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巨嬰國》,這個問題就涌入腦海。
從自己的親身經驗講,似乎一直在為更好的自己而擰巴,糾結,努力。甚至都不知道做到什么樣的程度才算更好,更好是為了什么,更好之后要做什么。
直到看到《巨嬰國》里“生命是為了更好地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句話,心里豁然敞亮:“做更好的自己”也是對自我的一種否定,其本質也是想要成為一個并不是自己的人,所以在這過程中才覺得好多事情費力,甚至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時也覺患得患失、力不從心。
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做自己,認識并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才能從容不迫去做一些事。
400多頁的書,用零敲碎打的時間讀下來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這也是做更好自己的一種努力,其實我只是被羅胖短短幾分鐘的重點內容介紹和令人震驚的標題給忽悠了而已,乍聽起來“巨嬰”這個概念很新鮮,羅胖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推薦又是那么引人注目,加上自己對心理學本身就感興趣,也在一定程度上聽說過武志紅這個人,在網上一搜又搜出他之前若干作品《身體知道答案》、《為何家會傷人》,這些關注點也正是我所感興趣的,所以毫不猶豫地買了這本書。
結果拿到書一看,雖然并沒有失望覺得不值得買,但除了之前已經了解到的“巨嬰”這個概念之外,也確實沒有什么更新鮮的內容,更不用說這400多頁堆起來的內容里還有著大量的留白和重復了。
當然,作為一個熱愛寫字的人,深知對于一個寫作者來說,400多頁的長度要讓他沒有一句廢話,全部內容都讓讀者耳目一新是不可能的,并且重復的好處在于,合上這本書后我還能知道巨嬰的概念,知道嬰兒的三個心理發展階段的特點,也記住了人本主義、溫尼科特、弗洛伊德、羅杰斯和榮格這些概念和人物,同時也隱約明白了生活中許多看似令人抓狂的奇葩人和奇葩事,好像確實是中國式好人、中國式孝道的演變。所以合上這本書后再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好像是多了份了然在心中。
當然更重要的,通過書中的案例和理論,明白了生活中很多痛苦的原因和起源,明白之后,盡管這些痛苦并沒有消除,造成痛苦的原因也仍然頑固地存在,但痛苦再次發生時,內心里不再茫然無措、感到絕望,反而對這些原因的了然也讓人對經營生活產生了更多新的想法和活力。
身處這個喧囂時代,我們似乎都有病,自救成了我們的本能,心理學則成為很多人的稻草。
仔細想想,崇尚科學的人們對于心理學的迷戀和父輩、祖輩們對佛教、基督教的虔誠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的共同點是精神寄托為最初層面,探索自我才是終極目標,二者的區別只在于代際的存在、認知的差異。無論是我輩還是父輩、祖輩,大家都在借不同的方式和內容進行著自我探索,并在不斷的學習中反思、升華自己,在抱團取暖中尋求集體的認同,最終人們安心立足于這個世界,以最舒適的方式和這個世界和諧共處,并因此獲得源源不斷的能量和活力,更好地成為那個原本的自己。
宗教是普通人的哲學,哲學是知識分子的宗教。雖然時代在變化,幾代人或者同一代不同階層的人人生際遇看起來各自不同,但本質上并無二致。
無論在哪個時空,哪個階層,最終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找到自己使命的那些人,都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