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莫奈和他的眼睛》走近印象派

? ? ? ? “莫奈來了”身處內地的CD人民高興地奔走相告,名揚海內外的《睡蓮》能到文化相對閉塞的CD來展覽,不啻是一場文化盛宴。展出異常成功,成博人頭攛動,排隊的隊伍綿延,人們瞻仰《睡蓮》真跡的熱情絲毫沒有被阻斷。《睡蓮》被神龕一般玻璃罩著安置在眾展品中,只能遠觀,不能近瞧,實在難解觀賞之渴。幸覓得《莫奈和他的眼睛》,跟著“這雙眼睛”,我一點點地走近了莫奈,走近了印象派。

? ? ? “他只有一雙眼睛,可那是一雙多么美妙的眼睛啊!”這句話出自保羅·塞尚之口,也成為了張佳幃尋覓莫奈足跡的指南針:從莫奈的童年生活開始,一步步地找尋著他觸摸繪畫-接觸新思想-形成自己風格-超越所看見的,成為一代大師的印記。

? ? ? ? ? ? ? ? ? ? ? (莫奈的自畫像)

? ? ? ? ? ? ? ? ? ? ? ? ? ? ? 童年的影響

? ? ? 1840年的巴黎還是座偉大但陰暗的石頭城市,鋼鐵和玻璃剛剛開始構筑到建筑的拱廊里,飽受戰爭、革命之虐的街頭到處有戰斗的街壘和痕跡,沒有多少浪漫和自由氣息。那一年,莫奈很喜歡的英國風景畫家康斯特布爾已經過世三年,和康氏齊名的透納在公眾的不理解中認真地畫著雨水、蒸汽和霧靄,鐘情于自己的風景繪畫;而后來給予他百般刁難和排斥的安格爾已完成新古典主義的豐碑,正營造學院派美術壁壘;而給予他很多色彩啟示的“浪漫主義獅子”德拉克洛瓦已經完成了著名的《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并嘲笑安格爾的學院派“線條即是一切”,喊出了“色彩即是線條”這一似戰斗號角的口號!

? ? ? 11月14日出生的莫奈(哈,天蝎座的)并不知道這些人后來和他發生了千絲萬縷的關聯,也并不知道后來他重返巴黎將會走上另一條未知但光明的道路。

? ? ? 探究童年給他的影響,必須要提到的人首先是他的母親路易斯。莫奈出生在巴黎一個普通雜貨鋪家庭,祖輩并沒有什么書香氣息。家里唯一的藝術氣息來自母親,她曾經是個歌手。也許正是母親的藝術遺傳基因在莫奈的身上顯性表現,從小他就喜歡涂鴉,看到什么畫什么,逮誰畫誰。母親贊賞他的這一喜好,將他送進藝術學校學習,并給予他必要的支持和鼓勵。小小的他筆觸靈動,活潑自在,隨心所欲,逗樂可愛的漫畫已經能賣個不錯的價錢。但好景不長,母親在他十六歲時便去世了。沒人管的莫奈被送去了姑姑家。姑姑是個文藝青年,閣樓里藏著很多巴比松畫派的作品,給了莫奈耳目一新的視野。

? ? ? ? 另一個必須提到的便是他從5歲開始就生活的地方-勒阿弗爾-法國北部最著名的港口之一。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里描述:“勒阿弗爾是個美麗的海濱城市,有直伸海中的棧橋,有在游船上販賣牡蠣給旅行者的小販……在我們眼前的水平線上,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莫奈5歲開始就經常在這里看這些紫色的陰影,看海岸和天空,聽風和海的聲音(這也是很多年后印象派音樂家德彪西最酷愛的主題)。“晴天時,勒阿弗爾的陽光甜濃到可以飲用,鋪陳在漫長的海岸線上,海岬的折缺和陰影,綠樹的起伏和線條,還有在諾曼底陽光下蔚藍的、深藍的、淺紫的、深綠的、淺綠的、灰色的、白銀色的海洋,這些構成了莫奈的童年景象,也成為了他漫長的人生里的主題畫面。順便,成為這個星球美術史上,被最為忠實、細膩、變幻無方記錄下的一片風景”。到過英國斯特拉斯特福德的人一定會有這樣的感慨:難怪莎士比亞能夠寫出這樣優美的文字,完全是環境造就人才啊!看到這里我不禁也想:是勒阿弗爾的美麗洗煉了莫奈的眼睛,練就了他對光、對色、對氛圍更多的敏銳和捕捉吧。

