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小白
我從不是一個善于交際的人,甚至有的時候我不想置身于太多人的環境里。之前我在知乎看到過一個問題的回答,這個回答用簡單的兩句話就對外向型人和內向型人做了很好的區分。大意是說,如果一個人從社交中獲取精力,那么他是外向型人,但如果一個人在社交中不斷消耗精力,那么他就是內向型人。按照這個標準,我是妥妥的內向型人,我實在恐慌沒有方向的閑談,也著實佩服那些3分鐘就能和別人聊得熱火朝天的人。我雖不外向,這并不妨礙我贏得一場滿堂喝彩的演講。
實際上,我在大學的時候,有這類上臺辯論、演講的機會,我都是參加的,甚至還有兩回代表小組參加課堂展示,都取得了全班第一的成績。而且,知道我的朋友也了解,我第一份工作是電視臺記者,這種需要到處采訪、面對鏡頭說話的事情,我都處理地非常好,一點都不局促。那我這個內向型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內向≠不能當眾演說
很多人有這個誤區,覺得內向的人就是不說話,不管什么樣的場景下都不愛說話。其實不是這樣的。再內向的人,碰到自己打心眼里喜歡的人,也會有很多話說的。而我覺得內向型人最大的障礙是,害怕在陌生人面前說些沒有設定話題的話。
實際上,我們熟悉的很多大咖明星都是內向型人,比如喬布斯、比爾蓋茨、村上春樹、JK羅琳、柴靜……但是他們的當眾演說往往能贏得滿堂喝彩,這證明內向≠不能當眾演說,更不等于無法說一場完美的演講。
我見過不少外向型人,他們去學個車,不論今天是誰和他共用一部車,不論對方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分分鐘就能插入他們的話題。而我作為一名內向型人,常常只是扮演傾聽的角色。一是我不知道從什么時候插入他們的談話,二是我不知道我可以說些什么。
但如果你給我一個話題,告訴我,我們今天就談這個話題,不許說別的。那么我絕對是舉證最充分、數據最多的那個。因為內向型人可以很好地做好數據收集、整理、分類,但我們最恐懼的就是漫無目的的閑談。
我之前做電視記者的時候,出外采訪錄制都覺得很順利,但有個環節每次都讓我覺得有點尷尬。因為電視節目需要,也為了后期剪輯方便,所以攝像要取采訪的全景,但實際上在采訪過程中我們取的景都是近景。那么這個全景鏡頭就要在采訪都結束后補錄了,雖然這個時候我的采訪都結束了,但為了補錄我就必須再說點什么,這時候我就有些尷尬,因為我不知道要說什么,又因為我的尷尬導致被采訪人也會尷尬。后來,我找到了一個辦法解決了我們的尷尬。那就是把我之前準備好的一個問題再問一次,這一來,還真解決了這個困擾。
所以,我們要明確,內向型人并不是不能當眾演說,而是沒辦法漫無目的地演說。
二、做好充分的演說前準備
實際上,內向型人有內向型人獨有的優點。比如,邏輯思維清晰、容易靜下心來分析鉆研、用語更加平實……那么在做一次當眾演講之前,就要利用這些優勢來做好準備。
1)利用思維導圖擬好演說大綱。可以借助思維導圖類APP(mindly、mindnode、ithoughts、mindjet maps等),把你想要講的內容從主到次、從粗到細進行梳理。當然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需要你多次微調。如果不習慣用思維導圖的,可以就用word按層次寫出你的演說大綱。一般都是按照總—分—總的結構,先大體說下主題,然后細分為哪些小模塊,每個模塊里又有哪些內容,最后再做個總結。
2)做好演說材料的收集。確定完演說大綱之后,就要根據大綱,上網搜索相關資料。個人建議先把相關的資料一股腦地復制黏貼在文檔里(用不同搜索引擎搜出來的資料不同,可以多嘗試幾種搜索引擎)。
3)做好收集材料的歸類。打開剛才復制黏貼的文檔,認真閱讀,把相似的內容剪切整合在另一份文檔里,保證每個模塊的內容歸屬于一個文檔。
4)做好歸類材料的整合。再新建一個文檔,按照你的演說大綱,把剛才的多個分類文檔,按照你的演說思路,整合在一起。這時候,一份演說的初稿就形成了。接下去做的就是細化、微調、優化的步驟了。
