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論Product Management時,更多談論的是Skills,也就是技巧,比如Mindmap、Axure、modao、Sketch、PS、PPT、Excel、iOS/Android UI框架、API參數控制、數據埋點分析、后臺管理設計,等等等,不一而足;而談論mindset較少,也就是思維模式。
對于三年以上的PM,必須要花更多的時間在mindset上,總結出屬于自己思維方式和方法論出來,否則就會進入一個極為苦逼的狀態中,因為新入職的年輕PM們在一年之內好像也可以把上面那些skills玩的轉,那你又憑什么說自己是更senior的PM呢?
言歸正傳,以下僅是拋磚引玉,分享一下我的方法論。
當拿到一個產品時,心中首先會將該產品的各個要素填充到下面這個六邊形里來。
比如,用戶需要在這個產品中找到什么功能來解決自己的痛點(或者叫癢點,無所謂,只是個詞匯)。OK,那么后續延伸出來的就是功能設計,這里面包含了很多上文提到的skills,你可以用xmind先把功能邏輯框架畫出來,然后用Axure做交互原型,然后去和User Study Specialist/UED做Focus Group,然后收集反饋回來再調整你的Axure,然后,功力好的PM還可以用PS(少數怪咖用PPT)做個中度保真的UI交給Designer。
哦,當然,競品分析必不可少,看競爭對手是怎么做的。如果一個功能人家已經做過,那就基于這些已經存在的功能去做分析,得到優劣,然后來對自己的產品做出修改;如果不存在,那么就需要深入思考為什么競爭對手沒有做?這真的是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或是其實里面有坑人家已經思考清楚了?
其實對于很多PM,90%的時間差不多是投入在了“用戶分析”和“競品分析”之上的。或許能看到這篇文章的大多數PM基本功比我還好呢,也就不多做描述了。
但千千萬萬不要忘了,在“我”和“競爭對手”之上,還有一層更大的邏輯落腳點,就是“整個市場”的方向,也就是“大勢”。這就又要搬出老生常談的一句話來了:假設你是CEO,你該怎么做?
比如,你的這個功能做出來,在你公司所在的產業鏈條上產生什么漣漪?(例如滴滴的調度費策略...) 你的這個功能會使媒體怎么評價你的公司?(支付寶的“美女圈+芝麻信用”事件...)你的這個功能是否會觸碰政府紅線(鹿晗投的那個app里涉黃嫌疑的問題)你的這個功能能否更好的與其他合作伙伴形成合力而非斥力(比如內容創業者與電商合作伙伴的結合和互補)等等。如我之前給PM潑冷水的那篇文章:創業的兩種形態|寫給打算創業的PM們的話。在大勢上,如果你不是甘心情愿在技術創新型公司里做項目管理,那產品型PM在運營/渠道型公司中的生存地位必然會受到運營團隊的擠壓而變得愈加窘迫。你必須?要擁有更廣闊的視角,更深刻的行業思考,來幫助你真的找到合理的功能設計。再次引用一句老話,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如果你工作三年,90%的時間還在玩弄我提到的那些utilities,那未來就真的要出問題了。
以上三邊為外部變量。
對于一些老油條PM來說,其實更多時候頭疼的內部變量。
當你做出一個產品決策時,心里經常一萬匹草泥馬在奔騰,為啥?開發各種說資源不足發布各種延期?bug各種多測試各種不放行?
拜托,你是PM哎,出這種事只有一個人該挨板子。就是你!
你無法在平時管理好你的資源,讓技術團隊(開發/測試)與你保持相同目標,不能讓他們開開心心的一起奔著那個相同的目標前進,就是你這個PM的問題。至于如何做到,程序猿鼓勵師的title不是白扛的吧?《重新定義團隊:Google如何工作》也不是白看的吧? 這就好比你手里有桿槍,關鍵時刻別啞火,具體你怎么保養槍,那是你分內之事。
然后,是時間問題。其實時間應當也屬于資源范疇,為什么但拎出來呢?因為太重要了嘛。
相同的產品規劃,給你3個月,你能把P3優先級的功能都搞定。給你1周,你如何抉擇?或者反之,如果1周可以把P0的MVP搞出來,你是否真有魄力阻止自己去做P1的功能池?很多時候,做減法真的比作加法難。知道自己該不做什么,比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更難。快速迭代四個字說著簡單,但你真的面對資源和時間時,未必能做出最合理的選擇。
由上自下的壓力是什么鬼?嗯,是你那個SB老板說要做的事。
咳咳,我現在自己也當老板了,有時候反思一下,SB命令也沒少下。因為啥?信息維度出現問題了嘛,這個具體的事情我自己的信息維度不足,于是就SB了。(可以參見我之前關于信息維度的文章:不是你不夠聰明,只是被降維打擊了)。
面對老板的SB命令該怎么辦?
據理力爭啊!如果你的老板是個靠譜的人,那一定要據理力爭,我相信他會花時間深入思考的。(比如我就經常被底下的小朋友懟,事實證明,由于信息維度偏差問題,有50%的幾率我是錯的,所以必須要思考);當然,也可能遇上不靠譜的老板,那短期內只能通過一些明修暗道暗度陳倉的事,長期來講嘛...既然你都覺得他不靠譜,何苦還伺候他呢(我是鼓勵一定要快樂工作的,自己干著不爽是最可悲的事)。
對于內部變量,啰啰嗦嗦一大堆,其實有個最核心的事情沒有點出來,就是:
如果你在跟所有內外部的溝通中,都持有極度高超的溝通技巧和能力,你真的可以非常高效的解決老板和資源組(設計、開發、測試)所產生的絕大多數問題,于是能夠減輕時間帶來的壓力,從容做出更優化的選擇。
哦,不要忘了,六邊形的中間,就是你所管理的“產品”。
這意味著,你的任何決定都是在這六個變量中尋求一種平衡,過度的執著于一邊,則產品必然失衡。例如,你過分執著于一個功能,而對資源和時間考慮不周,你就有可能在競爭中面臨劣勢;例如,你過分執著于降低資源負荷,就有可能導致時間拖拉,無法完成原定計劃;例如,你過分唯上,就有可能做出Shi一樣的產品;例如,你過分壓縮時間,就有可能導致bug太多,用戶噴死你。
每個產品和功能,都面臨不同的六邊形。而一個好的PM,就像時時踩著六邊蹺蹺板的雜技演員,隨時可能失衡,但總能穩住,并且能繼續呈現精彩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