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線頭。今天的線頭來自我和朋友的聊天。
她說:“這兩年,我不愿花費功夫做任何事了。”她又自己總結道:“可能我抓得太多了。”我也有同感。眼里的東西越來越多,心卻越來越浮躁。這五年,我沒有一心一意地去做好一件事。
很懷念初中時,朝著我的一中,一心一意地努力學習。從來無須任何人督促或引導,我的動力來源于對知識和未來的渴望。努力的動力來源于我的內心,這是我至今為止最驕傲的事。
忽然想起小學老師說的一件事。他說:“鄰居屋前有一棵樹,慢慢地長出了兩個大樹杈。我勸他砍掉一個,這樣這棵樹還能長直,以后還有用。但是他沒有聽我的。過了幾年,兩個樹杈都長歪了,而且都長得很細,成了一棵不能用的樹。”這件事我一直都沒有忘記,現在終于明白了。
這幾年我嘗試了很多事,但是卻一件都沒有做好。一棵樹需要修剪,人的欲望也是如此。如果我沒能學會修剪欲望,那么,膨脹的欲望和現實的貧瘠,會造成巨大的反差,使人心中癲狂。同時,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我不可能達成如此多的欲望。我對很多事情感興趣,這是好事;但如果我想全部并攬,卻并非好事了。人容易受“全才”的蠱惑,容易膨脹。但在這一點上,我認清了自己,認清了現實。
就像一片文章需要一個線頭,人生也是如此,做好了一件事,便是美麗人生的線頭。求多不得,少即是多。
如此說來,修剪欲望是必須的。那么,如何修剪呢?如何選擇我們要做的事?選擇是千古難題。人們在做選擇時,往往會考慮兩點:現實和自我。比如我的一個妹妹,她在選擇填什么志愿上就犯了難。 她想去的學校,招生人數少,恐怕比較難;招生人數多的學校,她又不想去。之所以犯難,是因為她心中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哪一所更有把握”,另一個是“哪一所比較好,我喜歡哪一所”。只要偏向其中一個,選擇都容易做出。經過我們的分析,認為每一所學校的難度差別不大,于是便側重在了后面一點:哪一所學校對我來說比較好,我比較喜歡哪一所。
那我選擇的重點是什么呢?一是我喜歡;二是有路可走。主要是我喜歡,如果我不喜歡,就算有路可走,也會視而不見。而如果我不喜歡,就算無路可走,我也會去找路。
但是又有一個問題:我喜歡很多事情,怎么辦?一是可以考慮“哪一件我最喜歡”?如果只能留下一件事情,我會選擇哪一件?哪一件事情讓我心動?二是可以考慮“路”的問題。哪一件我有基礎?我有路可走?等等。
在人生中,要注意收藏自己心動的時刻。那些令我們心動的東西,很可能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這個問題,不管自己有沒有想明白,都可以向前輩請教。他們是走在前頭的人,看過了更多,也懂得更多。
五年過去了。我成熟得晚,但人生需要這樣迷茫的經歷。我一直堅信,所有的黑暗都會腐爛,成為一棵樹的養分。
我鼓勵著朋友,其實也是在鼓勵我自己。我希望我堅強,勇敢,不斷地成長。人生有一個又一個的難題,接踵而來。并不會像我初中想的那樣,到了高中和大學,就是一片光明。所以沒有一勞永逸,沒有永恒而平靜的幸福。
所有的道理,首先都是講給我自己聽的。
我喜歡一首詩:
一只船孤獨的航行在海上
它既不尋求幸福
也不逃避幸福
底下是沉靜而碧藍的大海
頭頂是金色的太陽
它既不尋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而我覺得,它這樣航行著,便是一種幸福。
就如同我這樣歷著,思考著,寫著,便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