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科學家到了南極,碰到一群企鵝。他問其中一個:“你每天都干什么呀?”那企鵝說:“吃飯睡覺打豆豆。”
他又問另一個:“你每天都干什么呀?”那企鵝也說:“吃飯睡覺打豆豆。”他問了很多很多的企鵝,都說:“吃飯睡覺打豆豆。”
后來他碰到了一只小企鵝,很可愛的樣子,就問它:“小朋友,你每天都干什么呀?”小企鵝說:“吃飯睡覺。”
科學家一愣,隨即問到:“你怎么不打豆豆?”
小企鵝說:“因為我就是豆豆。”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笑話的時候,就覺得這一點都不好笑。
豆豆多么可憐。那群除了打豆豆無事可干的企鵝難道不可憐?
再想一想,這種角色定位,多像父母親和孩子。
如果父母,或是其中一位,每天專注于孩子身上,就很容易出現”吃飯睡覺管孩子“模式,這種模式,如今被過度推崇,過渡號召媽媽放棄工作,回歸家庭。孩子最需要的是媽媽的陪伴,這說起來好像特別容易,事實呢?卻可能有很多弊端。
關于如何教育孩子,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以母親的視角進入問題,用專業的學識和態度分析問題,將抽象的教育理論融入生活細節,給我們充分展示了如何用平等的態度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自律。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榮獲“第七屆中國作家富豪榜最佳家教圖書獎”,作者尹建莉老師是教育學碩士,憑借本書榮登“2010年中國作家富豪榜”第9名。
她的女兒圓圓,小學跳了兩次級,十六歲參加高考,高出“清華”分數線22分,語文考了140分。
前些年還有一本家教類的書《哈佛女孩劉亦婷》,劉亦婷的媽媽不僅不是全職媽媽,而且在孩子一周歲左右離異,直到劉亦婷六歲的時候重組家庭。
那些鼓吹媽媽回家論的人,好像覺得陪在身邊就是好的,完全罔顧媽媽的知識水平、心理狀態、個人需求。
有自己的事業,并且對自我價值有高度評價的人,對孩子的教育也會更適應教育規律,這比純粹意義上的陪在身邊重要得多。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從三個方面展示了家庭教育的成功模式:
一、給孩子安全溫暖的教育小環境;二、平等對待孩子,尊重孩子;三、給學校教育打補丁。
下面從這三個方面具體看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過人之處。
一、給孩子安全溫暖的教育小環境
小孩子沒有不怕打針的,事實上,我到現在還怕。每次去醫院抽血化驗,都不敢看針頭,望著別處盡量自我麻醉。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家長對待孩子打針這件事,如臨大敵,卻又束手無策。常常是昏招迭出:騙孩子說打針一點也不疼;許諾打完針買好好;嚇唬孩子不打針老虎來吃人------
結果呢?欺騙孩子,讓孩子沒有心理準備,恐懼與憤怒都會以幾何級數增強,還對長輩失去信任。
物質誘惑導致孩子依戀物品的安慰,造成性格隱患。被嚇唬的孩子,會導致安全感的缺失。
在這方面,尹建莉老師對孩子誠實不欺,告訴她打針是”有點兒疼的“,但是不是很厲害,”忍不住的話哭也不要緊“。當父母的往往看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父母就會煩躁不安。其實誰都有宣泄情緒的需要,讓孩子自然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應該壓抑他們。
正是因為有了正確的引導,圓圓從小就懂得如何面對困難,面對痛苦,她兩歲多的時候就在一屋子孩子的哭鬧聲中,冷靜地說”哭也一樣疼“。
圓圓的父母感情和睦,父親是理工科技術人員,事業發展很快,對家庭也有極強的責任感。家里的家務活兒都被他搶著做完了。不僅如此,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他和圓圓的媽媽配合默契,不講男權威風,也不父權威風。
有一段時間,圓圓吃飯時儀態不好,媽媽和爸爸就商量好,由媽媽提醒爸爸”爸爸,你吃飯時候要講究餐桌禮儀喲!“爸爸就做處虛心接受的樣子,真正有問題的圓圓,就這樣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卻沒有傷到自尊。
圓圓的父母也會吵架。生活中有意見分歧很正常,重要的是,圓圓父母能積極面對,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相互指責。他們吵架、解決問題、和解的方式,不僅不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還能讓孩子懂得如何面對問題,不逃避,不夸大,就事論事,積極解決。
家庭的和諧安寧,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有著良好的影響。對孩子以后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經營自己的家庭作出了良好的榜樣。
二、平等對待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私產。孩子應該有他們自己的人生,不是為了實現父母的夢想。
孩子如果一直乖巧懂事,學習優秀,父母比較容易做到對孩子溫和尊重,一旦孩子出現問題,父母常常會火冒三丈,拳腳相加。
