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些天,我在寫作群里認識了一個姐姐。她是漢語言文學的本科,文化產業方面的碩士,畢業之后一直從事和文字相關的工作。她僅僅連續寫作了三個多月,就被編輯相中了。
這不正是我夢寐以求的生活嗎?
于是,我羞澀地向她取經,表達自己的羨慕之情。
沒想到,她居然也對我說,小妹妹,我好羨慕你哦。
為什么呀?我一個尚未走出校園的理工科研究生,實在沒有什么令人稱道的地方啊。
因為你在美國啊!小妹妹,我今年30歲,我還能出國讀書嗎?
我羨慕的姐姐,過著我夢寐以求的生活,她卻反過來羨慕我的生活。
她的話,讓我詫異的同時也陷入了沉思。
我本科的專業屬于基礎學科,就業艱難,所以有三分之一的同學都會選擇出國深造。這對我們而言,是一種按部就班的人生軌跡,說的難聽點,實屬無奈之舉,這和選擇在國內讀研或者工作并沒有什么高下之分。
她并不了解我的狀況,可我同樣也不了解她的狀況。
如果我們倆交換了人生,我們真的就會各自幸福嗎?
2
我們每個人,似乎都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況不滿意。
小時候,我們急切地想要長大。仿佛只要變成大人,少年時代的所有煩惱都將不復存在。因為長大以后,我們便可以脫離父母的看護和約束,脫離作業和考試的壓力,自由自在地馳騁在自己的疆域。
“等我長大了,媽媽就不會管我幾點吃飯,幾點回家了。”
“等我長大了,下班回家就可以像爸爸一樣,悠閑地做自己的事情了。”
可等我們真的長大了,自由了,我們真的那么快樂嗎?
當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充滿了雞毛蒜皮的紛擾,我們才終于發現,長大以后,人生仍舊有許多的不得已和不如意。
我們又開始懷念童年,緬懷逝去的青春,恨不得再次變成小朋友,在家人的保護下無憂無慮;再次穿上校服,去體驗青春的酣暢淋漓。
我終于活成了你的模樣,可是我卻仍舊不舍得那個過去的自己。
這種不滿,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圓滿。
沒有哪一種人生,是十全十美的。
就像長大一樣,我們有了自由,就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對自己的,對家人的,還有對社會的。
選擇了一種人生軌跡,就同時意味著要放棄了另外一些東西。
3
我有個朋友,在一個大企業的國際部門工作,她幾乎每個月都要飛去不同的國家出差,一年之內足跡便踏遍了東南亞,第二年又駐扎在了南美洲。
“你這工作可真爽!我都沒有去過那些地方唉,也不知道以后會不會有機會去。”
我羨慕她可以邊工作邊旅行,我羨慕她年紀輕輕就高薪多閱歷,她畢業兩年走過的國家可能比許多人一生都要多。但我同時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不了那樣的事,因為我戀家,喜靜,身體也不好,必然適應不了這樣空中飛人的高強度工作。
而她呢,她羨慕我可以繼續躲在學校這個象牙塔里,不必接觸社會上的風刀霜劍。可她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歡四處游歷,必然無法習慣苦行僧般單調的學術生活。
我們都選擇了最適合自己性格的生活方式,雖然嘴上會說——我好想活成你的模樣,可內心深處,我們卻都隱隱地明白,你的模樣未必適合自己。
4
人生的道路很長,在每個站臺都可能遇到我們所羨慕的人。
但他們也同樣,會有自己不為人知的苦與樂。
與其羨慕旁人,不如正視自己,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在做好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再踏踏實實地追求自己更想要的。
于是,我告訴那個姐姐,我來到美國,認識了很多勇敢的女性,她們有的放棄了奮斗十年的專業,選擇重新起航;有的拖家帶口,仍舊孜孜不倦地上課學習,謀求更好的發展。所以,你依舊有機會圓你的留學夢,對自己的投資,什么時候都不晚。
畢竟,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而后是現在。
而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地讀書和寫作,不必執泥于自己曾經的錯過。或許有一天,我也能圓自己一個文學夢。
所以,在故事的最終,我沒有活成你的模樣,而你也沒有活成我的模樣。
我們都可以活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最好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