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產品方法論2

1、所有要表達的東西,先想清楚的再表達。你如果沒有能無人能敵的撕逼能力或者超強的語言表達把話圓過去的能力,那么說話前還是經過大腦想想有沒遺漏再說吧,不然話被別人抓住簍子攻擊你會很尷尬的。

2、先想清楚了,再畫原形。這條不用說了,大家都懂。

3、多想多玩。針對產品上的一切內容,首先想清楚【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會帶來什么結果】(直接抄的腳下日月的話,可以去看他的簡書,能受啟發),這種思維也是產品經理思維合格的最基本的考核標準。

4、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解決方案,這個方案滿足了什么用戶訴求,這個方案能帶來多少效率的提升,這個方案在何時推進能幫助公司達到收益的最大化。而是,極致的爭取你的資源,極致的利用好、安排好這些資源幫助公司達到最大的收益。有些產品的類型不同,他的訴求也不一樣。在產品初期的時候,大部分的產品體驗是只需要滿足用戶的基本使用就行,產品受歡迎是因為他滿足了用戶的核心需求。

5、常見問題:你覺得XXX產品如何。關于這個問題,回答的不是把產品的功能全部說一遍,而是說出你對這個產品的特色的觀察和分析思路,可以圍繞大的三個方面“產品滿足的用戶核心需求”“產品體驗”和“產品運營策略和方式”。

如何說明功能點滿足的用戶核心需求。從用戶場景來出發。

如何說明產品體驗的好壞。從用戶場景來出發。

如何說明產品運營的策略和方式。這就需要自己留心了,可以講一個他打動你的運營方式。比如產品的彩蛋,比如節日活動。這太多了。

從用戶場景出發,才能夠真正理解這個產品的功能為什么是這樣設計的。

6、“憑什么你說的用戶就是目標用戶?”如果被這么問到,你可以回答,哥推導出來的。怎么推導呢?過程分成“假設”“驗證”“形成”三步。其實跟我們寫論文一樣的,一般我們會先通過前期研究假設出一個結論或者模型,然后我們就通過各種調研各種論證,最終驗證假設的成立,假設就變成結論。

用研也一樣,先通過分析研究,假設我們的用戶是哪類或哪幾類人,然后針對性地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可能會修正假設,可能分拆出更多類用戶,也可能合并幾類用戶,最終得出我們的結論。所以我們認定的目標用戶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是推導出來的。

7、從需求到功能的流程:

8、關于產品思維:思考是為了搞清楚產品相關的需求點、邏輯、運營思路、迭代脈絡。同時從設計者的初衷、不同人群在不同場景下的體驗兩個角度去想問題。

你需要從它的戰略、定位、用戶、需求、內容和交互,甚至運營、推廣和變現等一系列角度去一層一層地撥開,去分析這個產品。

先去構思這個產品的戰略,搞清楚它面向的是什么樣的一群用戶,它應該挖掘用戶的什么需求,需求優先級的高低又是如何排列的,然后我們要放什么樣的內容在上面,我們要怎么去傳播,交互上怎么做,視覺上怎么做,再下一步,運營、推廣、變現

第一種場景:產品分析

看到一款新產品,普通用戶的思維方式的可能是產品做什么的,有沒有用,好不好玩,好不好看,用起來是否習慣;普通用戶的關注點在于產品本身呈現出來的東西。

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需要更加多維,產品經理需要思考這款產品是想做什么,解決什么用戶或市場問題(產品戰略);產品是如何落地產品戰略的,是從什么角度切入市場,是從哪種類型的用戶開始切入,還是從解決用戶的哪個具體問題開始切入;產品的功能和交互設計如何,功能結構是如何組織的,產品的功能結構是否符合產品的定位和用戶需求,有什么特色和值得學習的地方;產品的運營是如何做的,是從哪些類型的用戶開始運營的,為什么選擇這些類型的用戶,又是如何去吸引這些用戶注意的。

面對一款新產品時,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不僅需要關注到產品本身呈現出來的東西,還需要習慣性的去思考產品背后存在的邏輯,選擇這些產品邏輯的理由,以及這些產品邏輯是否能夠成立。

第二種場景:需求分析

需求是用戶最根本的聲音,產品經理必須非常認真、嚴謹的對待用戶需求。但是嚴謹的對待用戶需求,并不是說必須嚴格按照收集到的用戶需求去設計和實現產品功能。

面對一個新需求時,產品經理需要分析提出這個需求的用戶,他們是否代表了一個特定類型的用戶群體,這個用戶群體有什么可以提煉的共同特征;用戶提出的這個新需求,所需要解決的最終問題是什么(大部分的所謂用戶需求,其實都是用戶面對問題,自己設想的一個解決方案);用戶在面對這個問題時,有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和心理特征;用戶面臨的這個問題,是否是你的產品應該解決的,是否是當前的產品階段應該解決的;

產品經理在思考和收集到這些信息之后,再結合自己的產品來設計和實現一些產品功能,在自己產品的范圍內,為用戶面臨的問題,提供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來滿足用戶的需求。

面對用戶需求時,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需要尊重用戶需求,但也要懷疑用戶需求,更重要的是,為滿足用戶需求而設計的產品功能,必須是符合產品自身的定位,不能為了滿足所謂的用戶需求,而不加節制的去拓展產品范圍和疊加產品功能,最終可能適得其反。

使用之前

這款App是如何吸引到你的注意力的?是朋友推薦嗎?他為什么推薦給你?還是你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了這個App?如果是,是什么促使你去找到這款 App下載它?它的圖標或名字吸引了你嗎?你以前聽說過它嗎?聽說過幾次,為什么當時沒有下載而現在下載了呢?

