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中秋節吃“鳳梨月餅”,香甜細膩、軟韌有嚼勁,感覺很好吃,但相比于“冬蓉月餅”、“紅薯餡月餅”等這些一聽就知道是什么材質做成的月餅,我卻一直不知道“鳳梨月餅”中的“鳳梨”到底是一種什么植物。
后來聽說鳳梨就是菠蘿。
現在很好奇鳳梨到底是不是菠蘿呢?如果是,為什么它們的名稱相差那么遠,好像沒有什么關聯呢?我想打開這個疑團。
查找了好多資料,原來“菠蘿”這種東西原產于南美洲巴西,巴拉圭以及阿根廷的熱帶山地上,16世紀從巴西傳入中國,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水果之一。
而到了中國臺灣時,這里的人們見果子尖端有綠葉,長開后會一片片散開,像鳳凰尾巴一樣,又因為菠蘿切開后,里面的心和梨是相似的,因而給它取名鳳梨。鳳梨成了臺灣風靡一時的水果。鳳梨這個名字也隨之沿用。
后來鳳梨被流入到了海南,然后就很快發展起來了,現在菠蘿已經成為海南的特產之一,因為其長相和菠蘿蜜有點相似,所以被稱之為“番菠蘿蜜”(“番”指外國或外族),后來簡稱“菠蘿”。
由此可見,菠蘿和鳳梨,兩者在生物學上是同一物種,都屬于鳳梨科鳳梨屬,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但在本質上,它們卻是完全不同的品種,就像我們平時吃的圣女果和西紅柿、車厘子和櫻桃、獼猴桃和奇異果一樣,類型一樣,但又不一樣!
鳳梨和菠蘿在外形、口感上也是有所不同的,下面是區分鳳梨和菠蘿的七點小知識:
一、看葉子的形狀
菠蘿葉子上面有很多的鋸齒,用手去觸摸會感覺非常的扎手;而鳳梨的葉子是光滑的,它的邊緣是不帶鋸齒的,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基本上一眼就能區分開來。
二、表皮的顏色
通過觀察菠蘿和鳳梨表皮的顏色就會發現,成熟的菠蘿表皮是黃顏色的,聞起來有非常濃郁的果香味;而成熟的鳳梨表皮是青綠色的,聞起來也沒有果香味。
三、包頭不同
包頭,就是鳳梨和菠蘿削皮以后葉子下面那部分。菠蘿和鳳梨在削掉外皮以后就會發現,菠蘿的包頭深一些,鳳梨的包頭淺一些。
四、肉刺不同
菠蘿在削皮以后會有“肉刺”,需要剔除,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買削好的菠蘿時會發現它有一道道鴻溝;鳳梨是沒有“肉刺”,所以鳳梨在削皮之后也不需要再剔除鴻溝。
五、口感不同
菠蘿的口感是酸酸甜甜的,而且菠蘿在食用之前需要用鹽水浸泡,否則會有澀感,這是因為菠蘿里含有“菠蘿蛋白酶”,鹽水可以有效抑制蛋白酶的活性;鳳梨的口感是鮮甜的,不需要再用鹽水浸泡,可以直接食用。
六、功效不同
菠蘿和鳳梨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營養都比較容易被人體吸收。但是菠蘿吃多了容易上火,而鳳梨就不會。
七、價格不同
因為鳳梨不管是在口感還是食用性都比菠蘿優越,這就導致鳳梨的價格比菠蘿更貴一些。
菠蘿的常見的3個品種,巴厘、金菠蘿、金鉆。
巴厘菠蘿——是菠蘿品種群中的品種之一,它原產在菲律賓,后來引入中國的廣西、廣東還有福建,這種菠蘿葉緣有利刺,中等大小,圓筒形,重量在1~3斤左右,果眼較深,果皮較厚,吃之前需用鹽水浸泡,非常的耐保存,香味濃郁,吃著比較脆。
金菠蘿(MD-2)——從美國引進的它屬于一個新品種,它的果重在2~4斤左右,果果皮光滑平整呈青綠色,葉緣無刺,葉片細長表面光滑。它的優勢在于果眼比較的淺,皮比較的薄,可食率高達80%左右,去皮以后就可以直接吃。
這種菠蘿,它的肉質比較的細嫩,水分也比較足,甜度也比較高,在超市中這種金菠蘿也比較的常見。
金鉆(臺農17號)——這個品種,也屬于現代品種,主要產自中國臺灣,目前在臺灣、海南種植的菠蘿品種80%以上已經替換為金鉆鳳梨。它的果形比較美觀,而且口感很甜,果肉也比較的細膩,成熟以后,果皮變黃且稍帶紫紅色,果皮薄,芽眼淺,果肉黃或深黃色,削皮后能夠直接吃。
通過此番學習,我想以后我能夠辨認出菠蘿和鳳梨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