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征文」找水

我的老家地處大別山腹地,是安徽省水資源最豐富的山區縣域之一。山清水秀,自然資源豐富,被人稱為大自然氧吧。這些年,隨著人們物質財富的增長和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旅游自然不斷被開發,越來越多的山外人開車來到山城旅游度假,好不熱鬧。

按理說,這樣的山城是不缺水的,而且就目前的現狀來說,也的確還沒到沒水喝的地步。但是,不得不說,水資源是在不斷的減少流失,地下水位也在不斷下降,關于這一點,據我自己的一點親身經歷,也能從側面做個印證。

我家住在半山腰上,嚴格來說,整個村莊都建在上山。從山腰沿地勢自上而下,散落著幾十戶人家。我家不算是最頂上的人家,但地勢算是夠高,上面也只剩三無戶人家了。

那時候我們家還住在一棟老屋理。老屋東邊有片菜園,種植著一家人吃的青菜蘿卜等蔬菜。菜園的盡頭有一口井,那是我們一家飲水的水井。其實,嚴格意義上,那里也不算是一口井,而是一個大水坑。水坑直徑有一米五寬,水深大約一米左右,而水井里的水也不是自井底冒出來的,而是從山里順著石頭縫滲出來,涓涓細流匯聚而成。

每天奶奶都去井里挑水回來,倒在廚房的陶制大水缸里。水缸很大,一次要挑三四趟才能倒滿。冬天還好,吃水用水少,一到夏天,用水量劇增。因為,一家十來口人都要洗澡。所以,奶奶每天要挑兩次,早一次,晚一次。奶奶是個勤快的老婦人,見不得水缸空了,總要把水缸填滿。奶奶說,水缸滿的人家有福氣。

奶奶挑水從來不帶我,也不讓我去水井那里玩。以前不明白,后來長大了才知道,原來我不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我爸兄弟五個,當時,只有我爸和我二叔結婚。我大伯和四叔五叔都沒有成家。我二叔原本有個兒子,小時候常跟著我奶奶去挑水。有一次,他趁人不注意,獨自跑到水井邊上玩耍,結果不幸掉到井里淹死了。

二嬸見天罵我奶奶,非說是奶奶把她兒子弄死的。從此二叔一家就和爺爺奶奶鬧翻分家單過了。

從我出生以后,這口井又沿用了幾年。直到我七八歲的時候,有一年冬天,大雪封山,滴水成冰,石頭縫再也不往外滲水了。往年也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但到了開春,天氣變暖,大地回春,就又恢復了。可是那一次不同,過了年依然沒有多少水滲出來,到了四五月份,且有漸漸有停止的跡象。

爺爺和叔伯們商量,覺得這樣下去實在不行,就在老屋西邊的水田里重新挖了一口井。水田中一直有一股泉水網上冒,以前爺爺總是在泉眼邊上劃出一條溝來,讓泉水順著溝流掉,不讓泉水流進田里。因為,泉水性涼,不利于稻米的生長。

現在東邊的水井缺水了,只好圍住泉眼開一口井。那時候,還沒有水泥石灰,只能將就著用石頭泥巴糊起來。可是好景不長,水田種稻總要施用化肥農藥等化學用品,所以多少都會滲到井里去。井水有一股怪味,即使燒開了也去不了。迫于無奈,爺爺又回到東邊,從山里面開了一條溝,將山泉水引下來,流到東邊的老井里。

這口井吃了有三四年,到了九十年代末期,我開始上初中了。有的人家里有電視,知道外面世界的自來水,大家都覺得方便又神奇。此一階段,鎮上已經有人在售賣自來水管。我們家也準備按一根自來水管,直接將山泉接到家里。

爺爺奶奶老了,二叔早已蓋了新房分家單過并不與我們往來。此時,我父親和四叔五叔也分家了,爺爺奶奶帶著大叔一起過。雖然分家,但仍然是住在一起。我父親開始掌管家事,做主給家里按裝自來水。這個自來水不是城里的自來水,其實就是用一根塑料水管從山里接下來,送到自己家里,裝一個水龍頭,擰開就有水用,顧名思義,自來水。

因為是天然的自來水,所以安裝的路線必須是有落差的,否則就來不了水。這是個不管你有沒有念過書上過學,都懂得道理。所以,不能從老屋東邊的水井接水,因為水井相對來說,地勢上比我家還要低一點。我家東邊山上還有一戶人家,比我家要高一點。在他家不遠的后山石壁上,有一股很大的泉水。以前一直是她家獨享。他用山竹劈成兩半,將竹節清除干凈,做成飲水的線路,直接接回家里去。我父親找他商量,想共享一下。他同意,但他老婆不同意。最后,我父親只好作罷。在他家下邊的桑葉地里開了一個坑。那片桑葉地是我家的,因為那股細流從他家后山石壁上流下來,經過他家,又順著我們家的桑葉地邊流到了溪流中。這樣,我們家也算是吃上了那股水,但總覺得有點不是滋味。畢竟水是從人家門前流過的,在農村,很講究這些。

