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志杰
相信很多父母都曾經(jīng)尷尬地面對或孩子 “我從哪里來?”這樣即幼稚又充滿哲理的問題。
但是,估計很多父母都沒認真考慮過“孩子要到哪里去?”這同樣有哲理的問題。
“孩子要到哪里去?”的內(nèi)層含義其實也是“孩子到底屬于誰?”,因為,每個人發(fā)展的方向都是以“屬于誰”為導向的。
那么,自己的孩子到底屬于誰呢?
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體系下,這個問題都不是問題。99%的父母都會毫不猶豫地認為“孩子是屬于父母的”!畢竟,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肉,從小養(yǎng)到結(jié)婚成人,無論從感情或是經(jīng)濟方面,這個想法都是無庸質(zhì)疑的。而在這樣的觀念中也衍生出了“父母在,不遠游”、“養(yǎng)兒防老”等一系列的中國特色傳統(tǒng)文化。即使在今日,很多孩子的事情都是父母做主的更多些。
而在西方的思想體系下,這個問題就是個問題了。父母對孩子的撫養(yǎng)義務(wù)到18歲,年滿18周歲后的孩子就要嘗試著獨立生活。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想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就要自己付出努力。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富豪寧可將千萬身家捐到慈善機構(gòu)也不留給孩子,而孩子也不會過多的依賴父母。這不僅僅是財富觀的差異,更是人生價值觀的反映。
就拿結(jié)婚這個例子來說下中、西方觀念的差異吧。在中國,都是父母出錢出力為孩子張羅婚姻大事。而在西方,則是新人雙方自己負擔起婚姻的重任。
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的人情味更濃些,而西方對孩子的歷練更多些。
所以,如果真正是從為孩子幸福考慮的角度出發(fā),對于“孩子到底屬于誰”這個問題,比較周全的回答應(yīng)該是這樣的:孩子首先屬于他自己,然后才屬于父母。或者是:孩子的80%屬于他自己,20%屬于父母。
雖然從感情的角度講,很多父母難以接受,但這就是規(guī)律和事實。每個人的幸福和痛苦都是需要自己來承擔,他人只能分擔或分享,而都是無法替代的,這其中也包括“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父母們。
當然,道理好說不好做。
昨天,我們就這個話題試探性地給孩子提出了一個問題,大概意思就是我們老了,他會選擇“追尋自己的理想”還是“留在我們身邊”?而孩子答案出乎意料的理智,很接近西方的觀點。這讓我們傳統(tǒng)的老思想表示難以接受,心想,國家放開二胎的政策還是很有眼光的,這樣就可以:一個“去遠行”,一個“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