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吉姆·柯林斯,斯坦福商學院的學者。
杰里·波勒斯,斯坦福大學的副校長、教授。
關于本書
《基業長青》這本書出版于1994年,來源于兩位作者的一個長達6年的研究項目。書中匯集了《財富》《公司》等雜志500強的公司排行榜中,18家偉大而長盛不衰公司的經典案例。這本書一出版就火了,迅速登上美國經管類暢銷書榜,連續6年穩居《商業周刊》的暢銷書排行榜,被媒體評為“世界上每一位 CEO、經理人和企業家都應該閱讀的書”。
核心內容
創辦一家高瞻遠矚公司,偉大的構想或者偉大的領袖都不是重點,公司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創造物,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也是高瞻遠矚公司的根本。
一、擁有一個“偉大構想”和偉大領袖,都不是高瞻遠矚公司優于對照公司的原因
高瞻遠矚公司不像對照公司那樣靠“偉大構想”開創事業生涯,甚至不能像對照公司那樣旗開得勝。但是,就像龜兔賽跑一樣,長距離賽跑的勝利屬于起步慢的烏龜,而不是兔子。
【案例】
1937年惠普公司在創辦時,兩位創始人只有20歲出頭,剛畢業,沒有多少商業經驗。當時,他倆只有大約500美元的資本,他們對公司要做什么產品,沒有明確的概念,也沒有什么偉大的夢想。可以說,他們是“地地道道的機會主義者”,只要能賺錢,他們什么都做。直到20世紀40年代初得到了一個戰爭時期國防領域的合作大單,公司才大有起色。惠普的經歷讓“公司起源于一個偉大構想”的神話遭到了沉重打擊。
而惠普公司的對照者——德州儀器卻恰好相反。在1930年創立時,德州儀器公司已經有一種非常成功的創業產品了,它的創辦人當時就有一個“偉大的構想”,就是要利用這個特別的產品和市場機會,在某個領域成為第一。后來,德州儀器公司確實成為“第一家獨立經營、制造探測油田的地震儀的公司”。可見,德州儀器公司確實是根據一個“偉大的構想”創立的,但它卻在長跑中,整體地位落后于惠普公司。
此外,從偉大領袖的角度來說,這些高瞻遠矚公司的歷史中,確實有很多重要的 CEO,但他們大都是專心致志地建構一個偉大而持久的組織體系,卻并不刻意成為偉大領袖。
【案例】
如果提起20世紀最偉大的企業領袖,你能想到威廉·麥克奈特嗎?相信你和大多數人一樣,對麥克奈特知道得很少,甚至一無所知。事實上,到1993年為止,麥克奈特的名字還沒有列入《財富》雜志“全美企業名人錄”,很少有文章提到過他。即便是本書的兩位作者,在開展這項研究前,也根本沒有聽說過他的大名。可是,麥克奈特卻領導了52年的公司,這家公司就是備受尊崇的明尼蘇達礦業制造公司,也就是3M公司。3M公司很有名,而麥克奈特卻不像公司這么出名。
事實也證明,麥克奈特本身并不是一個魅力型領導。20歲左右,麥克奈特就已經開始在 3M 公司工作了。他先后擔任助理簿記員、成本會計員和銷售經理。1914年,年僅20多歲的麥克奈特被 3M 提升為總經理。可見,麥克奈特是 3M 公司自己培養、選拔出來的領導者。在已有的材料中,找不到他擁有高度魅力型領袖風格的證據。在 3M 印發的公司史資料中,提到麥克奈特將近50次,但只有一次談到他的個性,還只是描述他是個“輕聲細語、彬彬有禮的人”。
麥克奈特帶領3M從最初的失敗走向了成功。他不希望公司的演進和擴張只靠自己一個人,他希望創造一個能夠從內部繼續自我突變、由員工發揮個人首創精神推動公司繼續前進的組織。在這樣的理念下,他創立了 3M 的第一個實驗室,建立了研發新產品的機制;他給大家自由,鼓勵大家自主創新;他建立了進化式的程序制度,促成了許多新產品的出現,比如,思高牌膠帶。在 3M 公司的整個歷史發展中,麥克奈特確實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他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麥克奈特之后,3M 公司還出現了很多代創意十足的 CEO。他們都是從 3M 公司內部成長起來的,都是 3M 公司的產物。但正是他們一代一代地創造了 3M 公司這個組織體系,而這個組織又吸引、留住、開發、培養、選擇了他們當領袖。所以,3M 的絕妙之處,在于他們創造了一家公司,一部突變機器,不論誰來當 CEO,3M 都會繼續演進。這家公司有著無數配合良好的有形機制,可以刺激公司持續不斷地進步。