? ? ? ? ? (《漁船離開勒阿弗爾港口》)

? ? ? ? ? ? ? ? ? ? ? ? ? 師友的影響

? ? ? 莫奈一生結交了很多朋友,亦師亦友,對他的繪畫人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 ? 第一位當屬歐仁·布丹。布丹長莫奈16歲,在勒阿弗爾開著自己的畫框小店,有著藝術家的眼光,一邊賣著畫牛名家特羅容和“農村畫家”米勒的畫,一邊經常在諾曼底的海灘急速作畫。“半輩子在諾曼底海岸觀看天空,他對云流、陽光、空氣、風極其敏感,窮極無聊時,他用一些極細的筆觸,細細密密描繪深深淺淺奇形怪狀的天空。他的這份執拗,讓有著‘天空之王’之稱的卡米耶·柯羅也贊嘆‘這天空,著實畫的好!’”就是這位布丹,讓莫奈從他的畫里,看到了不一樣的勒阿弗爾——明明是凌亂的色塊和線條,乍看藍紫青灰一片五彩斑斕,再看明明有陽光的味道、大海的聲音——這是多么神奇!從此莫奈不再拘泥在漫畫、素描里,跟著布丹開始了戶外寫生。布丹教給了他如何戶外作畫,以及最基本的油畫技法。很多年后,莫奈如是說:“我會變成一個畫家,是因為歐仁·布丹讓我這么做”。布丹稱得上是莫奈真正意義上的最初啟蒙老師(后世有將其稱作“印象派之父”)。

? ? ? ? ? (《諾曼底海灘》歐仁·布丹)

? ? ? ? (《勒阿弗爾港口》歐仁·布丹)

? ? ? 19世紀法國大革命后,藝術家們的生活天翻地覆。歐洲的藝術家們開始不再忙碌于為貴族教廷畫肖像畫、祭壇畫,而是開始探索自己的“風格”,題材寬泛自由。巴黎也因為連續的革命,推翻王室,成為了獨立藝術家們宣揚新風格、顛覆舊傳統的核心,全世界的藝術家們百川海納般地來到這里。布丹鼓勵莫奈到巴黎去,接收新思想,找到自己的路。

? ? ? 當莫奈重返巴黎的時候,19世紀的藝術史已經經過了兩波革命。第一波是浪漫主義派和保守派的對壘,代表人物當屬德拉克洛瓦對安格爾。當時的“浪漫主義者”陣營云集著后來成為大神的雨果、大仲馬、梅里美、巴爾扎克、喬治·桑、肖邦、李斯特等,都年輕、狂放不羈、不同凡響,德拉克洛瓦便是其中最激情的一個。他熱情,對偉大畫作大加贊賞,他將17世紀大家魯本斯奉為“繪畫界的荷馬”,對其輝煌雄渾的色彩大加贊許,他為英國風景名家康斯特布爾的作品大聲喝彩。他在1830年投身七月革命,以雄渾的筆觸創作的《自由引導人民》,則被視作浪漫主義畫派反對純理性、刻板教條、充分反映藝術家想象與創作的杰出代表作。

? ? ? ? (《自由引導人民》德拉克洛瓦)

? ? ? 第二波革命是現實主義代表庫爾貝與安格爾們的對壘。他反對安格爾爺爺畫子虛烏有的“高雅人物”“古代貴族”,反對獻媚雅士、討好貴族,堅持“憑良心作畫”,他在1854年創作的《庫爾貝先生,你好》就像一個大宣言:和傳統俗套對立,絕不放棄藝術的真誠。當時與之志同道合的人當屬米勒,其名作《拾穗者》樸實無華,反映當下真實的生活。庫爾貝和米勒都屬于巴比松畫派,同盧梭、特羅容等一樣,拒絕像安格爾那樣,將風景美化,而尋求對自然的真實描摹,細致入微地觀察風景,對光線的變化效果至為關心。

? ? ? ? (《庫爾貝先生,你好》庫爾貝)

