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1日? ? 陰雨
相親也稱相門戶、面試、對演法、見面。物以類聚,有些人相親不看外表,會考慮門當戶對或能力、職業等問題。就是驗證、考察雙方的職業或社會地位是否相當、說話是否通順、順眼、般配等。
中國民間婚姻禮儀。 相親的時候,多由自發或婚介、媒體、人力資源部門、家族、媒人聯系牽線,雙方長親見面議親。歷代相親形式大同小異。
舊時男女當事人并不相見,而由父母長親包辦,相親同時邀來姐夫作為能否定親的參考。一部分是在集上、廟會上男女進行所謂的“會面”。男女雙方各由媒人或父母帶到集會上。
春節已過,恐慌已過。
展望新年有點堪憂,不同往年的目標明確,能夠把握時間,管理自己,主動設定計劃向目標靠近。
過年相親、催婚的話題已不再我身上發生,似乎過了要相親、被催婚年紀,然而這卻成了自己今年計劃中的頭等大事。
或許來自周邊的壓力根本沒有自己內心來的更具沖擊、驚慌和無助,因為這事并非主動就有結果,雖說“女追男隔層紗”,但我也得先碰到這樣一個可追的。
聽母親說,老家現在相親雙方尚未見面,男方就得先給介紹人紅包,這不典型的商業模式嗎?
雖說歷來就存在媒婆這個職業,如今這信息爆棚的社會,人人都可能隨時跨行一兩次的,我得趕緊乘著身邊的親朋好友暫未將其商業化前把事情辦了。
有需求才有市場,相親正在被年輕人正視且接受,很多人也由此找到了真愛、獲得了幸福。
但是“金錢”正在打破那人情,將其變成交易,自己將愛情、婚姻、后半生作為了交易標的物。
“舊時男女當事人并不相見,而由父母長親包辦”,不禁想到了大舅舅,聽母親講當時大舅舅是有一技之長(油漆工)的人,嫁娶之事深受周邊同齡姑娘家庭的看好與歡迎,最終娶了我大舅媽。
母親說如果當初娶了某某估計現在不僅家人和睦,經濟方面可能會更好,只是那時候外婆選了現在的大兒媳婦,說是看中了我大舅媽母親的溫良賢淑,知進退、懂分寸,當然或許還有她們家的經濟條件。
只是萬萬沒想到這位女兒與母親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個體,甚至背道而馳。
我問母親,外婆生前有沒有表示過后悔當初選錯了人,母親并沒有正面回答,聽她的意思,外婆肯定是有愧疚之心的。
哪個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兒女過得幸福,只是這世上哪來的后悔藥呢?
跨出那一步就是一輩子,離婚,像他們這種年紀,觀念和身份都不會被允許的,什么相濡以沫,舉案齊眉,只能期待下一個人生輪回了吧。
一個好友曾說,相親就如買彩票,中了就是幸福。
相親我不排斥,形式也不重要,這輩子我都挑到快三十歲了,怎會怕再多挑幾年?
這輩子我才過了不到三十年,還有大半輩子要一起過,必須找一個至少合三觀的人。
我想做,一生只開一次花的竹子。開了花結了竹米就死去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