5)根據演說稿制定PPT。如果你的演說需要用到PPT,這時候再根據你確定下來的演說稿制定PPT就非常容易了。
6)自己一人計時試講。這一步對于內向型人尤為重要。根據我個人經驗,我試講的次數越多,最后效果往往最好。就如他們說相聲一樣,說多了自然就知道哪里的包袱抖得好,哪里的笑點觀眾最買賬。這時候的試講,你就要當作是正式演說了。也就是要對照著PPT演說,要有停頓之類的,想象你的對面坐著聽眾,同時開始演說時要看下開始時間。然后巴拉巴拉說完后,看下結束時間,算下時間是否有超過規定時間,如果超過了,就要刪減掉一些演講稿,如果沒超,那么就在演講稿里加一兩個例子就好了。我在正式演說前,會獨自模擬演說3次,每一次的試講要確保比上一次時間把控更好,停頓更自然,肢體動作更流暢。同時在每次試講后,要總結自己的表現,哪里需要注意的,就要用筆在演說稿上劃出來,演說稿需要著重強調的內容,可以用熒光筆做出記號。
7)提前到演說地方踩點。我當初的課堂小組演說因為就在班上,所以是在自己比較熟悉的環境,但是要用教室電腦放映PPT,所以我還是提前到班上,先調試過PPT,保證完全沒有問題后,正式上課后才正式開講的。如果你沒有調試而出了問題,對于外向型人可能打個哈哈就圓場了,但對于我們內向型人來說,可能場面就會陷入尷尬。所以為了避免這個不必要的尷尬,在演說前一定要花時間做好調試。如果演說地點是你從沒去過的地方,那么請在演說之前到這個地方去,去你要上臺演說的地方多走兩圈,甚至可以在那邊試講、走位一下。這樣到了正式演說當天,這個地方對我們來說,就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了,就不會緊張。
三、允許自己有出錯的權利
內向型人很容易陷入一個怪圈,就是如果自己在說的過程中,下面人一點反應都沒有,心里就開始滿滿發毛了,覺得自己是不是哪里說錯了或者說的不好。
那么作為一名內向型人要允許自己有出錯的權利。我們要明白,是人都會犯錯的。很多人會覺得,哎呀,我都已經做了這么充分的準備了,結果效果還是這么不好。然后就開始一個勁兒地責備自己。但我們完全可以這樣想,我作為一名內向型人,能夠登臺從容地站在這里對著這么多人演說,對我來說已經是一個成功了,我說得好那就是錦上添花的事情。
要知道,別人記得我們出錯、出糗的時長是很短的,遠比我們預計的要短的多。我之前聽過一個故事,就是說A犯了錯,他一個勁兒地責備自己。每次看到領導、同事就說,“我那次真的是沒準備充分,下回肯定不會再犯這個錯誤了。”剛開始領導、同事就會說,“哎呀,沒事的,別放在心上哈。”過陣子,A還在提這個事情,但其實領導、同事早就忘記了。而A卻一直重復說重復說,這時候領導、同事就開始煩了,就覺得這人怎么跟祥林嫂一樣呢,這么一點小事念叨到現在。
所以,我們要允許自己有出錯的權利,如果出錯了那么沒關系,吸取教育下次重新來就好了,要知道,很多時候,失敗的代價并沒有我們認為的那么高。
四、這些方法也許能讓你應對演說失誤
1)如果忘詞了,直接說就好了。
你在上臺前,可以把演說稿放在口袋里或是桌子上。如果忘記了,那就先停頓。停下來也許會幫你更好的理清思路,如果停下來了還是沒想起來,那么就說,“為了我們的演講繼續,我覺得我現在必須要再看一眼稿子”,然后迅速看完再繼續就好了。所以這時候一份有劃重點、有標注的演講稿的重用要遠大于僅是白紙黑字的演講稿。
2)如果緊張,別看聽眾的眼睛。內向型人往往會害怕和陌生人保持眼神直視,那么沒關系,你可以看著聽眾的頭頂。但切記眼睛不要左右、上下亂看,竟然保持在某幾個方位,能夠讓你看起來更自信。
3)如果你會發抖,不要拿紙在手上。因為紙會擴大你發抖的程度,可以把手搭在講臺上。當你覺得好多了,就走到臺前繼續你的演講。一旦你覺得緊張了,就走回講臺,呼吸調整放松之后,再繼續正常演說就好了。
—END—
相關內容分享:
本文為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我。侵權必究!
作者簡介:林小白。熱衷旅行,熱愛寫作,正過著白天寫公文、晚上寫故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