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萬事萬物,在什么時候最珍貴?答案是:永遠失去的時候。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有人在失去之前看到即將失去,我們稱為智者;有人在失去的瞬間嘗試力挽狂瀾,我們稱為勇者;有人在失去后用平和的心看待,我們稱為仁者;有人在失去后生活在后悔中,我們稱為弱者;有人不曾知道擁有也不曾知道失去,我們稱為麻木者。
人生來并不是智者,人的出生就仿佛在天地初開的懵懂,生命的智慧,是在不斷的探索中習得的。這是一條漫長而又短暫的跑道,有人快,有人慢,只是,我們都在向前行進著,終點,是死亡。
有個笑話曾經記憶深刻:話說有一家人家,剛剛生了個小寶寶,在寶貝的滿月酒上,客人甲說:這孩子將來是個大官;客人乙說:這孩子將來會是億萬富翁;客人丙說:這孩子將來會死。眾人大怒,把客人丙驅逐出門。故事的解讀有千萬種,不外乎,都在笑話丙。另一方面,用推理的角度,如果在三個選擇根據目前的情況選擇一個最有可能的答案,無疑是后者,且是唯一證明一定會實現的答案。
保羅有兩個身份:一個是醫生,一個是癌癥患者,在他即將稱為一名優秀的神經外科教授的前夕。讓我意外的部分是,一般在描述自己離開歷程的書籍中,大多數會以堅強勵志為主,往往給的錯覺是,只要內心強大,我們就能無所不能的面對癌癥與癌癥的打擊,保羅沒有。他只是用他的專業,簡單質樸的還原了自己的一生經歷與思考,到發生癌癥這件事情后依然如此。他的短暫一生,一直在追逐尋找,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在他看來,行醫是一種使命。或者該說,無論他選擇什么工作,其實都是使命。生命意義不只是單純的對金錢和地位的追求而已。在生命的終點線前,回看一生,會發現這些只是風中的影子。他自始至終忠于自己所追尋的生命意義與價值而認真的活著而已。下文摘自書籍:
是什么讓人類的生命充滿意義?我仍然認為,文學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經系統科學則探索大腦最為優雅的規律。
人類是生命體,遵循自然法則,很遺憾的是,這些法則就包括一條:熵總是在增大的,生命是無常的。疾病,就是分子的順序打亂了;生命的基本要求是新陳代謝,而死亡,就是新陳代謝的終止。
重大疾病不是改變人生,而是要將你的人生打的粉碎。
時間對于如今的我,就像一把“雙刃劍”:每天,我都從上次復發中恢復一些,但又距離下次復發更近一些,當然,也離死亡更近一些。也許那一天比我估計的要晚,但肯定比我希望的早。我想,意識到這一點,大概會做出兩種反應。最明顯直接的反應應該是立即行動的沖動,“最充分地享受生活”,去旅行,去大快朵頤,去把握那些曾經忽略的夢想。然而,癌癥的一個殘酷之處,就是這種病不僅限制了你的時間,還限制了你的精力,極大減少了你一天里能做的事情,就像一只疲憊的兔子在賽跑。不過,即使我有這個精力,我也更希望像一只烏龜,深思熟慮,穩步踏實地向前。有些時候,我只是單純地在堅持而已。
如果一個人高速行動時,時間會膨脹,那要是幾乎一動不動,時間會收縮嗎?一定會的吧:現在,每一天似乎都縮短了很多。
一天天過得千篇一律,時間似乎也靜止了。
在往后的生命中,你會有很多時刻,要去回顧自己的過去,羅列出你去過的地方,做過的事情,對這個世界的意義。我衷心希翼,遇到這樣的時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經讓一個將死之人的余生充滿了歡樂。在你到來之前的歲月,我對這種歡樂一無所知。我不奢求這樣的歡樂永無止境,只覺得平和喜樂,心滿意足。此時此刻的當下,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不想用自己的思維去影響保羅的表達,就忠實的記錄下自己有感覺的文字吧。另外一個有感覺的部分是:當在疾病治療中,什么情況下該停止?答案是:這一切有機會逆轉嗎?呼吸衰竭時要插管時,要問問這個問題,對患者而言,平靜而有尊嚴的離開,比不顧一切的搶救來的更有價值。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失去也是,它讓我們不單學會如何擁有,更要學會何時放手。放手比起擁有,需要更多的勇氣與更強大的心智。面對生命中的失去,沒有人能準備好,一輩子也準備不好,或者,這就是我們閱讀學習成長的目的吧?從別人的經歷中吸取經驗與力量,從狹隘的視角中解放,解讀生命不止一個可能一個決定一條路,詢問自我,審視當下,找到并忠于自己所追尋的生命意義與價值,這是與保羅對話帶來的收獲。
認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