這樣的父母,其實從未將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他們打著愛的旗號,對孩子實行全方位控制。
有一位博士,決心要教育出一個全方位完美后代。
孩子一周歲的時候,就堅持教孩子”禮貌待人“,看到孩子顧自玩玩具,沒有及時回答父母的召喚,或是家里來了客人,他卻不趕緊來喊叔叔阿姨好,這位博士就身體力行,把孩子的玩具拿走,對他進行長篇說教。一周歲的孩子正是注意力形成的關鍵階段,被他這樣一再打斷,不僅培養不出孩子的禮貌,還會影響孩子智力的發展。
這位父親,其實并非教育孩子,而是控制孩子。
這種從小被控制的孩子,除非本人特別天賦異稟,不會獲得完整的自我,要么叛逆桀驁,要么軟弱順從。
三毛曾經說過,每天用盡力氣監視別人,坐牢的不僅是被監視的那個人,所謂”監視者“也在監牢里。
父母用控制論來教育孩子,最后把自己送進了監牢,孩子養成了奴隸。
那么,怎么平等對待孩子呢?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給出了答案。
圓圓小時候,他們全家會每隔一兩周開一次”提意見會“。一家人圍在一起,吃著零食水果,談笑風生,爸爸和媽媽互相提意見,孩子也和父母互相提意見,這種形式,全家人平等,而且,犯錯誤的不僅僅是孩子,孩子會對于錯誤有更為辯證的認識。
不僅如此,父母還要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有些錯誤,是早犯早糾正,才能真正學會解決問題。強過父母越俎代庖,看起來孩子是沒有犯錯,其實是根本就還沒有能力自己做。
最重要的是,無論孩子是否能把事情做好,父母對孩子的態度都應該是一樣的。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無條件愛著的。
《窗邊的小豆豆》里,小豆豆剛上小學的時候,因為過于活潑好動,不懂遵守紀律,被退回家里去了。
小豆豆被退回家里的時候,媽媽只是輕描淡寫的對她說:“我們需要換一所學校。”
然后就去四處奔波,然而并沒有對小豆豆有任何的指責,也不會說“你這樣子,對得起媽媽的辛勤付出嗎?”
所以小豆豆沒有任何心理陰影的走進了巴學園。
她能夠幸運的遇上小林校長,并且快樂的融入新的集體,首先要歸功于她的媽媽,不因為女兒被退學而覺得面子受傷,而是以孩子的成長為重。
愛孩子,應該是無條件的。
越是當孩子遇到挫折,才是最需要父母支持的時候。
父母要能夠全心接納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完美,就如同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一樣。
三、給學校教育打補丁
學校教育,最理想的狀態,也不是對每個孩子因材施教,而是適應學校教育的孩子得到成功的機會,不適應的孩子將被淘汰。
張曉風寫過一篇文章《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
學校啊,當我把我的孩子 交給你,你保證給他怎樣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
事實是,如果家長真的就這樣把孩子交給了學校,學校將會還給家長的,是一個未知數。
學校是一個殘酷的機器,對那些個性強的、反應慢的的孩子,都不夠友好。
前文講過的小豆豆是無法正常上課的孩子,她的好奇心過于強烈。
會在上課的時候把課桌的蓋子反復打開很多次,會站在窗邊邀請流浪藝人表演,和房檐上的燕子說話。
幸運的是她轉學到巴學園,遇到了校長小林宗作先生。
這位校長第一天見到小豆豆,就饒有興趣的聽小豆豆說了一上午話。
能夠傾聽一個小孩子的童言童語,沒有不耐煩,這是一個教育者對自己教育對象起碼的尊重。
然而,這一點從家長到老師,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
小林先生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也可以說,他是一位有情懷的校長。
遇到好老師是孩子一輩子的幸運。
可是,老師不過是一個從事著教育工作的普通人,他們也會像普通人一樣有私心有偏見,也有些又笨又無趣又固執。
如果遇到這樣的老師,家長的作用就特別大了。
圓圓小學的數學老師,就是一個知識貧乏、思想頑固、急功近利的人。為了孩子們沒能把數學定理一字不錯的背下來,居然罰孩子們將課本上全部定理抄十遍。
數學定理是學以致用的,理解應用更重要,機械背誦已經夠蠢,居然還要抄十遍?為何孩子會厭學?與這種老師關系很大。
圓圓媽媽為此,特意跑去學校與老師溝通,發現老師不可理喻,就作小服低陪盡小心,最后終于換得老師的網開一面。孩子不用寫這種”暴力作業“,保護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圓圓能在小學條兩級而依舊成績優異,首先得益于媽媽善于”給學校教育打補丁“。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其實是,教育孩子的同時,其實也在進行自我教育。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因為媽媽首先可以給孩子最初的良好影響,既有細節上的潛移默化,也有身體力行的表率作用,有一個積極進取的媽媽,孩子從媽媽身上能學到樂觀自律。有一個怨氣沖天的媽媽,孩子能學到什么?
張曉風寫道:
我的孩子會因你們得到什么呢?你們將飲之以瓊漿,灌之以醍醐,還是哺之以糟粕?他會因而變得正直忠信,還是學會奸猾詭詐?
這個問題,我們不如拿來問問自己,孩子能從父母身上學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