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是一本成人以兒童的視角講述童年的小說。小說以《冬陽 童年 駱駝隊》開始,分別寫了《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爸爸的花兒落了》展開了對童年無盡的回憶。每個故事都有一個回憶的主角,秀貞、妞兒、盜賊、蘭姨娘、宋媽以及爸爸,從他們的故事里,講述著20年代的北平的生活場景與人情世故,每一個故事的最后,都像是一場告別,帶著淡淡的憂傷,帶著成長的印記,一步一步揭示主題。
關鍵詞:童年視角、人物、悲劇、離別、成長
回憶童年-抒寫懷念
拿到《城南舊事》時,頓時感到一種心安與一種無法言說的喜歡。黑色的封面,上面印著小格子,裝著書法字。封面的正上方插著一幅畫,飛舞的雪花、古老的城墻、前行的駱駝隊……圖的下方隸書書寫,城南舊事。翻開書,圖與文相互交錯,一股濃濃的京味兒迎面撲來。閱讀下去,你似乎在作者的帶領下,慢慢穿越時空,跟著作者,一起來到‘英子’的童年,感受著她的童年,體味著她的感受……
林海音先生在《城南舊事》的序言中寫到: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是再也不會在做了??墒?,我是多么的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共分為五個主要部分來回憶童年。每一個部分講述的是獨立的故事,但在英子的視角里展開,一個個故事的銜接卻又是那樣的自然,毫無突兀,在向我們完整展示老北京原生態生活的同時,又展示著作者一步步的成長。孩子的世界里充滿著好奇、求知、童真、理解、善良和童趣,眼光是那樣的清澈透明。大人們眼里蒙上生活的色彩,套在了世俗的眼光里。在孩子眼里的世界與大人眼里的世界似乎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作者在孩子的視角里,回憶著童年,把我們帶入了一個被淡忘卻又熟悉的世界。
那些教會成長的人
惠安館里的瘋子秀貞住在英子所住胡同的最前的一家,每次只要她站在門口,宋媽或是英子媽媽都會捏緊英子的手,輕輕說‘瘋子’,然后擦著墻邊走過去,好奇的英子回頭再張望一下,她們會用力拉住英子的胳膊制止她。但,在英子的眼里,大人們所謂的瘋子還不就是一個油松大辮子的姑娘嘛,像張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樣!看到‘失魂落魄’的秀貞向她微笑招手,她便走過去,卻被媽媽制止。秀貞因自由戀愛,未婚與來北京讀書的思康有了孩子,思康走后不回,她生下了孩子,生時窗外桂花飄香,她還想著要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叫小桂子,可是等她醒來后,卻發現自己的孩子一落地便被丟棄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里,怎可能容忍秀貞這樣的事存在呢?于是,秀貞瘋了,她的事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閑話,人們對她避之不及。但,在英子的眼里她不過是一個想念‘丈夫‘和孩子的可憐人兒。英子傾聽秀貞講她和自己的故事,英子看到了秀貞的傷心,她為秀貞感到難過,她記得‘看到小桂子就叫她回家’,她把媽媽的鉆石表給秀貞,作為送給小桂子的禮物。英子和妞兒的第一次是在油鹽店,當時的伙計正在逗妞兒,要她唱一段才許走,妞兒滿眼委屈,英子很氣惱,幫妞兒解了圍,就這樣她們成了朋友。她們一起在西廂房看小油雞,妞兒給英子唱小曲,每次玩的昏了頭,直到窗外變黑,妞兒才叫著:“可得回去了!”說完她就跑,連‘再見‘都來不及說。原來妞兒的父母不是她的親生父母,對妞兒及其苛刻、過分。妞兒每次來找英子玩都是冒著被父親毒打的風險,但她依然堅持找英子玩。這樣的友誼充滿了童真,如此真誠、如此可貴。后來妞兒決定去找自己的親生父母,英子發現秀貞要找的小桂子就是妞兒。她帶著妞兒找秀貞,秀貞情緒終于爆發,她終于找到了小桂子,下一步就是帶著小桂子找思康團圓。英子偷偷拿了媽媽的金鐲子給她們作為盤纏。本以為后面將是一個美滿的結局,但生活就是這么多波折,秀貞和小桂子在去火車站的路上,慘死在軌道。
英子從病床蘇醒,跟著爸媽搬家了,像是對惠安館的那段故事就像被遺落在時光的一段時光。時間推人前進,英子上小學了。她很喜歡國文書上那篇“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紅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到海面照到船頭。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多么美好的畫面。
在荒草園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和英子第一次見面小偷對英子強調到他是好人。但在英子看來感覺很奇怪,誰又說過他是壞人呢?他是好人或是壞人,她分不清,但是她看到小偷的嘴唇是厚墩墩的,是呀,小孩子的世界里,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壞人,誰能說得清呢?小偷在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下,為了弟弟的學習,為了養活年邁的母親,他不得已走上了盜竊的道路。但,他在偷盜別人的錢財時,內心也受著煎熬,正如他對英子說的,‘遇見了,咱們就聊聊,我一個人兒,也悶得慌’。他的內心是痛苦的、矛盾的、孤獨的。也許只有在英子面前,在一個純真的孩子,他才能傾吐一下。在弟弟的眼里他是一個善良無私的哥哥,在社會里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盜賊,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我也分不清??稍谛∮⒆幽羌儩嵣屏嫉哪抗獗澈?,她不經意間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送給了一個搖撥浪鼓的便衣警察,卻成了小偷被抓的一個依據。在小英子含著淚花的眼里,又一個朋友離她而去了。成長,似乎是一次疼痛的離別,如同《驪歌》的旋律沉靜而憂傷。
英子媽媽讓英子長大后,把小偷的事寫成書,寫一個壞人怎么做了賊,又怎么落得了這個下場。“不!”英子立即反抗到,因為她要寫的是:“我們看海去。”看那片純凈無暇的海,那片絢麗多姿的海。
蘭姨娘來了,英子是喜歡她的。但是,在她發現,爸爸和蘭姨娘之間的曖昧后。耍了一點‘心計’,極力撮合了蘭姨娘和德先叔。后來蘭姨娘和德先叔走了,爸爸很難過,英子是舍不得的,心里也覺得對不起爸爸。蘭姨娘走時對英子說‘上三年級可是大姑娘了’。英子想哭,又想笑,說不出是什么滋味?;蛟S這就是成長的滋味吧,在又一次的離別中。后來善良淳樸的宋媽得知自己的兒子已死,女兒被賣,再找女兒無果后,回鄉了。宋媽走時對英子說:“英子,好好念書,你是大姐,要有個大姐的樣兒。”似乎每一次的成長都伴著離別。爸爸生病了,也不拿英子當孩子了,讓英子去給在日本的叔叔寄錢,在后來,畢業了,爸爸去世了,爸爸的花兒落了,英子再也不是小孩了。那首畢業的《驪歌》現在是唱給自己的。那些人都隨著英子的長大沒了影子,或許是跟著失去的童年一塊去了。
《城南舊事》完了,心中泛起的漣漪卻在久久地蕩漾,如那首離別的《驪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哀而不傷,卻叫人無比的懷念。巴爾扎克說:“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階段,那時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顆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聰明,一種永遠不息的活動,一股強烈的欲望?!倍?,一個孩子的世界在這里告別。
? ?參考書目:《城南舊事》中國青年出版社
(寫于2014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