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閱讀的過程挺吃力的,可以說讀這本書是件耗時耗力的活兒,非常考驗我們的耐力、毅力、智力,以及我們腦子里有多少知識,真的是一個比較痛苦的過程。
首先,這是一本比較“深”的書,或者說超出自己能力的書,很多次想中途放棄,但轉念一想,只有讀這樣的書才能有所提高,總是讀那些淺顯的書,讀自己能力范圍內的書,不過是在低水平圈里打轉,只有讀一些“深”一點的書,讀那些超越自己大腦、超越自己能力的書,這是一種挑戰,無論如何都能得到提高。像這類書,一來可以起到祛除浮躁,磨性子,培養毅力的作用;二來可以涵養心性,啟蒙心智的作用。如果把閱讀當作一種成長過程,那么這本書一定是成長路上的‘高原現象’,因此只有克服才能實現超越,于是硬著頭皮開始啃這本書。
為什么讀這本書?--------閱讀本書的目的
1.想要了解更多關于“問題”方面的知識,幫助自己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想要學習批判性思維方面的知識,獲得并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閱讀的過程
很早之前嘗試性的閱讀過一次,當時覺得枯燥乏味難懂,讀了幾章,實在沒了耐性,直接放棄,算是半途而廢。最近重新拾起這本書,感覺好多了,但依然覺的枯燥乏味,中途想放棄,唯一好點的地方就是理解上沒之前那么艱澀。
說實在的,真的是一度想放棄,剛開始以為這本書一般般,可又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推薦?為什么那么多人紛紛好評?為什么書的評分還那么高?于是反思自己。
結論:本書一般般
理由:文字枯燥,內容乏味,理解困難
證據:個人經歷
假設:智商沒問題
顯然,這里犯了以偏概全謬誤,個別不能代替普遍,因為絕大部分讀者都認為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包括很多知名教授,學者,企業家....
如果從市場的角度分析:
論題:這是一本好書嗎?
結論:這是一本好書
理由:1.評分高;2.眾多人推薦;3.再版多次
證據:1.豆瓣評分8.3(算是權威機構);2.書友好評度高(調查報告),很多企業家、教授、知名學者強烈推薦,甚至高校拿本書作為教材;3.暢銷幾十年,再版12次,只有有價值的書才會這樣
假設:大眾有足夠的認知能力
最后得出結論,這絕對是一本好書,值得自己去啃。于是決定采用精讀的方式去啃這本書。之后找出這本書的兩個版本(11版和12版),先把兩個版本都快速略讀一遍,一氣呵成,旨在醒豁全篇主旨,得其梗概。
第一遍讀過之后,發現12版對讀者更加友好,細節上更便于讀者理解記憶(每章的開頭都有總結概括,起到“先行組織者”的作用)。
然后選定12版開始精讀,一章一章的細細咀嚼,讀完之后,突然豁然開朗,不再覺得這本書那么晦澀,枯燥乏味,反而覺得寫地真好,很有趣,備受啟發,真后悔自己沒早讀這本書,越讀越覺得自己的思維淺顯、低智,越覺得自己太需要批判性思維。讀完第二遍后,發覺自己很有必要先發展和培養批判性思維,因此決定這段時間先好好研讀這方面的書籍,重在培養批判性思維。
第一,好書太多,需要讀的書太多,如果不進行批判性的選擇,過濾掉那些一時對自己沒價值的書籍,那么人生的整個閱讀是漫無目的的,是低效率的。時間,精力耗不起。
第二,批判性思維能從最底層上提高效率,啟蒙心智,提升理解、記憶、思考等方面的能力,提升閱讀的速度,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遍是整體性閱讀,從頭到尾一氣呵成。之后在腦子里把整本書的內容復述一遍,然后翻看書友的評論、讀后感,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查缺補漏,加深理解與記憶;另外想看看有沒有不一樣的看法或觀點。
(這算得上一種交流,私以為理解就是在對抗中產生并深化的。人總是從自己的視角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而每和一個人交流,事實上你就獲得了一個新的視角,而這些視角又成為一面鏡子,打破既有的偏見本身也是一種樂趣————寫作,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
那么再回到閱讀,我們讀書就是在和作者交流,看書評就是在和讀者交流,那么讀書不光光是讀書,還是一種探討,與作者探討,與讀者探討。探討的目的是透過作者對客觀真理的陳述得到屬于自己對客觀真理的觀點,然后將自己的觀點與作者的、與其他讀者的,相互比較、相互補充、相互糾正,于他們的經驗中取正確無誤的,于我有用的,借以擴充我的知識,加多我的經驗,進而增強我的能力。
