在人行道上看小甲蟲爬行,即使上課要遲到了他們也毫無內疚感;

所以,即使他很喜歡學校,可是每天早上面對與你的分離時,他還是會哭得無比傷心。

邏輯、責任還有時間觀念,對他們來說根本不存在。

只有當他們開始不停地問“為什么”時,他的左腦才開始起作用,因為左腦才會思考世間萬物線性的因果關系,并試圖用語言把邏輯表達出來。

2、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

孩子的右腦主導作用導致他們極度的情緒化,而未完工的上層大腦則導致他們在情緒激動時,容易做出沖動的行為,不顧任何后果,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什么是上層大腦?

我們的大腦不僅可以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還可以分成上下兩個部分。

其中下層大腦包括腦干和邊緣區域,位于較低的位置,是原始大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十分發達。

下層大腦負責人體的基本功能(如呼吸和眨眼)、與生俱來的反應和沖動(如打斗和躲避)和強烈的情感(如憤怒和恐懼)。

當孩子看到商場琳瑯滿目的玩具時,即使他昨天才剛買過一個新玩具,他今天還是會哭鬧著要再買一個;

當孩子在面對陌生環境時,即使你告訴他“媽媽在你身邊,不要怕”,他還

是會本能地躲在你身后不敢出來。

這就是他的下層大腦在起作用。

如果把大腦比喻成一座兩層的小樓,那么下層大腦就是房子的一樓,它滿足我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廚房、餐廳、浴室都在這一層樓。

而上層大腦呢,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位于二樓的書房或圖書室,四面和天花板裝滿了窗戶和天窗,視野更加清晰,它控制著人類的高級分析思維能力,如決策、情緒控制、自我認識、共情、道德等。

上層大腦如果能夠正常發揮作用,那么孩子就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做事會考慮后果,三思而后行,并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可惜的是,上層大腦要到人的25歲左右才能夠完全發育成熟。

孩子的大腦,就像一棟正在施工的兩層樓房,其中房子的一樓已經施工完成,設施齊全,而二樓卻仍未完工,到處散落著建筑工具。

正因為此,孩子很容易被困在下層,沒有上層大腦的作用,孩子很容易大發雷霆,做出荒謬的決定,而且普遍缺乏共情和自我理解能力。

3、杏仁核

下層大腦的底部邊緣,與上層大腦的連接處,還有一個特殊的組織——杏仁核,它的作用是快速處理和表達情緒,尤其是憤怒和恐懼這兩種情緒。

當感到危險降臨時,杏仁核可以完全接管或者劫持上層大腦,所以我們開車時看到前面有障礙物,會不假思索地踩下剎車;看到孩子要從床上摔下來時,會立即伸手去接。

杏仁核的這部分作用無疑是人類生存的需要,可是有時候它也會給我們帶來麻煩,尤其是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的杏仁核經常“起火”,阻斷了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的階梯。

這就加劇了孩子的沖動行為:本來上層大腦就還沒建設好,在劇烈的情緒和巨大的壓力下,就連通往上層大腦的門也關閉了。

了解了大腦的發育和運作原理,就會發現,我們對孩子說的這些話多么可笑:

“你要理智一點!”,“你怎么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呢?”,“我們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你怎么就不能理解一下媽媽呢?”

事實上,所有這些對孩子的期望都是不切實際的。

明白這一點,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我們就應該調整期待:對于他們尚未發育成熟的大腦來說,他們所做的已經是最好的了。

但是,了解這一切,并不代表我們就有理由允許孩子為所欲為: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隨意搶別人的玩具,一言不合就打人等。

相反,正是了解了大腦的結構,才讓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去幫助孩子整合他們的大腦,發展他們的潛能。

整合大腦,就是讓左右腦、上下腦協同運作。

在孩子的大腦沒有整合的時候,他們的表現是這樣的:情緒讓他們不堪重負,困惑、混亂、暴躁不安、不能處理手頭的情況、崩潰甚至攻擊他人。

這讓很多父母都感到頭疼,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每一次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正是教養的最好時機,我們了解了大腦運作的原理,就可以運用它來幫助孩子整合大腦。

具體該怎么做呢?

丹尼爾·西格爾在書中給出了12個具體的教養步驟和方法:

整合左右腦

當孩子發脾氣時,不要急于抑制脾氣,用右腦對右腦(情緒理情緒)的方式,引導和鼓勵孩子講述當下感受。

第1法

聆聽與關注

:當孩子難過時,首先要進行情感聯結,即右腦對右腦的聯結。一旦孩子能夠控制和掌握情緒了,再引入左腦式的教育和規范。

第2法

經歷分享 :當孩子無法控制激烈的右腦情緒時,幫助他述說讓他難過的事情,從而讓左腦發揮功能,讓孩子清理自己的經歷,更有掌控感。

整合上下腦

下層大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十分發達,而上層大腦要到一個人二十幾歲時才能夠完全發育成熟。要使上下層大腦配合運作,就需要不斷加強上層大腦的練習。

第3法

動腦莫動氣: 在應激狀態下,調動孩子的上層大腦,而不要刺激下層大腦。不要隨便說“我說了算”。應該問問題,用商量代替選擇和談判。

第4法

越用越靈光:

提供大量鍛煉上層大腦的機會。玩“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的游戲,避免替孩子做復雜的決定。

第5法

運動改造大腦:

當孩子與自己的上層大腦失去聯系時,幫助他通過運動身體來重獲平衡。

整合記憶

第6法

思維遙控器 :當孩子不愿意重述某段痛苦經歷時,教他運用內心的遙控器,在重述時暫停、重放或快進,從而讓他掌控重述進程。

第7法

提問和鼓勵 :幫助孩子留下更多回憶,讓他們練習回顧重要事件——在車上、餐桌旁,任何地方都可以。

整合自我

第8法 

浮云原理 :提醒孩子,感受就像浮云一樣來了還會走;它們是暫時的狀態,而非長久的特質。

第9法

情緒調色板 :幫助孩子關注內在的感覺、意象、感受和念頭。

第10法 

第七感 :通過第七感練習,孩子能夠學會讓自己平靜下來,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注意力。

整合自我與他人

第11法

親子互動: 在家庭中制造歡聲笑語,這樣孩子將與最親近的人享有積極、滿意的人際體驗。

第12法

共情力 :把沖突看作機會而非需要避免的障礙,利用沖突教孩子一些必需的人際技巧,比如從他人的視角看待問題、讀懂非語言信息、修復關系等。

關于如何養育孩子,如何跟孩子溝通,很多育兒書籍和文章都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方法和建議,可是在面對孩子情緒失控時,我們總感覺這些方法和建議不管用,于是,我們開始懷疑這些理論和方法,不知不覺又回到了粗暴對待孩子、企圖用權威來管教孩子的老路上。

而有了這些腦科學的研究支持后,我們就能更有自信地處理親子之間的問題,從而與孩子建立更加親密的關系,并能幫助他們塑造積極健康的大腦。

全腦教養下的孩子,不僅邏輯清晰,感情豐富,情緒穩定,而且

思考和決策水平更高,更能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

當然,要引導孩子,我們必須先有意識地去整合自己的大腦。

試想,一個容易被情緒控制,孩子發脾氣你也發脾氣,對自己的狀態缺乏察覺與掌控,不能理解孩子的父母,怎么能養育出一個“全腦”孩子呢?

養育孩子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有時候孩子身上的毛病如鏡子一般照出我們的問題。

了解孩子的大腦布局,不僅可以用來教育孩子,對我們在情緒上的控制也是一種升級。

育兒即育己,愿我們和孩子共同成長。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