? ? ? 莫奈1859年來到巴黎時,巴比松畫派新的革命正風起云涌,然而,舞臺的中心仍牢牢地被安格爾們的沙龍霸占著。初來乍到的莫奈選擇了跟隨相對溫和的柯羅學習觀摩。柯羅,“優雅又安靜地做著革新,在安格爾和德拉科瓦爾之間達成了一種迷人的平衡,而且在筆觸和用色的細節上別有發明”“他很欣賞康斯特布爾,認為繪畫應當描述自己的所見,又不滿足于自己捕捉到的現實,希望能與眾人所見的真實不同”“他尋找著風與樹的平衡,對光線閃耀極為敏感,試圖自己調制一套顏色方案”。柯羅的這一愛好—致力表現環境的變化,哪怕是一絲一毫的分別---莫奈十分認同。

? ? ? ? ? ? (《芒特楓丹的回憶》柯羅)

? ? ? 莫奈游弋在庫爾貝、布丹、柯羅這樣一些畫家身邊,耳濡目染、如魚得水,走上了和安格爾們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一直牢記著布丹給他的忠告“直接在現場畫出的東西,總有一種力量,一種筆觸的生命力,這是畫室里找不到的”,一邊懾服于特拉克洛瓦的狂放筆觸與華麗色彩、柯羅細膩變換的風與樹、庫爾貝犀利直接的描繪、巴比松畫派細致入微的野外風景,一邊進了斯維塞畫院學習。在畫院,他正兒八經地漸次補上了人體繪畫課,同時,認識結交了馬奈和畢沙羅。他們都喜歡柯羅和庫爾貝,喜歡沒事就跑出去寫生,滿腦子的離經叛道。

? ? ? ? ? ? ? ? ? ? ? ? ? ? (靜物寫生)

? ? ? ? 服了兵役回來的莫奈,去到鴻弗勒爾---布丹的故鄉,在那里遇到了他此生第二位啟蒙老師—容金德。“新印象派”大師之一保羅·西涅克說“容金德酷愛把各種色調用細筆絲絲縷縷描出來,最后的效果就是色彩迷亂,光影紛雜”,最動人的是他的天空畫法---簡勁明快的筆觸,不加涂改快速刷出的云線、云影,天空與風的掩映,對莫奈來說觸動很大,他說“他教我如何畫,告訴我為何要這么畫,然后教給我了許多布丹讓我朦朧明白了的知識”“容金德是我真正的師父,他給我的眼睛做了啟蒙教育”。從此,莫奈的這雙眼睛開了天眼,愛極速畫下眼前所見的一切。

? ? ? (《塞納河與巴黎圣母院》容金德)

? ? ? 重新回到畫室學習的莫奈,和老師格萊爾彼此不相得,意外收獲了雷若阿、巴齊耶、西斯萊的友誼,他們聊藝術,贊美柯羅和庫爾貝,結伴去畫廊溜達、到戶外作畫,并互相傳遞秘訣,布丹、容金德、柯羅、庫爾貝們的細節在他們之間彼此傳誦。就在此時,馬奈的《杜伊勒爾音樂會》完成,展示給人們的是無數顏色絲絲縷縷混合出一片明亮之色,而在“落選作品沙龍”中展出的另一幅作品《草地上的午餐》,轟動一時,與之遙相呼應。馬奈成為了新一代畫家代言人。馬奈的成功給了莫奈他們信心:不必去在意細部、陰影、對比,用快速筆觸,在戶外完成一切。

? ? ? ? ? (《杜伊勒爾音樂會》馬奈)

? ? ? ? ? ? ? (《草地上的午餐》馬奈)

