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發一篇前幾年寫的文章
? ? 很遺憾當初《舌尖上的中國》怎么沒有發現我們家鄉那么多地道少見的美食呢!所以我一直有個愿望希望家鄉獨有的美食能被大眾了解。
? ? 我的老家,在山西距離省會城市太原大概80公里左右的西北邊鄉村,由于大部分都是丘陵地帶,土地相對貧瘠,只能種一些高原粗糧作物,一年四季吃的最多的就是土豆,莜面等。我們那里不叫土豆,叫山藥蛋。
? ? ? ? 小時候一到國慶放假正好趕上土豆成熟的時節,一家老小全部出動去地里收土豆。大人負責刨,小孩子把刨出來的土豆撿到袋子里。中午一般都不回家吃飯,就地撿些柴火,把土豆埋在柴灰里烤熟,就著家里帶的咸菜當午餐吃,至今想起來土豆被烤的外焦里嫩焦黃的樣子都直流口水!
? ? ? 每家每戶都有地窖,把收了的土豆儲存在地窖里,每家大概都會存放幾百斤。整個冬天甚至到下一季新土豆下來的日子里,基本不太吃別的蔬菜,家家戶戶都主要吃土豆,冬天當然還會儲存一些大白菜、海帶、粉條等。
? ? 所以除了每天中午都會吃的土豆大燴菜,我們那里有很多種關于土豆的各種吃法。其中最愛吃的有兩種,一種叫‘’疙楸楸‘’,還一種叫‘’磨擦擦‘’。
? ? 沒有吃過的人絕對想像不來它們的美味。‘’疙楸楸‘’做法程序要復雜一些,首先要把土豆洗凈,帶皮上大鍋蒸一個多小時,蒸到土豆發亮泛油光為止(據說這樣比較筋道)。把蒸好的土豆趁熱剝皮,放在大瓷盆里搗成泥,這也是有講究的,要搗到像糯米糕一樣粘糯才好。然后放入莜面(一種粗糧面)還有白面,和成團。在案板上把它搓成一根根像手指一般粗,一尺長左右的長條,再上鍋蒸十多分鐘,就大功告成了。蒸好的‘’疙楸楸‘’嫩黃發亮,一般會配上羊肉豆腐臊子或者西紅柿炸醬來吃,口感軟糯Q彈,非常的美味!也可以放涼后,切成小段炒了吃,炒到表皮有點焦黃,吃起來也很不錯。
? ? ? ‘’磨擦擦‘’的做法也比較繁雜,要用到我們那里自己制作的特殊工具。土豆削皮后,在那種扎了很多小眼的鐵皮工具上摩擦成末,把擦好的帶水的生土豆泥末,用紗布把土豆水擠掉,把濾過水的生土豆末里和上白面和莜面,再把土豆水里沉淀的淀粉弄出來和進去。把這種和好的土豆泥團用手拍成一個個像手掌那么大的片狀,上鍋蒸出來,蒸熟后切成薄片,吃法和疙楸楸有點類似,澆上做好的西紅柿炸醬或者炒著吃!
? ? ? 這兩種‘工藝’比較復雜的土豆的吃法,是我們這些離家在外的人最想念的家鄉美味。現在老家的人大部分都出來工作,在家里種地的人越來越少。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買什么都很方便,人們也不再像過去一樣一年四季吃土豆了。但是不管吃多少外面的美食也抵擋不了對家鄉美味的思念,也擔心以后的家鄉人對這種傳統美食會越來越淡薄,所以寫來留作紀念,也許以后我會學會做,做給自己的小孩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