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上下兩冊,共650頁,作者熊逸。
介紹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的文章網上有很多,我就不多寫了,借著這本書以筆記的形式簡單談幾點。
1、王陽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出生于書香門第,祖父輩都是讀書人,家中有許多藏書。但他卻兩次落第,不是王陽明不愛讀書,而是他沒把科舉太當回事。
這和王家先祖有關,王陽明的七世祖王綱曾被海盜劫持去當首領,王綱寧死不屈,最終海盜把王綱殺了。而朝廷直到二十年后才想起王綱的節義壯舉,并請王綱的兒子王彥達做官,心寒的王彥達不肯踏入仕途,并以先世遺書付與兒子王與準,叮囑他勿廢先人的文化傳統,但不可有讀書仕進的念頭。
王家直到王陽明的父親王華那一輩才開始做官,不過王陽明和他的狀元父親科舉及第的方式有點另類。當時的科舉以四書為必答題,以五經義為選答題,而在五經義里,鮮有人選擇《禮記》和《春秋》,因為這兩門科目都太難了,偏偏王氏父子選擇的都是《禮記》,可見其儒學功底。
2、王陽明兩次落第的直接原因是他愛看“閑書”,沒有把全部精力放在科舉書上。第一次落榜后,當時會試主考官李東陽前來慰問,想考考他,就讓他寫篇《來科狀元賦》。結果文章寫得太好,把大家都驚到了。他能說出“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的狂言也是有些許底氣的。
做官后王陽明依然嗜書如命,王華擔心兒子積勞成疾,便不許家人在書房安置燈盞,王陽明就等王華睡著之后再看書,這也成為他后來的一大病根。
書當然不是白看的,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十四歲的王陽明重回官場。官雖然不大,卻有很多人前來拜訪他,甚至有人按照儒學的傳統拜他為師,儼然一位當時的學術領袖。
3、王陽明一生愛好廣泛,對游俠、修仙術、騎射、詩詞、佛學都產生過極大的興趣。他的好朋友湛若水為王陽明寫墓志銘時,說他“初溺于任俠之習;再溺于騎射之習;三溺于辭章之習;四溺于神仙之習;五溺于佛氏之習”。
王陽明小時候身體很好,他十五歲就曾獨自出游居庸關外,親自查訪邊防守備實況。但修仙讓他一輩子與疾病做斗爭,而疾病的折磨又讓他越發堅信做圣賢需要超乎尋常的精力,多次有遺世入山的念頭。弘治十五年(1502年)八月,三十一歲的王陽明向朝廷告假,回去養病。但養病方式卻很荒誕,他用導引術來強身健體,類似于今天的氣功。
4、王陽明是正統的文人,卻打過很多以少勝多的戰爭,是位文武全才。他四十六歲(1517年)才領兵平流寇,但他一直都對打戰興趣濃厚,早年認真研究過兵法,他甚至還會在宴會上用果核模擬排兵布陣、攻殺戰守。
不過真要細究的話,王陽明的豐功偉績基本上可以歸功于詐術。他在被貶龍場的路上佯裝跳水躲過劉瑾的追殺,用虛張聲勢、勸降的方式平定了江西、兩廣等地數十年的叛亂。面對與自己實力相差懸殊的寧王朱宸濠,王陽明則是打了個聲東擊西,他夸大了自己的兵力,讓朱宸濠不敢輕舉妄動,并迅速把朱宸濠的老家南昌打下來。等朱宸濠反應過來和王陽明打仗的時候,他已經召集了足夠多的兵力。
擊殺浰頭叛軍首領池仲容也很能看出王陽明的智慧。池仲容雖然害怕王陽明攻打浰頭,卻不相信王陽明的招安,并放話說他與盧珂等人有深仇。盧珂是當時投降的一位叛軍首領,王陽明就假裝要討伐盧珂,歷數盧珂挑撥離間、擅自備兵尋仇的罪狀。這讓池仲容動了投誠的念頭,他帶著九十三名護衛投降。但王陽明沒有放過他們,幾天后他就派人把池仲容和他的護衛全部殺死。《王文成公年譜》記載王陽明當日無法下箸,暈眩嘔吐,為不能感化這些悍匪而深深懊惱。但王陽明自己卻說他并非為了感化悍匪,而是等待兵馬就位再殺敵。
5、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底層社會,在反元戰爭中以幫派手段統治軍隊,這讓明代的政治風氣充滿幫派色彩,讀書人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進仕當官是讀書人最應該做的事,如果你很有才華卻不愿當官,甚至會遭到朝廷的迫害。所以當年少的王陽明問塾師“什么是天下第一等大事”時,老師理所當然地回答說“當然是讀書登第”,王陽明卻說“讀書學圣賢才是第一等事”。
