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114/266 @ 2017/3/28
今天讀的內容:
⊙ 當“空間”開始出現
⊙ 營造瑣記
⊙ 循環建造的詩意—— 建造一個與自然相似的世界
⊙ 隔岸問山—— 一種聚集豐富差異性的建筑類型學
當內容越來越專業化,越來越難理解,我開始思考我是否有必要讀這么一本超出我能力范圍的書。人是這樣,經常喜歡挑戰自己,而對待挑戰的方式卻不盡相同,而這些處理方式也可以從各個角度去解讀。量力而為?精誠所至?
但不管如何,探索不熟悉的領域,總是能獲得某些收獲的。比如說,對中國山水畫從來不感冒的我,通過王澍時不時對山水畫的介紹,對其有了新的認識和改觀。王澍的很多建筑理念都是由山水畫得來的。說來說去,他都在反復強調一個道理,就是建筑要與自然相融合,創造出一種栩栩如生的自在感。
起初我對這些顛來倒去晦澀的抽象概念 有些反感和不屑一顧,但是當王澍舉例出他的建筑作品,除了之前提到的寧波博物館和中國美院象山校園外,另一個建筑使我非常贊嘆,即中國美院象山校園內的“水岸山居”。
水岸山居手繪圖
通過看書中的一些展示圖,和結構圖,可以體會到設計這么一所,與自然結合,外表簡單內部功能和結構卻十分復雜的建筑有多么令人欽佩。從這一點上,我便不由佩服起建筑師來。但,關于語言過分復雜化和抽象化的建筑理念描述,其實也許沒必要。
另外一幅圖我也很喜歡王澍的理解。
(明)《仿黃鶴山樵山水圖》
....可以類比為觀看一張典型北宋山水畫的經驗,人們大多以為這種看畫就和看一張西洋油畫類似,只是站在幾米外看,卻不知,看山水畫是一種特殊的經驗。在外看,可稱“山外觀山”,更要緊的,是走入畫中去游,我稱為:山內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