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水稻六首致敬袁隆平:稻花花中王,一川明月稻花香
91的老人袁隆平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從事雜交水稻研究長達半個多世紀。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至少在公元前12,000年到16,000年前,中國人就種植水稻,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嘯歌傷懷,念彼碩人。”先秦詩經《白華》
這是距今3000多年以前的先秦時代,種植水稻已經是很大的規模,將滮河之水,引到北邊的農田里,讓稻田浸透在水中。但是種稻谷真是一個體力活,婦女常常因為勞累而感嘆傷懷,因為家里沒有健壯的男子,耕種和收獲都是極其艱辛的事。而古代,水稻是從野生到人工馴養,產量不高,意味著占用土地就會多。
而在廣袤的土地上種植,絕大多數糧食會被奴隸主或貴族占有。
進入封建社會之后,大土地主擁有土地權。連曹操的兒子都忍不住感嘆。
“居世一何不同。
上留田。富人食稻粱。
上留田。貧子食糟與糠。
上留田。貧賤亦何傷。
上留田。祿命懸在蒼天。
上留田。今爾嘆息將欲誰怨。
上留田。”魏晉 曹丕《上留田行》
想必曹丕在此時還沒有當上皇帝。中國的古代的貴族,也有不少有一種天下為民的良心。他是這么看待土地,稻田和貧富的關系。
同樣是老天留下來的土地,為什么。富貴人家可以吃得起稻谷和高粱,而普通的農民只能吃稻谷皮和酒渣?貧富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人的一生,糧食命運都要靠蒼天做主,這一種不平等該怨誰?
這里我們通常會從土地的占有量,來談貧富之間的差異,但另外有一點,就是古代的稻谷糧食產量不高,當交租稅收之后,普通的農民并不能吃飽肚子。
曹丕的父親曹操大力實行屯田制,實際就是用集約的方式開墾荒地,這樣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整片土地和相對少的人力來獲得糧食。但是糧食的畝產是有限的,還會受到天災,病蟲害的襲擊,所以無論是哪種類型的農民,都會非常辛苦。
而糧食是一個國家穩定的根本。歷代統治者都會將糧食放在重要的地位。首先要保證大部分人有吃的,哪怕是糟糠,但往往會因為天災,戰亂,導致糧食不夠吃,進而惡性循環。許多王朝的覆滅,都和糧食有關。沒有吃的,整個國家體系崩壞。
農業為國本。唐朝的地方官重要的政績就是你管轄的地方,收成如何。而普通的農民渴望豐年,因為風調雨順的年景,會讓收獲有結余,豐衣足食。
“鵝湖山下稻梁肥,豚柵雞棲對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唐朝張演《社日》
唐朝是我國封建時代鼎盛的時期,國土面積高達1,237萬平方公里,最高峰的人口6,000萬,唐朝靠武力守護國家,在振興農業的同時開展對外貿易。所以唐朝的前期和中期,是相對富庶的,糧食夠吃。
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唐朝的農村,在中早期還不錯,因為土地廣袤,人民勤勞,而安定的生活促進農業的發展,立體經濟發達,在湖邊種植稻谷和高粱,養豬養雞,還有空閑時間參加集體春社,在豐足的氛圍里喝酒,享受太平。
當然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土地兼并嚴重,農民因為饑荒災難頻繁起義,最終唐朝覆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宋朝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北宋朝是一個科技迅速發展,以人為本政治相對開明的時代。北宋的人口峰值出現在靖康之亂前夕,最后是學者估計當時有人口1.12億。那么是什么養活了這么多的人口呢?
第1個方面就是。國家重視農業官員下沉,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向山林要土地,向河灘要土地,像海邊的沙灘要土地,甚至在水上發展農業。而且各種新的農具出現。
第2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水稻。他們從越南占城引出了耐旱早熟的水稻,向江淮兩浙推廣,精耕細作,優良的稻谷種子,提高了糧食產量,也為人口增殖打下了重要的糧食基礎。
那么到了南宋之后,雖然丟掉了北方的半壁河山,但是大量的人才,涌入南方地區,向土地要糧食,也促進了南方的農業發展。
辛棄疾的這首詞最讓人動人的就是,人們沉浸在風調雨順的豐年里,聞著十里稻花的香氣,體會著田園的富足和美好。因為糧食代表著富裕,代表著發展,代表著將來,代表著更好更安寧的生活。
“稻花花中王,桑花花中后。
余花畢嬪妃,以色媚左右。
稻花吹早香。風露千萬畝。
上以奉玉食,粢盛及醴酒。
下以飽蒼生,億兆餔其口。”宋 舒岳祥《稻花桑花》
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知道稻花香是怎樣的一種讓人滿足和期待的香氣,因為那關系到人的生存和未來,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稻花是花中的王,而桑花是花中的皇后。所有的花都趕不上稻花,因為它們徒有其表。當稻花飄香的時候,那意味著千萬畝的稻子即將成熟。
稻子提供最美的食品,可以釀酒,稻谷更是能吃飽蒼生,億萬人靠它養活啊!
“行歌曳杖到新塘,銀闕瑤臺無此涼。
萬里秋風菰菜老,一川明月稻花香。”宋朝陸游《秋日郊居》
國家和人民的繁榮安定都需要糧食做基礎。所以陸游雖然很氣憤南宋對金國妥協的態度,但是他每每回到農村,看到無限的田園景色,就感動于勞動人民的勤勞。使得最美的場景就是,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兩岸稻花香,一川明月照稻田,這是亂世中的安定和希望。
那么我寫這么多是為了什么?是因為糧食是國家的基礎。而我國當代的人口,已經接近14億。古代的傳統的水稻種植方法,在現有的國土上是滿足不了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的。而袁隆平是我國雜交水稻的育種專家,向土地要糧食,用科學提高產量,培育種植出了超級雜交水稻,畝產高達900公斤,1000公斤,讓水稻的畝產量翻了10倍。
可以說在這片土地上,糧食自足,締造大國繁榮,中華之偉大復興,袁隆平老先生功不可沒。
無論是十里稻花香還是百里稻花香,在稻花香里真正感受到了太平富庶,這是幾千年來的中國夢啊。
致敬偉大的袁隆平老先生!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