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不妨有這樣那樣的想法:歷史如同一張白紙從打印機里被一針一針刻畫出來,是通盤演繹先驗之理的過程;抑或,歷史是萬花筒,看似復蹈循環,實則變幻萬千;也許,歷史和未來發生在一本既在的書籍里,每個深讀者都沉陷其中,所有故事早已澄明;再有可能,歷史如夢泡影,乃一朵飛起的浪花,它出現過,在天底下閃耀過,一如煙虹聚散,再換一朵飛起時,似曾相似,不曾留戀。
我們現在談及歷史,每每有一種不真實感。為什么,是此時此地的我們,在觀嘆那魏巍歷史呢?置身事外的旁觀者感覺,亦或是懷一種俯瞰的態度在厘清一切,將瑣碎的關聯串接起來,將己悲用作評點江山的韜光。
然而,在面對未來時,卻往往一籌莫展,前后形成極為不對稱的格調。
觀察,究竟是用來作何用處的呢?它需不需要被賦予不同的各色意義,或是應該用純粹的漠視來注目?是總結的手法更重要,還是必須力圖破而后立,建立新的達觀呢?它于過去曾經是怎樣一種謝幕,于繼往開來又是怎樣一種開幕呢?
歷史,我們觀望之是否還有影響,未來,我們預言之是否錯進錯出?
這些詰問,一度困擾著追逐真理的真摯心靈。然而,無數辯證和尋找的任務,也總令那些好奇的心望而卻步。
所以其實,有時需要的是變通,和不加約束的聯想,需要偷梁換柱也要達成的勝負心。
請記住,循規蹈矩讓人們離真相永遠遙遠!
如同觀察者身份一樣,觀察,就不應該帶有任何實在的能量。但也可能,帶不帶有能量都無濟于幫助你望透霧鎖江岸。于是你開始耍心眼,不按規矩來了,有時就能獲得一些輕松,變得實際一點,卻也時常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再適合保留觀察者的身份了。
請不必懷疑,放下那樣的懷疑!關乎身段、正義、規矩的事情,畢竟都是些終要打破的障礙。
因此,在不管怎么做,也不一會有進益的處境里,一貫堅持與從善如流皆如看天吃飯,說不上有什么好的建設倡議。
概念與時空的關系
概念從何而來?
首先,要摒棄傳統的概念定義,將概念從各自獨立狹隘的作用中釋放出來。概念并不是只對一系列事物的特征進行抽象而已,一個概念與其它所有概念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可能全部皆由一個包羅萬象的啟示性的“概念”所惠及。
那么,這世間所有的概念,雖然五花八門,千差萬別,但卻有統一而內在的聯系。它們必然被一種天然的秩序勾連,而秩序代表著先后、升降、內外、明暗,是既定的預期。
于是,一切的概念要么應是有先后的,要么應是有內外的,要么應是有明暗的,由于秩序本身也是概念當中的一種,所以,概念的秩序也應包含一切秩序的疊加。
即,天下概念同源。
從這一點來說,概念的秩序性和時空代際的延展特質似乎是如出一轍的,因為時空代際中的后代都來自先代。
其次,構造一個通用的概念系統,看能否有助于改善認知的條件。現有既存的概念,在分類方法和描述方法方面,沒有滿足所有概念之間內在聯系的統一性。之所以會出現“社會是不斷分化還是整合”此類辯題,就是因為缺乏對概念的存立、發展、分類的認知規律所致。
由于時空代際是秩序發展的基礎,秩序發展是概念同源的基礎,如此,概念同時空的關系可用作對概念認知規律的厘清。
概念的系統,亦即時空的系統、秩序的系統,但三者應有所區別。
時空的代際系統,既來自光速恒定、熵值恒增的客體世界鐵律,也依托于二元為始、混沌為核的主觀世界觀察。時空代際系統是主觀與客體兩個世界的疊態。
秩序系統是由客體世界向主觀世界映射的思想代籌,是為了協助主觀世界和客體世界的辯證統一而構造的橋梁。
概念系統,完全是主觀世界的架構,它致力于求解主觀世界內的疊態問題。如果說秩序系統是時空代際系統中主觀世界和客體世界間的潤滑劑和粘貼劑,那么概念系統就是時空代際系統中主觀世界的骨架。
客體世界是自然發生、發展的存立,時空代際由于必然兼具客體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特質,所以也是隱含自然發生、發展的存立,秩序作為客體世界向主觀世界映射的構造,其也是自然發生、發展的(被動)存立。然而,概念系統打破了這一慣性,基于主動提取抽象的工作原理,它不掌握容納自然發生、發展的“權柄”。