事實上,住在我們家下邊的鄰居也是這樣的想法,畢竟水往低處流,下邊吃的水,永遠是從上邊流下去的。后來,下邊幾戶一合計,要入我父親的伙,在我們家水管入戶前接一個三通接口,一根通向我們家,一根流向下邊的鄰居。這樣一來,原來的小水坑就不夠用了。父親和鄰居們商量,重新砌了一個水池蓄水。但是,老問題得以解決,而新問題又出現了。伴隨著下邊鄰居接入水管的戶數越來越多,只要下邊有一戶用水,我們家就沒水吃。

因為他們的地勢更低,水流經過三通的時候,直接向下而去,不再往我們家分流了。父親沒辦法,和他們商量。讓他們重新接一根水管,不再和我們共用。很快,從水池里引出來十幾根水管。因為下邊的鄰居下面還有鄰居,他們也遇到了我們同樣的問題。這時候已經進入到2000年以后,山里經濟條件相對寬裕了一些。索性,一家埋一根水管,專管專用了。

很快,新的問題又出現。由于后山石縫的出水量越來越小,加之用水的人家越來越多,蓄水池的水明顯不夠用了。這時候,有一道特殊的風景線經常出現在蓄水池邊。每天傍晚,收工過的鄰居就跑到蓄水池邊,將自家的管子留下,其他管子全部拔掉。讓家里把水缸放滿,再插上其他的管子。一開始,只是偶爾有人來,到后來,每天不時都有人來,甚至拔了管子不插上,或者插錯管子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都是一個村里住著的,鄉里鄉親,為了水的事情,矛盾叢生,怨聲載道,誰心里都不痛快。這件事一直伴隨著石縫水源的徹底斷絕才慢慢被人忘卻,那已經是好幾年后了。彼時,我已經出外去縣城讀高中。

放暑假的時候,我回到村里。父親帶著我,開始滿山找水。我小時候經常往山里放牛,山洼子里到處是水,牛也喝,我們也喝。可是那年暑假,父親帶著我上山,原來那些有水的山洼子全部都長滿了蒿草。用腳一踩,還是有水漬滲出來,但卻不是往年的涓涓細流了。最終,父親帶著我在山的另一邊,找到一股清泉。父親買了好幾捆自來水管,足有三四公里長。我們沿著山脊,將水管一路埋下來。水管埋太淺了不行,太淺冬天容易凍裂,夏天又容易被山洪沖刷露出來,被野獸咬爛。線路也要規劃好,既要避開大石頭和落差較大的山坡,也要盡量走直線節省成本。所以,整整半個月,父親起早貪黑才將水管鋪好。

自從原來的蓄水池斷水以后,大家也都意識到三個和尚沒水吃的道理。紛紛開始和我父親一樣,自己找水。有的找工程隊來打井,深度達到幾十米。有的繼續從河邊跳水回來吃。更多的是像我的父親一樣,往更遠的山里尋找殘曾的水源。

我上高中的時候,學的是文科。地里是必須的一門課程,從中我知道,地表水和地下水,大陸淡水和海洋海水。也知道地球上的水量總體是一定的,而淡水的總量則更少。并且,隨著利用和不合理浪費的越來越劇烈,所以水資源的缺乏問題日益明顯。關于這一點,在我老家,也非常明顯。前文我已經說過了很多次的找水經歷。實際上,這不過是很小的一部分。在我高中畢業到大學畢業,再到工作的這十幾年中,父親又多次更換了水源。只是一次比一次難找,一次比一次辛苦。

其實,我們一路回家,河里的水依然不少,但現在的河水卻不能食用了。河道里漂浮著各種塑料袋、農藥殘瓶、死去的雞鴨還有人類及畜生的排泄物。走過河道,一股惡臭傳來,幾欲作嘔。只有在人跡罕至的上游河段,還能看見清清鵝卵石,悠悠黃沙子。

據相關資料,中國目前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140 立方米,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分布極不均衡,北方和西部部分地區已出現重度缺水,南方和東部稍微好一點,但也感覺危機四伏,缺水近在眼前。

我的老家就是個例子。老家整個水位的下降不言自明,原來那些高山上的石縫都往外滲水,而現在干涸到地衣青苔都死灰一片。老家田里的泉水也不再上涌。往年嫌棄泉水太涼,不適宜種稻子。現在,想用泉水來灌溉,卻發現早已干枯多年。

前不久回家,父親憂心忡忡的嘆息著,說不定過幾年真的沒水吃了。我也不勝唏噓,不知道說什么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