? ? ? “莫奈接受了容金德的指導,重新看清了世界的色彩;他一直被布丹鼓勵,說‘當場完成的畫最有力量’。而他走得更遠:他要急速的表現自然的某個瞬間,離開畫室那些陰暗遮擋的光線,帶著小畫布和油彩管,來到陽光下繪畫。只要當場完成,哪怕像馬奈那樣承受‘這副畫沒畫完吧’的質疑。莫奈不相信一切既定的規則。他學習了庫爾貝、柯羅、布丹、容金德,但又不全然相信他們。他最后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眼睛:‘依據個人的印象而非借用普遍感受的規則,來完成繪畫’這是他的理想”。他行走在自然里,看見橡樹、行云、河水與風,以及無時無刻不讓他目眩的陽光,“每天都發現越來越美麗的東西”“畫畫時從來不去思考任何一個畫家,模仿任何人的風格”,終于,在1865年的新沙龍畫展上嶄露頭角。他的《勒阿弗爾海角》被評價為“他對色彩和諧的審美,對明暗層次的感受、令人感動的整體效果、顯著的強度、看待對象的大膽眼光,這些資質都在展示莫奈的無限可能”,而《鴻弗勒爾的塞納河口》“波浪與云影令人震驚,而對船的描述,多少讓人想起透納”“和諧的色彩”“前景里水和云的筆觸頗為大膽”的莫奈特色開始引起人們注意。1866年《卡米耶》又名《著綠衣的女人》的“大獲成功”,讓他對自己眼睛看到的更加自信:他要用白色的畫布(而非加工過的暗布),來描繪藍天、白云、綠樹,一點點勾勒明暗層次,堅持戶外現場完成一切繪畫,“讓他的眼睛負百分之百的責任”。他對巴齊耶感嘆“我每天都發現越來越多美麗的東西”“一個人能夠畫出他所見到和了解的東西,靠觀察和思考來活下去”莫奈的創作進入前所未有的境界。

? ? ? ? ? ? ? ? ? ? (《勒阿弗爾海角》)

? ? ? ? ? (《鴻弗勒爾的塞納河口》)

? ? ? ? ? ? ? ? ? ? (《著綠衣的女人》)

? ? ? 1866-1867年,莫奈完成了《花園中的女人》,這是莫奈第一幅獨立完成的、成型的大幅戶外光影作品,已經能制造陽光效果了,正如他的弟媳莫里索驚嘆的那樣“看這幅畫時,我都感覺該把陽傘移過來了”。同年完成的《圣啊德雷斯的花園》“把握當時所見的一切—濕潤的環境、干燥的空氣、無云的天空、雨后的彩虹、大海與地平線、炊煙、霧氣、雨水,一切都在閃耀和流動,而光線覆蓋于這一切之上”細膩的筆觸與他“當場完成”的高速要求,形成了極大的矛盾,但他沒有止步,一步步地探索屬于自己的風骨。他進入了一種光明的境界,目醉神迷,忘記了其他的一切,盡管生活的困境一度讓他難以為繼生計,他依然倔強地活著,繪畫,貧窮的折磨讓他多加思考,讓他變得更加沉靜、清澈了。

? ? ? ? ? ? ? ? ? ? (《花園中的女人》)

? ? ? ? ? ? ? (《圣阿德雷斯的花園》)

? ? ? ? ? ? ? ? ? ? ? ? ? 印象派的崛起

? ? ? 世上最大的鼓舞,莫過于逆境中,身旁有一群同樣魯莽但天真的男人們,一起逆流奮斗,蓋爾布瓦咖啡館里,莫奈、雷諾阿、西斯萊、巴齊耶、畢沙羅聊出了一大片影響未來藝術史的友情。1869年莫奈畫了《格雷魯伊爾浴場》,活潑細碎的筆觸,描繪了波光粼粼、水波蕩漾,成功地使畫中的水波流動了起來。同年的《塞納河的傍晚》,他則以快速的筆觸、豪邁雄渾的色彩把握住了夕陽與晚霞的色彩,將被暮色侵襲的原野、被夕照染成橙色的流水、河上形單影只的游船一一勾勒,而大量藍紫紅黃的混合,又讓本該暖色調的陽光浸透了夕的凄冷。莫奈的技術達到了爛熟,進入了大巧不工的寫意境界。

? ? ? ? ? ? ? ? (《格雷魯伊爾浴場》)

? ? ? ? ? ? ? ? (《塞納河的落日》)

? ? ?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敗后,莫奈去了英國,有機會親眼看到了康斯特布爾和透納的畫,一個沉靜克制,一個狂放璀璨,都讓他似找到了知音,并從中汲取到新東西;去到荷蘭,倫勃朗、維美爾們對在光線、器物的色澤質地、繪畫的神韻方面的造詣,讓莫奈再度開眼。回到巴黎時,他帶回來25副作品,讓布丹看得目眩神迷,他做出預言“莫奈已經萬事俱備了”之后相繼出來的《鄰近贊丹的風車與船》《阿讓特伊的浴場》已能自如地、完整地駕馭倒影、波光和陽光的關系。這時,他回到了故鄉勒阿弗爾,用他那雙已經被訓練過、看得清一切色彩、不被任何其他色彩和成見迷惑的眼睛,重新捕捉著故鄉自上而下、海天鋪開一線線一粼粼的光芒,心靜似水地畫出他看到的一切,他最初的出生地、他最初的風景、他最初描摹過的圖像,在1872年重新定格。

