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今天在簡書上看到的論語學而篇第一則。
其中關于第一句,學而時習之,有一個解讀是學習的東西應該多加練習,而不是之前說的溫故而知新。學習了知識或者做人的道理,要時常去練習,去實踐。學習知識后不勤加練習或者實踐,那就沒有掌握這項技能,處于有知無能階段。學習知識會帶來快感,可以秒懂,而練習則需要經歷笨拙愚蠢的階段。很多人受不了練習的笨拙,而一直停留在知識過載的道路上。不愿練習,總是想不勞而獲,試圖跳過練習的階段而直接掌握技能,這是可笑的。知道沒有用,做了才有用。
知識過載是相對于技能來說的,要多加練習,實踐。腦海中想一天,不如邁出一步。要時常告誡自己,多行動。而不是腦海中的計劃已千年,還沒有邁出一步。
前幾天看康熙來了最后一期,采訪冰冰和李晨。其中蔡康永提到了一個開關理論。就是說一個人有一個情緒開關,某個情況下,會打開開關,興高采烈融入進去,積極發言,有時候,又會關閉開關,全成高冷狀態。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很多時候,開關關閉,全程一句話都不想說,有時候興之所至,熱絡參與,性格外漏。自我感覺,更喜歡自己打開開關的時候,可是很多時候,情緒低落,關閉開關,獨自黯然傷神。怎么想才能快捷打開開關呢,希望早日可以控制這個開關,做自己的Ow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