換言之,概念是人類對既有認知進行存量分析的思維工具,它不像時空系統那樣,與世界同體共生,與世俱來。
然而它卻有用。
相比時空系統、光速恒定、熵值恒增等先驗來說,概念——是后驗的集大成者,猶如舉后天之努力,追效先驗之同光,可謂人智之稟賦。
雖然用語言和現行的思維,我們無法徹底擺正對時空系統的認知,但通過感驗覺察,使我們得以從窮舉列法中解放,也尤因為此,概念是一種需要不斷調整、不斷適配環境的分析存量現象的工具,也可看作是對時空代際、秩序等自然發生系統進行丈量的試用工具箱。
概念系統和自然發生系統最大的區別是,自然發生系統是基于先驗甚至超驗發祥的,并可預言一切后繼發生、囊括一切發展規律;而概念系統則是基于對大量后驗進行歸納、總結并試圖還原先驗的假想原理,它不可預言一切后繼發生,不囊括一切發展規律,只能通過觀察感驗,在不斷抽象的過程中去趨近自然發生系統的先驗性。概念系統希望有朝一日能預言一切后繼發生、囊括一切發展規律。
主觀世界,本身是自然發生系統(是時空代際系統的二重悖一中的二分之一),是客觀存在的。概念系統是主觀世界的濃縮贗品。所以,主觀世界只可接受人為嘗試的辯證,而不接受批判;概念則既可接受辯證又可接受批判。
概念系統的原則
既然不是自然發生的系統,就必然有存立的特殊原則,使其能夠通過一定的辯證路徑融歸自然發生的系統。
假設沒有原則時,概念系統與自然發生系統——時空代際系統重合。
初生概念——概念的初代原則,是為了解釋一個世界形成的首因,而通過前一篇論述可知,一個超驗通過首代秩序(首代時空)之間的法門,成為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個后驗(現象)。因果律的首因就是這個超驗,對偶律的兩個極性就是首代秩序,陰陽律就是從首代秩序的內涵開始,維持著每一代秩序的內涵總量不變(陰陽平衡)。因此,初生概念的原則永遠和一個世界的成因聯系在一起,也和一個領域的成因聯系在一起。
次生概念——概念的二代原則,是為了解釋世界發展過程中自由選擇的機制,首果既開,來者如誰?秩序在光速恒定、熵值恒增的運行中發展成為三個,是首代秩序兩極開始互衍的結果,在陰陽律維持內涵不變的作用下,三個秩序因平衡而中和。次生果從首果演化而來,嚴格按照先驗入秩序間不同法門,得不同屬性后驗的因果定律。
衍生概念——概念的三代原則,為了解釋主觀意志開始介入時,世界因之變化的準備。在這一刻,陰陽律將平衡維持在四種更替的秩序(太陽少陽太陰少陰)當中,也是兩極互衍到比較成熟的階段。先驗——次生結果經由不同法門演化成更多的后驗——衍生結果,人們意識到,有的結果對自身有利,有的結果對自身不利,便開始試圖以果循因、繼而以因緣果,去尋找一種酷似控制上游的便捷途徑。對事物進行喜惡定義,施加手段,就是陰陽分射。這也是虛實律成型的初始條件。
派生概念——概念的四代原則,是為了解釋在這個世界上為何樂極生悲和否極泰來之事,亦即福禍相依。此時,人類意志已深入世界而共同發展,世界除了遵循客體世界的規律,還需兼顧主觀世界的意志,從而構成了新的隨機矛盾——貝葉斯連續變遷效應。人類的每一步意志,既伴隨著觀察、總結和選擇,也伴隨著對客體世界規律的失察和扭曲,以及與之響應的失控和被動承受。陰陽律將平衡推至五種常態秩序的穩定結構,陰陽分射則可進一步拉鋸,使希冀和逃避的手段更加分明。然而,這樣做也會導致產生更大的貝葉斯連續變遷效應,最終使災難和痛苦放大,如蓄水之傾瀉,累卵之危。
貝葉斯連續變遷效應:概念只能效仿先驗,得出假設先驗。當人們將假設先驗當做真先驗(客體世界真實規律)時,便會產生誤差系統;隨著誤差系統越來越大,直至假設先驗徹底失靈,就稱作貝葉斯效應。因貝葉斯效應只有隨著時空變遷,才能獲得連續放大的表現,故全稱為貝葉斯連續變遷效應。
發生概念——概念的五代原則,在經歷前四代原則以后,意識到這個世界本沒有完美的結果,沒有永動和免費的好處后,開始自我闡釋已經發生的合理性。譬如,貝葉斯連續變遷效應的本質,其實是“幾率之上還有幾率”;還如,先驗之上還有超驗,等等。不可知論,反而成為“解決”某些問題的重要方法論。有的事情實在無法刨根問底,便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來跳過,也是一種符合現實的辦法。發生概念也代表實驗準則,和生產力法則,以結果為導向的論派,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絕對性,往往也是從一味追求先驗過渡到豐富經驗的重要標志。陰陽律將平衡推至六合內涵,虛實律發展到成熟階段。
