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過程中,很多人面臨這樣的困惑,經常是上了很多課,聽了很多講,讀了很多文章,回頭卻發現自己好像沒有什么印象了,甚至沒有辦法在需要的時候把這些內容轉述給他人。這就是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效率低下的問題?從小學到大學,很少有人真正學習應該“怎樣學習”,也就是學習的方法論,如何高效率地學習。
最近閱讀了很多關于閱讀、精進、刻意練習以及實踐的書籍,其中很多觀點都指向了這樣一個結論“學習高效的方法就是在深入理解重要而基本的概念,并思考其本質規律之后,廣泛地應用到不同地領域中”。得到笑來老師專欄中反復提到的“清晰準確而必要的概念和其清晰準確而必要的聯系”,“學到聽到看到都不是真正的得到,做到才是”,成甲講座中“學習知識的評價標準是能夠使用并且告訴別人如何使用,同時深入思考為什么起作用,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能否在其他領域應用”,查理芒格的學習理念,埃隆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以及采銅精進中提到的“解碼和重構式學習”。
隨著閱讀的深入,開始對知識的概念有了新的認知。在高中之前的學習是被老師安排著的,語數英文理,所有的知識被打稱幾大類強制灌輸進大腦中,那個階段的學習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高考,更簡單的說就是做對題,除了死記硬背和簡單的應用之外很難對知識有深入地理解和應用。進入大學之后,再也不想學習了,大學里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修學分,拿到一個夠用的GPA,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隨著專業的限定,自己學習的知識就被局限在一個專屬的領域。然而到了研究生階段,知識的學習更加集中甚至只關注一個點,博士課題的研究其實就是在人類知識廣闊地邊界上突出了那么一丁點,每天接觸文獻也是在及其細小的領域。猛然抬頭,發現自己錯過了那么多美好而有價值的知識。
然而,隨著最近開啟心智之后,才發現自己對待知識的觀點是多么的局限。知識應該一個網絡結構,如果簡單的分割成不同的專業不同的研究方法,只局限在自己的領域內找解決方案是多么低效的思路??!任何的創新都是不同領域知識的碰撞和交融帶來的靈感火花,世界的本質就是復雜而遵循一定地規律,任何問題都可以用不同領域地知識,不同地視角去分析和看待。
那么,帶著這樣升級之后的認知,如何才能更好地學習知識呢?
第一,結果導向地學習,一切知識的習得最后以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來作為檢驗標準。不要漫無目的地去看書,不要從頭到位一字不差地讀書,而是應該帶著目的去閱讀。而且,以輸出為導向的輸入,能夠促進自己去思考總結輸入的信息中真正核心而重要的內容。
第二,帶著問題去學習,知識的學習其實是認知差異的修正。我們對問題的看法和思考和那些優秀的人之間的差異在哪里,不論是閱讀,模仿,做事,做人,都應該看到別人的思考過程。如果是面臨同樣的問題,自己是如何思考的,為什么別人那樣思考,自己哪里的思考不夠準確。學習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去模仿高手的心理表征,觀察分析他們看待問題的思考過程和思維模式。
第三,解構與重構。一切知識的獲取都是別人的觀點和自己的認知發生連接的地方,我們對待知識不應該是散亂而隨意的,而應該逐漸借鑒別人的知識體系來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每接觸一個新的概念,就要嘗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識網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