王陽明讀書學圣賢的觀點引起了眾多非議,也引來許多讀書人的追捧,成為圣賢本就是儒者的最高追求,這么一件顯而易見的事,怎么就被儒生們忘了呢?王陽明帶來的思想沖擊,就像西方宗教改革時馬丁·路德說可以通過看《圣經》直接與上帝溝通,而不需要教皇、教廷這些中介帶給人們的震撼。西方教徒被長久以來的宗教儀式所蒙蔽,當時的明朝讀書人,則是因為科舉淡忘了孔孟之道。
6、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同屬儒學的陣營,但兩者卻有很大不同。儒學都是教人成為圣人,理學與陽明心學的差異在于怎么成為圣人。理學是向外求,強調讀圣賢書。陽明心學是向內求,強調立誠,換句話說,每個人生來就是圣人,根本不需要讀圣賢書。只不過我們的內心被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污染了,所以我們要和自己較勁,讓自己的心變得光明,就能成為圣人了。
在當時陽明心學絕對是異端邪說,因為這與人們的認知差太大了,王陽明批評、反對的朱熹理學可是當時官方認可的儒學權威。但這一思想并非王陽明首創,提倡性善論的孟子早就說過“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心學開創者陸九淵也曾說“堯舜之前,無書可讀”,堯舜既然是儒家知識分子心中的圣賢,不正說明了成為圣人與讀書無關嗎?事實上,佛學中“心中有佛佛自在”闡述的也是類似的觀點。
7、王陽明不長的一生共經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主要活躍于弘治、正德兩朝。孝宗皇帝(弘治)勤于政務,為人寬厚仁慈,而武宗(正德)雖然貪玩成性,但也算不上昏君。即便如此,王陽明的政治生涯也是起起落落。王陽明因為直言勸諫而下詔獄,后來還受了廷杖、被貶龍場。他在平定宸濠之亂后,更是受小人誣陷要謀反。
世宗(嘉靖)繼位時,王陽明已經五十歲了。朝代的更迭總會帶來不少人事變動,宦官王瓊就受此牽連。正德年間,王瓊一直是王陽明在朝廷里的靠山,也是他舉薦從未領過兵的王陽明平定叛亂。王陽明受貶后,恰逢父親王華去世,他也無心做官,服喪期間在家鄉講學。
王陽明死后引發朝堂上的激烈爭議,最后王陽明新建伯的爵位被保留下來,卻不準子孫世襲,而且世宗皇帝欽定陽明心學為偽學,從此嚴令禁止。
穆宗當皇帝后,王陽明被平反,追封為新建侯,子孫也有世襲資格。萬歷十二年(1584年),王陽明的牌位被迎入孔廟,從祀孔子,這是儒者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耀。
最后:在今天,王陽明是標準的成功人士,很多人都想從他身上取經,但本書開篇第一句話就給抱有這種想法的人潑了冷水:
我一直以為,今人對王陽明的熱衷頗有幾分荒誕,倘若他們當真了解王陽明的一生成敗以及陽明心學的真實含義,當初的熱情會不會在轉眼之間煙消云散呢?
為什么呢?因為這位提倡“知行合一”的儒學宗師知行并不合一。王陽明說做圣賢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看圣賢書比不上立誠來得重要,而他本人卻是飽讀詩書,能當儒學領袖,還能寫出漂亮的詩文、與文藝青年打成一片。他不為當官為榮,卻是少有的生前被封為伯爵的文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不是王陽明追求的,但他又偏偏做到了。
王陽明的豐功偉績是事實,但這不代表他奉行的價值觀對我們就適用。正如馬云說創辦阿里是他最后悔的事一樣,有多少馬云的粉絲會信呢?
另一個問題出在陽明心學上。心學說人人可以為圣賢,從個體差異性看,這等于說心學對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沒有統一標準。我們能從自信心的角度看出心學的積極意義,一個向內求、不斷打磨自己,而且相信自己能有一番作為的人不管最后能不能成功,總好過沒有目標的人。
我們也能從道德的角度看出心學的巨大危害,以自己的內心作為丈量世界的尺度,很容易產生一群用道德評判一切事物的人,好心辦壞事是他們的強項。前段時間“格斗孤兒”就是在道德家的推動下被帶回他們不喜歡的涼山。所以,陽明心學是好是壞,完全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