并生概念——概念的六代原則,它是為了補完策略全景而服務的。從次生概念到并生概念,是策略的始發地、密集期和最簡式模型存在的區間。策略全景,是相對律的應用哲學,其實質是思想的表達在實務中須以客體規律作為媒介,也就是說,思想可以瞬息萬變,但化為實際效果,需要通過時空變遷來完成。而人類所有的策略,在大腦中可以有無數種,然而由于介入了時空因子,最終可轉換為實用的,僅為六種。
I型兩種策略:穩定型相對律結構,外部截流方,巧借外力,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道;內部截流方,為外部截流方提供借力便利,以此發展自身。
II型兩種策略:封鎖型相對律結構,外部截流方,是公約集體,如社會、國家、文明、軍隊、組織、交易雙方等形式體,利用一個外部系統來約束內部潛在發生的一系列問題,行法治之道;內部截流方,正是為外部截流方提供設計和服務的所謂外部系統,其不應受到公約集體的影響才對。
III型兩種策略:反轉型相對律結構,外部截流方和內部截流方的相對關系通常為——外部截流方為傳統、成熟、大規模事業,內部截流方為新興、探索、小規模事業,未來發展之路就在于雙方如何有機結合,而且內部截流方總是扮演為外部截流方提供咨詢、設計和服務的角色。外部截流方接受此種策略時,必須有變革之心和思想,內部截流方采用此種策略時,必須有鉆研、引領之情懷志氣。
可以看到,六種策略的最簡式,只停留在并生概念就結束了,六代原則以外,都是延續和演化,并無新奇!
因此可以導出一個結論:基于人類探求世界本源真理的訴求,概念作為重要的思想提煉工具,它應具備主動調適的精神,以概括全面為原則下限,以必需最簡為原則上限,不缺乏不超出。遂得概念六代原則。含括了嘗試對對偶律、因果律、陰陽律、虛實律、相對律在同一個系統中進行解釋,使人類歷往既存哲學理念得到統一的聯系。
無論在一個世界、一個領域、一個系統、一個時空節點、一個事物、一個細胞,乃至微粒中,只要這個世界有生命存在(低熵體),就必然在每一處有客體世界和主觀世界之別。也必然有客體世界與主觀世界之辯證,而這種辯證必然結出一種思想果實——概念系統,以及概念六代原則。
正如,低熵體的存在從來沒有真正改變過熵值恒增的定律(低熵體總是以加速物質消耗、能量分散的形式回饋整個世界機制)一樣。概念系統的意義,在于如何以自身消亡為終極代價,令辯證不再,從而毋需有兩個世界的分別。
筆者曾列出包含五個假設函式的提綱——
“①概念系統+辯證=主觀世界”,
“②主觀世界+辯證=客體世界”,
“③客體世界+辯證=時空代際系統”,
“④時空代際系統+辯證=真理”,
“⑤真理×辯證=超驗”
當辯證不再時,概念系統便等同于主觀世界,概念系統本身消亡了。以此類推,時空代際系統也消亡了,留下一個真理在那里。而真理×辯證也等于0的話,世界隨真理消亡,回歸超驗。
所以,也可以認為一切都從來沒有真正發生過,因為超驗在這個世界上無解,所有的辯證之所以發生,也許就只是一種虛妄徒勞罷了。
今天我們所探討的,關于概念的原則,關于主觀世界的稟性,客體世界的自然性,時空代際系統的先驗性,真理的完美性,以及超驗的不可知性,好像突然都變得毫無意義了。
尼采說上帝已死,維特根斯坦說哲學已死,似乎代表著人類面對思想終結的事實所發出的嗟嘆。
一切關于哲學的征途,已然真的沒有必要了嗎?至少我認為,仍然尚未可知,要知道,二十世紀科學迅猛的突進,就離不開近現代的哲學基礎。
生活還在繼續,不能輕言放棄。
先從解決辯證這個東西開始吧。
辯證不僅會給人帶來二重悖一(疊態)的困惑,也偶爾帶來一些完全不在意料之中的驚喜。
下一篇將在目前力所能及的能力上,以概念六代原則為算籌,來研討一個叫做“收斂”的想法。什么量子呀、意識呀的角色會充斥茅塞……
未來根本不值得擔心。向往曾經之地,相信盡處的源頭早已澄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