二、該如何創建一家高瞻遠矚公司
你需要花較少的時間來思考特定的產品線和市場策略,而需要多花時間來思考組織設計。只要公司在現有的產品生命周期之后有能力繼續改變和演進,公司就不會過時。所以說,公司才是終極的創造。這個組織扎根于一套永恒的核心理念,組織體系的各個部分、各種機制能夠圍繞核心理念運轉順暢、并協調一致;這個組織能夠為利益之外的追求而生存,并能自我革新,所以長盛不衰。
【案例】
提起迪士尼,你肯定會立刻想到白雪公主、米老鼠、唐老鴨、迪士尼樂園等那些熟悉的卡通人物和代表形象,它們清晰而又明確。而提到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你能想到什么呢?是不是什么都想不起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
因為迪士尼的創始人沃爾特·迪士尼在構建迪士尼的時候,注重未來公司的發展和整體提升。在沃爾特·迪士尼的一生當中,他對于公司的發展和公司能力的提升,都付出了相當多的心血。
20世紀20年代末期,他付給創作人員的報酬比自己領的薪水還高;30年代初期,他為所有動畫人員設立了藝術班,在現場設置一個小動物園,提供活生生的動物,協助他們改善畫動物的能力;他還發明了新的動畫小組程序,例如故事板,并在最先進的動畫科技上投資;30年代末期,他慷慨地設置卡通產業第一項獎金制度,以吸引和獎勵優秀的人才;50年代時,他制訂了“你創造快樂”的員工培訓計劃,并在60年代成立迪士尼大學,指引、培訓和教導迪士尼的員工。即便是在他去世前的最后一天,他還在醫院里極力思考如何用最好的方式,開發在佛羅里達州的迪士尼世界。
可以說,迪士尼創造了一個遠遠超越自我的機構,創造出了一個在他逝世后數十年,仍然能夠在迪士尼樂園里為孩子們散播“迪士尼魔術”的機構。
而作為對照公司,哥倫比亞影視公司的創辦者哈利·科恩,更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影響力。他“刻意培養自己的暴君形象,在自己的辦公桌附近放著一支馬鞭,常常為了強調語氣,把馬鞭揮得啪啪響。在所有大電影公司里,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有最高的影片出品率,主要是靠科恩的方法。”這是一位出席科恩葬禮的人的評論。本書的兩位作者在研究時,找不到科恩關心員工的證據,也沒有發現任何證據顯示他曾采取行動、為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培養長期發展的能力或建立明確的公司形象。
但卻有證據顯示,科恩最關心的是他本人能不能成為電影大亨,能不能在好萊塢發揮龐大的個人力量。當時,科恩已經是好萊塢同時得到總裁和制片人頭銜的第一人。而對于在他身后可能存續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特質和形象,他很少關心,甚至毫不在意。于是,在科恩去世后,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立刻陷入散漫的狀態。1973年,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被依法強行收回,之后賣給了可口可樂公司。
金句
1. 你需要花較少的時間來思考特定的產品線和市場策略,而需要多花時間來思考組織設計。
2. 只要公司在現有的產品生命周期之后有能力繼續改變和演進,公司就不會過時。
3. 公司才是終極的創造。這個組織扎根于一套永恒的核心理念,組織體系的各個部分、各種機制能夠圍繞核心理念運轉順暢、并協調一致;這個組織能夠為利益之外的追求而生存,并能自我革新,所以長盛不衰。
4. 高瞻遠矚公司能夠持續不斷提供優秀的產品和服務,原因在于它們是杰出的組織,而不是因為生產了優秀的產品和服務才成為偉大的組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