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我真的是一個拖稿大王。
原本想得很好,不管怎么說,堅持每天寫一點東西,即使不長,但終歸是給自己一點壓力,也好激勵自己不斷前行。
然而,終歸也就只是想想罷了……
我真的不是懶——作為一個已經三十好幾的中年男人,放佛一夜之間,突然發現時間真的是不夠用——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有所改變,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在正常工作之余再打一份工,在新的領域學習新的知識,此外還想堅持每天寫點東西,現在看來,真的有點奢侈……
還好,我從來都不是一個過于執著的人,既然沒有辦法每天都寫東西,那就只能見縫插針了。
現在是7月5日凌晨1點,我先說說今天這個題目。
首先關于眼前的“茍且”,是“不止”,還是“不只”。其實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兩個詞根本無所謂。但是,對有些人來講,簡直就是災難——具體什么人,如果他們可以看到這個文章,有可能會心一笑的。
“不止”,副詞,表示超出時間、空間、數量的范圍,用在單句中;“不只”,常和“還”“也”等構成遞進關系復句。簡單來分,就是看這個句子是單句還是復句,單句的話,“不止”;復句用“不只”。
舉個例子:
昨天逃課的“不止”你們仨。
“不只”你們仨,他們幾個昨天也逃課了。
“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很明顯是個復句,此處應該使用“不只”。
同理,我今天要說的這個話題,也應該用“不只”。
不可否認,在當今這個手機都能賣出“情懷”的年代,詩和遠方的田野,的確撩撥了不少人內心深處那一根埋藏至深至久的心弦——尤其是經過高曉松和許巍這兩個大才子的演繹之后,詩和遠方,更是成為不少“文藝青年”追逐的目標和方向。
誠然,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但是,真的有所謂的詩和遠方的田野嗎?
古希臘神話里的西西弗斯惹怒了奧林匹斯的諸神。于是,諸神要求他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每當到了晚上,巨石又會重新滾回山腳。于是西西弗斯就不得不日復一日地重復這樣的永無止境的命運。
我們,有多少人就如西西弗斯一樣,看似漫長的一輩子,其實只是在機械性地重復著前一天的生活……
這就是生活眼前的茍且。
然而,很多人,早已習慣了這樣重復麻木的茍且生活——習慣,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認為這一切的茍且,都是理所當然。
茍且的生活會磨滅人的斗志,使人不思進取,更能消滅人的生氣,讓其靈魂滅亡。在這樣的重復的茍且之中,希望、挫折,快樂、悲傷,成功,失敗……無論何種情緒,都不能喚起他們內心深處的斗志——生活已然如此,只要可以茍且地活著,其他的一切苦難折磨,都可以逆來順受,隨遇而安。
有人說,生活的苦難可以成就人。然而,真正讓我們成長起來的并不是苦難本身,而是我們面對苦難的心態和反思。
一個認識的人,二十六七歲的年紀,本是正該努力工作,豐富自己閱歷和能力的時候,卻選擇了渾渾噩噩混日子。領導、同事偶爾善意的提醒,甚至嚴厲的批評,也總是嘻嘻哈哈一笑了之。久而久之,這個人的也就被貼上了不思進取的標簽。
在我們身邊,并不乏這樣的例子,只是因為習慣了茍且,于是不管什么樣的挫敗、打擊,甚至屈辱,對他們來說,都是無關緊要,不痛不癢的事情。這樣的人雖然活著,其實早就已經是一具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
羅曼·羅蘭說:“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復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這句話,曾經震撼了我的心靈,也讓我對生活進行了重新的梳理和反思:我也曾經習慣于清閑的生活,習慣于那種一成不變的穩定的生活狀態,甚至,習慣于懶惰和放縱……
當把這種茍且當做生活本身的時候,生命,也就在這樣日復一日的循環中,白白消耗了……
也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我才決定為我未來的人生做點什么,無論是闖進新的領域中學習新知識,還是強迫自己每天寫點東西(現在看來這個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我堅信,只要想去改變,想去做更好的自己,這一切,都有意義。
或許,“詩和遠方的田野”,依然對不少人有著很大的誘惑,但是,我想說的是,即使你逃離了眼前的茍且,如果依然渾渾噩噩,得過且過的話,等待你的,也必將是日復一日永恒的茍且……
這真是一件細思恐極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