? ? ? ? ? ? (《干草車》康斯坦布爾)

? ? ? ? ? ? ? ? ? ? ? (《奴隸船》透納)

? ? ? ? ? (《鄰近贊丹的風車與船》)

? ? ? ? ? ? ? ? ? (《阿讓特伊的浴場》)

? ? 《日出·印象》很多年后被評論家們解讀:這幅畫更重視描繪色彩與氣氛。你無法忽視那朦朧的霧氣,氤氳模糊了水上一切的色彩和線條,甚至前景的兩艘船也漂浮在霧里,就像史詩傳說的景象。橙與周遭的灰對抗,一如陽光對抗熹微晨色,筆觸迅速寬闊、果敢絕倫,讓人贊嘆。莫奈完全不知道,這幅畫在后來會在歷史上扮演一個什么樣的地位,他給這幅畫定名為印象,源于他的理解“風景無非就是印象,它就是轉瞬即逝之物……”人們問他叫個什么題目,他隨意地說“就叫印象吧”,于是,歷史開始新的篇章。1874年,巴黎市卡皮西納大街35號舉辦的《無名藝術家、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協會》畫展,讓莫奈的這幅《日出·印象》“擊碎了全世界的眼鏡”,受到評論家勒魯瓦先生無情的嘲諷—--這些年少輕狂的畫家,竟以為瞬間的印象和粗疏的筆觸,就足以成為一幅畫?但無心插柳,他捏造的“印象派”一詞從此載入歷史,成為最經典的、名垂青史的詞句。而莫奈和他的《日出·印象》以及“印象派”這詞,永遠地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為后人傳誦。

? ? ? ? ? ? ? ? ? ? ? (《日出·印象》)

? ? ? ? ? ? ? ? ? ? ? ? ? ? 突破與超越

? ? ? 19世紀70年代的日本浮世繪和照相技術刺激著藝術家們的靈感,從馬奈到莫奈,甚至之后的梵·高,無一例外。“畫得像”已經不是畫家追求的目標。來自東方的浮世繪技法讓莫奈耳目一新:原來一切眼睛所見之形象不必事無巨細畫出來,可以寫意揮灑、筆觸迅速地省略細節,用線條、色塊構圖表現。莫奈嘗試著開始依照人眼睛的感受法則,建立一個新的色譜。他畫的《克羅茲河谷》就試圖將光譜分解,與事物相融,最終重新構成日光的統一體----如此兩種不同色彩的互相滲透對比,能再現光的活躍和閃耀。他受杜比尼的影響,也造了艘大船“藍艙”,在船上浮水而行,起居生活,從一個黃昏到另一個黃昏,與水天景色融為一體,莫奈就像個漁夫,在船上揮毫阿讓特伊水面。馬奈感動至極,畫下了那幅著名的《船上畫室中的莫奈》,從畫中可以再現莫奈當時的狀況。莫奈沒有被艱難的生計打倒,繼續醉心在繪畫的樂土上。他繼續畫夜幕下的青色的雪,畫阿讓特伊的船,還畫卡米拉,那幅《日本裝的莫奈夫人》顯示了他對浮世繪是多么的著迷。

? ? ? ? ? ? ? ? ? ? (《克羅茲河谷》)

? ? ? ? ? ? ? (《日本裝的莫奈夫人》)

? ? (掩卷深思,浮世繪借第二屆巴黎世界博覽會揚名歐洲,“革了歐洲藝術的命”那會兒,中國也正革命,太平天國鬧得正起勁,閉關鎖國的清政府內憂外患。而日本政府抓住了時機,向西方傳播本國的文化藝術。第二屆巴黎世界博覽會辦得非常成功,《藍色多瑙河》蜚聲海內外,混凝土作為建筑新興材料技術開始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使用,而日本的文化在歐洲一度成為藝術時尚。日本也在之后的明治維新中逐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家得以發展強大。如果,去參加博覽會的是中國,結果會怎樣?我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會不會驚艷到那幫自以為是的“藝術大佬”們?我的國會不會也因此跨越幾個階段,走上不同的興旺繁榮之路?真是那樣,哪里輪得到日本來代表東方的文化藝術?可惜,沒有如果。)

