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私用語言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非暴力溝通過程:
什么是我的感受/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價值、愿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為了生活,我的請求是什么
一、讓愛融入生活
二、是什么蒙蔽了愛?
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強人所難
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
屈服于外部或內部的壓力,很可能使他們心懷怨恨,并厭惡自己;
人們廣泛使用“不得不”“你讓我”段遠,其實是回避責任
三、區分觀察和評論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四、體會和表達感受
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并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
五、感受的根源
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我們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
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六、請求幫助
首先,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如果我們請求他人不做什么,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么。而且,這樣的請求還容易引起比人的反感
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
使用抽象化的語言還會使我們無法深入了解自己
明確談話的目的。
請求反饋能確保對方準確把握我們的意思。有時,問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嗎”,然后,對方表個態就足夠了。
當對方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愿反饋,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
了解對方的反應。
請求與命令。
七、用全身心溝通
不要急著做什么,站在那里
建議、比較、安慰、說教、回憶、否定、同情、詢問、辯解、糾正行為會妨礙我們體會他人的處境
傾聽他人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提問前先提及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給他人反饋
保持關注
當我們痛苦地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1)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聲地提出請求3)換一個環境
八、傾聽的力量
我們最不愿意示弱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擔心失去控制想顯得強硬的時候
別人生氣時,要傾聽,不要說“但是”
當別人說“不”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認為他們是在拒絕我們。有時,我們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然而,如果我們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許就會發現是什么使他們無法答應我們的請求。
打斷別人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對話對人有益,而不想被人當做負擔。
當談話沉悶時,可以提醒說話的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或者直接說出自己的愿望
九、愛自己
我希望,我們的改變時出于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內疚這些具有負面影響的心理
自責是尚未滿足的需要的可悲表達
深入了解自己行為背后的動機
十、充分表達憤怒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1)停下來,呼吸2)留意我們的指責3)體會我們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十一、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使用強制力是為了防衛而不是懲罰他人
十二、重獲生活的熱情
十三、表達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