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俏在文章里寫過:“《舌尖上的中國》生逢其時,恰恰說明我們所處的時代,正在經歷一個非常脆弱的階段。遠離家鄉,獨自生活,無休止的加班,亞健康的隱患,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以及那些傲慢的大型食品生產企業,這一切都讓我們名正言順地失去安全感。這種時候,反而是回望過去的日子,會給人帶來些許溫暖。而在這些溫暖之中,味覺的記憶最為持久。”
《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能成為現象級的紀錄片,除了“美食”本身是中國人最引以為傲的東西之外,這部紀錄片,不著重于講述中華料理的博大精深,而是將視角落入生活日常,樸素三餐。通過食物照見的是普通中國人的情懷與人生,從而引起觀眾的巨大共鳴。最動人的是每集結尾,鏡頭與被拍攝者對視,仿佛普通人的歷史也有人在關注,在那些平凡的面孔里,我們都看見了自己。
這當中,精湛華美的解說詞功不可沒。常常是幾句點題,便總結出許多我們腦海中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與道理。這是講述中國人與中國食物的紀錄片,而文字與精神,也同樣非常中國,他借食物,把中國人對自然、對社會、對家人、對生命的了解,一一道出。今日我們便精選其中二十條,送你在飯后之余,也感到溫柔。
1.不管是否情愿,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里,哪里就會燃起灶火。
2.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3.半生闖蕩,帶來家業豐厚,兒孫滿堂,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樸素,但有力量。
4.這是巨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的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的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5.中國人善于用食物來縮短他鄉與故鄉的距離。
6.究竟是人改變了食物,還是食物改變了人,餐桌邊的一蔬一飯,舌尖上的一飲一啄,總會為我們津津有味地一一道來。
7.世事變遷,人心進退。人們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越向往回歸農耕生活。
8.在中文里,“火候”一詞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廚房,更能用來評價處世的修養以及為人的境界。
9.東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們的遷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離合見證了人的聚散。
10.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無奇,辛苦勞作給全身心帶來的幸福,從來也是如此!
11.地球村形成的速度不斷加快,沒有人能夠阻擋。然而,只要保持對某種味道的迷戀和期待,那么這種味道,以及與之密不可分的生活信念,就一定會守護一個個不可復制的部落,一處處令人神往的秘境。
12.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情感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13.五味使中國菜的味道千變萬化,也為中國人在況味和回味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時,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
14.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
15.一灶云吞面做了 60 年,來店里吃飯的,很多是幾十年的老顧客,鮮蝦云吞,手工竹昇面,牛筋軟糯,蝦子清鮮,厚實的味道深刻進這片社區斑駁的歲月,頑強的味覺記憶召喚人們一路追隨。
16.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的死敵。
17.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不僅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變通,更是順應自然的中國式生存之道,從古到今,這個農耕民族精心使用著腳下的每一寸土地,獲取食物的活動和非凡智慧,無處不在。
18.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
19.食物像忠實的信使,傳遞著家和親情的訊息。
20.不同地域的中國人。運用各自智慧,適度、巧妙的利用自然,獲得質樸美味的食物,能把對土地的眷戀和對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農耕民族。一位作家這樣描述中國人淳樸的生命觀,他們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
以上圖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喔豆發現世間美味,如需轉載,請后臺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