(個人這樣閱讀的方法是事先就確定好了。第一遍是整體略讀,第二遍是精讀,第三遍是整體快速閱讀。第一遍是為了建立整體的完整性,第二遍是把整體分解成局部來深化理解,從而建立整體到局部的連貫性和精確性,第三遍是強化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連接,使之更協調,從而實現更深刻的理解。
換言之,從整體到局部,從綜合到分析,以大帶小,從全面了解到把握精華;從局部到整體,以小帶大,從逐步了解到全面掌握。)讀完第三遍,發現批判性思維有點像金字塔思維,兩者都是比較高級的思維,但思維的角度不同。它們都是以演繹和歸納發展出來的立體化思維,都屬于思維的基本規律。所不同的是,金字塔思維更注重整體性、條理性;批判性思維更注重局部和細節,追求的是精確性、連貫性、準確性。
私以為,表面上,批判性思維有點像演繹推理,但又不是演繹,它是演繹和歸納的結合體,在演繹中包含著歸納,在歸納中又包含著演繹,環環相扣。因此,它是演繹和歸納的更進一步的發展,是一種更高級的思維。
第四遍又是精讀,帶著批判性的思維閱讀這本‘批判性思維指南’,重點是看書友的點評,并試著使用批判性思維來分析書友的點評,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發現書友的點評有的可以作為一種觀點,有的結合文中點評的文字可以作為一種結論,還有的可以作為一種理由或證據來支撐文中的結論。(這次閱讀應該算是練習批判性思維)雖然這一遍讀下來很耗費時間,但意識到批判性思維其實是元認知,更應該說它是對元認知的應用,這種應用能及時監控和修正自己的思維,從底層上提升思維的力量。
其次,批判性思維能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幫助個體從世界中獨立出來,不再人云亦云,被社會裹挾,隨波逐流,隨聲附和,讓個體保持獨立意識。或者說,批判性思維幫助我們建立起一張意識的防護網,防止我們被裹挾、被欺騙,過濾掉信息中的雜質,同時吸收那些有用的、有益的信息來幫助我們成長。暫時就讀了這幾遍,花了二三十個小時,但感覺還遠遠不夠,可能還需要多讀幾遍才能更進一步理解,目前只能說是對批判性思維了解了一個大概。
(真正讀懂一本書,往往要花費數倍于閱讀的時間去思考和實踐,并輸出自己的東西——可能是一篇文章,可能是養成一個習慣——這個過程比閱讀本身要費時費力的多!)
第一,批判性思維主要從三個維度組成:1.能意識到一整套環環相扣的批判性問題;2.有能力在適當時機以適當方式提出并回答這些問題;3.有積極主動地使用這些批判性問題的強烈意愿。
簡單說,1.意識;2.能力;3.態度。也可以理解為1.發現問題;2.提出并解決問題;3.吸收問題。而這整個過程又共同構成了分析問題。因此,我們才說批判性思維是能意識到一整套環環相扣的批判性問題。(很多讀者覺得書名起的有問題,明明講的是批判性思維,干嘛要叫學會提問?私以為書名沒有問題,而且起的非常好。批判性思維主要是發現問題——提出并解決問題——吸收問題,它的核心就是提問,用“學會提問”來概括再合適不過——問題是智慧的開始,探索問題的過程就是去蔽啟明的過程。因此,‘學會提問’這個書名非常的好。)
第二,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對所有的斷言都使用批判性思維,即提出批判性問題,尤其是對自己的主張。
那么首先,我們將批判性思維用于閱讀,對我們自己而言,我們閱讀這本書是為了構建出自己的答案——即發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而不是聽了別人的話,就馬上按照他們說的去做。對閱讀而言,我們可以帶著批判性思維去閱讀:這本書談了個什么問題?表達了什么觀點?寫給誰看的?說的有道理嗎?為什么這么說?怎么證明?......
論題:如何不被欺騙,避免人云亦云?
結論:掌握批判性性思維,學會提問
理由:...
論題:如何掌握批判性思維?
結論:...
...
...
那么跳出現在的思維,從更高一層次回看上面整個思維的過程。首先‘我’提出了問題,并且有探索問題的意愿。這一點可以從‘我’提出為什么,設定閱讀目標開始。
其次,‘我’在閱讀中不斷的提出問題,并在無意識中達到了自己的目標——解決之前提出的問題.
從整個過程來看,‘我’跟隨著作者的腳步,在潛移默化中習得了作者教授‘我’的批判性思維,‘我’在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已經開始使用批判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