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多難事,心懷感恩貴人多。
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晴
前幾天出去辦事,在車里聽說了一個感人的事情。事件咋一聽很是平常,似乎想當然得理所應當。
一對母女在斑馬線上過馬路,背后突然傳來一聲有些急促的剎車聲,母女倆被突如其來的出租車驚嚇到了。或許是類似的新聞實在聽得太多,人們在當時的情景下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代入那個悲情的角色。母親顯得很緊張,摟著有些茫然、略顯驚恐、大睜著眼得孩子;用身體環護著女兒,扭頭看向出租車,自己的臉色也有些發白。還好,出租車司機挺有素質,反應也很快,車子及時順利地停了下來,輪子堪堪壓到了停止線。
想象中的罵街、對罵等火爆場景并沒有出現;路旁的無聊看客也只是稍稍地停頓了一下他們看似匆忙的腳步。馬路邊的樹上,知了一如往常地喧囂,現場有些難言的安靜和諧。
驚魂甫定的母親稍低著頭,牽了孩子的手在低聲述說著什么,快速地過了馬路。這時難得暖心的一幕出現了,只見母女倆在路邊轉過身來,小女孩高高的擎起她那蓮藕似的右手臂,伸直并攏的小手掌,向著出租車司機敬了一個標準的少先隊禮。敬禮完畢,孩子還嚴肅地并攏雙腳,深深地鞠了一躬。母親微笑著、安靜地看了看女兒,也向司機師傅感激地點頭致意。出租車緩緩地開動了,小女孩最后又揮了揮小手,目送著車子離去。
很難想象當時的出租車司機是怎樣的一副表情,受到了什么樣的感動!在我想來,他的車上也許還有乘客,他需要竭力掩飾自己內心的激動,抑制眼眶中滿蘊得淚水掉落。或許,他會微微地把頭偏向左前方,輕輕地調整坐姿,不讓后視鏡暴露他這一刻的柔軟。
又或許,他的車正好空著,他會很快地找個無人的安全的地方停下,淚流滿面的無言、悵惘;飽經風霜久歷世情的他被生活長久地壓抑導致麻木,而此刻激蕩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這一幕真的太過罕見,溫馨感人,很快的就被有心人述諸媒體。網絡、微信、廣播,各種平臺上頓時一片喧嘩,以致我這閉目塞耳的人也無從躲避。
初聞這個消息,我也是感動不已,一度的眼圈發熱,淚水盈眶。感嘆小女孩可敬的良好教養,她母親的賢良淑德,同時又感到深深的困惑和迷茫。
感恩之心殊為難得?孰為難得!
幾年前,兒子幼兒園畢業典禮的壓軸曲目:感恩的心,稚嫩的童音,參差不齊的演繹也感動了許多當時在場的家長。上了小學,老師也鼓勵學生們讀傳統的啟蒙讀物,作為家長的我們也無可避免的要一起學習。記得孝經上有這么一句話: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很贊同并對此話感觸良深,很淺顯易懂的字面意義,在提倡國學的今天很少有人會不明白。
那么,既然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教育也由孝開始并且衍生展開,幾千年來人們的道德水平又如何呢?社會上見多的是麻木不仁,爾虞我詐,處處提防;父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婆媳妯娌相互爭斗,往往都是常態。除了相互之間缺少必要的理解和溝通,是不是我們的教育也有所缺失。
外國人曾評價我們的國人個個都是哲學家,發人深省的話是信口拈來,頭頭是道,讓人無從辯駁。《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等諸子百家,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太過燦爛與博大精深的文化,隨便涉獵一點都讓人終生受用無窮。
傳統的教育模式也好,后天的自我主動求知也罷,人們多少都會知道一些,得出各自的實用主義哲學并在生活中驗證運用。知易行難的道理大家都懂,可真正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寥落星辰。這是一種很奇怪又普遍的現象,反思而不得其因,探原又不得其果。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才驚覺我們的教育似乎錯失了根本。孝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孝的根本又是什么?純粹的尊敬、愛戴、順從父母或長輩?愚孝!不切實際,也很難施行。現實驗證了他的不科學性,給出了各種五花八門的答案。
在我看來,我們缺失得是感恩之心,教育缺失得是感恩的教育。由己及人,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付出艱辛養育我們成長,無論我們成長的生活條件如何,首先要面對得是父母的賜命之恩。賜命之恩大于天,他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感恩去盡孝反哺,發自肺腑的感恩才會由衷地去盡孝,更遑論悖逆與不養的背德之事。
任何事都是相互的,他需要回饋,就像人與人需要交流,才能相互理解。
眾所周知,斑馬線前必須禮讓行人,這是一條交規。在人流量少的沒有探頭抓拍的路口,有幾人做到或是真心的去做到禮讓。為什么不愿意去做?對我沒好處,浪費我的時間,耽擱了時間人家又太理所當然,心里各種不爽不平衡。因為這是一種單方面的付出,拿自己的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
心懷感恩的母女又截然相反,當你在路上遇到這種情景,人家感恩的對你敬禮鞠躬,你難道會不覺得:斑馬線前禮讓行人是第一交規嗎?
心懷感恩,認識美好,迎接美好;心懷感恩,步履堅定,愈行愈穩;心懷感恩,小人不遇,佳友云集。
一點愚見,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