在使用之前給這款App一句話評價,你會說什么?對比使用前后的評價將會非常有趣。

你現在對它的感覺如何?你覺得它會流行嗎?它有用嗎?你下載這個 App 時看過評分、評論和描述嗎?

你對一款新 App 的第一印象有助于讓你更好地理解一款 App 的價值主張、市場營銷以及產品背后的團隊想要營造一種什么樣的印象。

開始使用

現在打開這款 App開始把玩它。盡量按照正常的使用時間來用它(可能是幾分鐘也可能是半小時),然后問你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產品的開始界面或注冊體驗怎么樣?是很簡單的按幾個按鈕還是有一堆復雜的驗證步驟?

這款應用在最初怎樣引導使用?它是否清晰地展現了如何使用?引導界面友好嗎?你看介紹信息嗎?會不會因為介紹信息又長又無聊而略過它們?

這款App的易用性如何?你能立刻明白怎么使用,還是得研究一下才行?App里有很多引導流程,還是整個感覺都很熟悉和簡單?

使用這款app時整體感覺如何?是輕松愉悅還是因為找不到返回按鈕而很沮喪?這款 App讓你感到更智能和高效了嗎?有沒有發現讓你驚嘆的小細節?

這款App符合你的預期嗎?想想你原來希望這款 App做什么,實際使用中,它達到你的預期了嗎?如果是以內容為主的 App,其中的內容你感興趣嗎?如果是工具型 App,那么它解決實際問題了嗎?

你這個App上花費了多長時間?使用時間與用戶興趣直接相關,如果你花的時間很長,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大部分人對于產品的印象都是在頭幾分鐘內形成的,回顧這個過程能夠讓你更好的理解一款 App是如何創造價值,如何方便使用,如何讓人感覺到開發者的用心。

再次使用

第一次使用 App之后的幾天甚至幾周的時間也非常重要,能夠讓你看出產品的持久度和成長性。

你多久用一次這個 App?什么時候用?是什么促使你打開它?是因為通知推送?還是因為周圍的朋友都在使用和討論它?你越來越離不開這款 App還是它成為你實現目標的障礙?它能否成為你日常生活習慣的一部分?為什么?

這款App與其它類似App相比怎么樣?哪些地方做得更好,哪些地方不好?你為什么愿意選擇這款而不是另外一款 App ?

其他人怎么看這款App?看看人們在網上是如何評論它的,你身邊的親朋好友是如何使用它的?別人的評價與 你的看法吻合嗎?如果不一樣是為什么呢?

基于你所了解的這些,你認為這款App在一年后會發展成什么樣?把你的真實想法記錄下來,儲存好對于日后的總結分析非常有用。

一段時間以后,看看你之前的預言是否正確。如果沒有,為什么?你的個人喜好與市場表現有什么不同?你一定要理解這一點,這樣在未來你才能合理的修正你的看法。


9、關于重復犯錯問題:重復犯錯是我遇到的最大問題,這是觀念上的思維原因造成的。就比如我跟總監溝通好一個運營模式的需求,我下意識的以為運營也會知道,就沒跟他說,結果一開會一碰我們兩個人思維都不一樣,這就是浪費溝通成本,需要避免做這些可以避免的重復犯錯問題。

10、從一個產品功能入口,分析一個產品,背后的思路和緣由。案例來自腳下日月(簡書id腳下日月):點擊

每一個功能入口。他背后都有各種產品思路和細節,所以同樣類型的產品他們的思路都不一樣,需要結合產品核心需求、核心用戶的使用場景(數據的展示)、運營的思路等方面理解

一家見解之言。僅就今天的分析來看,針對這個酒店預訂模塊,兩家有共通之處,也有因針對用戶群體的不同導致的頁面布局和產品功能擺放的不同。思考小細節背后的產品思路,才是干貨所在。

11、用戶關心的內容,強化再強化,用戶不關注又不能丟棄的內容,弱化再弱化。還記得十年前的軟件安裝,安裝程序都是很大的確認和取消還有選擇安裝地址等等信息,需要幾部,而現在的軟件安裝則全部強化到一步,點擊安裝就行,這背后的變化是產品思維的轉變:

1是減少用戶思考的時間,2是體驗極致,3你要的,我全都有,但是我只突出你該關注的。

這是從安裝的界面都能體會到的產品策略,在用戶所處場景下,安裝界面盡量的精簡減少了用戶的思考時間,突出了用戶的關注內容,把其他影響決策的操作弱化。

12、記錄問題和需求,一定要清晰、全面。我之前在記錄事情時,經常會出現記錄不全的問題,比如醫美記錄功能缺失。等我想起來需要詳細一步了解這個問題時,面對這一句話我自己都會出現看不懂的情況。所以以后需要記錄問題和需求時,一定記錄清楚,什么人,什么職位,出現什么問題,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需要如何進行改進。所以上面那個例子應該是整容醫院員工,負責軟件操作的助理,會接觸銷售員和客戶,提出了醫美記錄功能不足的相關意見等等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