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世界上的人總是兩個極端,大多數人都不能獨立思考。如此語句,不乏深意,就像有人歷經了十幾載歲月,再讀魯迅時候,黯然涕下,感慨萬千。人生有一種悲哀——無性格,大抵是一種氣魄,一種面對懦弱的勇氣。人是需要有內心世界的,這樣才會有覺知自我的萌芽。漸漸隨著歲月,可能會有所理解,越會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份最接近真實的自我,和感情無關,也和年齡無關。
? ? 時代是我們思考的大背景,本質的東西可能區別不大,就如人性和本能。社會發展了那么多年,衣食住行依舊是不變的亙古。很多人都不愿承認自己是退化的,但當今的社會,什么都不缺,唯獨缺的是自己內心的一份說不清道不明的“寧靜”。一路跌跌撞撞,一路思思慮慮,誠惶誠恐的背后是對自己的不確定,是一種被大家都稱之為“安全感”的東西。成長教會我們每個人的也許太少,美好的世界和社會把安逸成為了障眼法。如今的“大人”都是無知過多,知識和學歷無法掩蓋內心的空虛和寂寞,缺失的信念讓生活像白開水一樣寡淡,甚至不如。
? ? 一個時代,經濟飛速了,思想卻屏蔽了;一個社會,文明進步了,認知卻腐朽了。任何一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可能會河東又河西。
? ? 過渡到每個人,都說旁觀者清,清者不自濁。誰又知曉清是什么,濁是什么,清與濁的標準是什么。不過是人性作祟,一切的規則都是隱性到顯性的過程,最后之于社會的是片面中被稱之為大眾的認知,認知又分正誤,每個人的認知都是家庭,環境,經歷,教育等等鑄就的,不是一時三刻就可以去改變的,只會正反方向的無窮盡,明白了此,放棄了彼。所以人有時候真的是一個矛和盾的通體。
? ? 人性的研究,從善到惡,從無私到自私,從小到大,從少到多,誰也不知道還有多少的層面,因為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講不清什么是對,也不知道什么是錯,只是大家說對也就對了,大家說錯也跟著錯了。活著,有時候就這樣糊里糊涂了。有人把這稱作隨流,隨了流,違了心,如此生活,也便是過,許是本就無心,自然無問,又何必苦苦追尋那些所謂的真假道理。淡然的人,看盡了心里的故事,學會了的不是放下,人心和臉都是一副皮囊,一張可見,一張不可見,可見的加以修飾,便成了迷惑的最佳工具,而不可見的那張,全憑良心。人活一世,不長,不虧欠良心的人,有多少呢?無愧足矣!可人性不經意間就露了形,當所有的東西被舔舐,赤裸裸的展露在面前,那份拒絕是會傷害人的,可去傷害的人是不會明白這種切膚之痛,我們總是在自己的私欲面前橫流,卻也在眾人的面前偽裝。偽裝的面具形形色色,也忘記了真實和虛假到底誰是主。
? ? 人性挑戰人的認知,先天的擁有和后天的習得可以多少有所改變,本能卻會不經意間透露真實。我們都是凡胎肉體,本能是源,只有在本能的世界滿足后才會尋求他想,一個極端的兩頭,讓人不知道如何取舍,也不知道如何去深刻的琢磨,所以干脆都會選擇不念不想不在意。糾結的思想里,總是不停的搖晃和擺動,是否這就是沒有主見,是否這就是一種世俗,是否這就是一種貪戀。
? ? 我們只記得了一路向前(錢),卻忘記了回頭看看遺失的自己和美好的過去,雖然這是一種緬懷,但有人就是會喜歡。在不同的人眼里,這種“過去”是意義不同的,有人會為此挽回想要的,有人會看清了以后的路,有人會珍惜所有的當下,也有人一輩子駐足停留。
? ? 看透了這個世界的端倪,看清了人性的本真,老實的人,只會講最真實的言論,不想去欺騙自己的感受,也做不來虛偽和世故,可能太過真實了真的會討人厭,也真的會吸引人。以至于很多人會不相信真話真的是真話。想起了以前堅持的那句話,不管以后如何,努力去做自己,做一個無愧于心的自己,不要被世俗和他人擾了自己清靜的那顆本心。
? ? 這樣的要求太難,人生無解卻偏在求解。一路多劫卻甘愿歷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