? ? ? 浮世繪給了莫奈思想上的啟迪,他的作品也日益“浮世”,描繪熙熙攘攘的紅塵---取材當下,不避諱世俗民情、家長里短。他描繪道路、車站、江河、船舶、人……一切他看到的事物,感覺到的光影。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時間和空間變幻的記錄者。那幅著名的《散步,持陽傘的女人》筆觸自由揮灑、毫無學院派的細膩拘束,全畫從情景到筆觸都有風飄云瀉、鮮活動人的欣快。

? ? ? ? ? ? ? (《阿讓特伊的罌粟》)

? ? ? ? ? ? (《散步,持陽傘的女人》)

? ? ? ? 時間對于年輕人總是有利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印象派的年輕人開始有了各自更進一步的興趣點。就在雷諾阿畫出他那幅印象派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煎餅磨坊的舞會》時,莫奈迷上了車站,蒸汽煙霧成為他熱愛的題材---他喜歡描述一切被光、煙、霧覆蓋的樣子。他頻繁畫圣拉查爾火車站,用快速的、刷子般的筆觸描繪蒸汽,把握住玻璃穹頂透下的陽光和霧氣混合的效果。他不需要刻意制造的、甜膩膩的美。他有一雙獨一無雙的眼睛,能看到一切的美麗。他也用畫筆和色塊表達他的情感,他用褐色和綠色這樣的冷色調表現生活的窘迫和心情的抑郁,大量運用白色、灰色、淡紫色畫出《維特儂教堂》《卡米耶在殮床上》“…色彩讓人顫抖與震驚…”。

? ? ? ? ? (《煎餅磨坊的舞會》雷諾阿)

? ? ? ? ? ? ? ? (《圣拉查爾火車站》)

? ? ? ? ? ? ? ? ? ? (《維特儂教堂》)

? ? ? 堅持終于有了結果。1881年新的美術家協會取代了官方學院派評審委員會,為鼓勵新一代畫家,馬奈作為先鋒人物獲得了政府的勛章。莫奈們不再是“叛徒”,印象派畫從人們開始接受到受追捧,群英薈萃。莫奈被認定為“新繪畫”的領軍人物,人們評價他“成功地把稍縱即逝的印象固定在畫布上,而在他之前的畫家們不是忽視這種瞬間即逝的印象,就是認為根本無法用筆墨來表現。海水和河水的千姿百態,云層中光線的千秋萬代,花朵鮮艷奪目的色彩,熾烈陽光下樹葉五彩繽紛的折射---這一切都被他抓住,并真實地表現出來。莫奈在畫風景時,不但畫其靜止和常態的一面,而且也畫它在光線作用下所顯露的轉瞬即逝的一面,從而給人以強烈的和震撼心靈的視覺感受。”莫泊桑評價莫奈說“他已不是畫家,而是獵人,四處狩獵光線和色彩。……這位討厭弄虛作假和墨守成規的畫家,面對著他的畫,等待著、窺伺著太陽和陰影,他幾筆就把灑落的光線和飄過的云朵采集下來,快速放在畫布上。我曾親眼目睹他這樣抓住一簇落在白色懸崖上的燦爛陽光,把它鎖定在一片金黃色調中,使這難以捕捉的、耀眼的光芒產生令人驚異的效果。”印象派畫家在國外,出人意料地大受歡迎。莫奈終于不再拮據。1887年,他買了吉維尼一處房子,開啟了他杰出的后半生。

? ? ? ? ? (莫奈吉維尼的花園和家現狀)

? ? ? ? ? ? ? ? ? ? ? ? ? 吉維尼和睡蓮

? ? ? ? 莫奈前進的創新意念始終沒有停歇。他用他鐘愛的顏色探索身邊的事物,并用聯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他畫草垛,不同季節的草垛,他畫吉維尼附近艾伯特河邊的修長秀雅的白楊樹(這些白楊后來被認定為“抽象印象”的代表),他畫魯昂教堂,從不同的位置描繪諾曼底變幻天空下,陽光和雨霧落在教堂石頭上那些微妙的色彩,筆觸柔軟黏稠而粗糙,被譽為“這是一首對古老教堂所占空間抒發的絕唱……是自然之力和人類創造之間的一次巧遇及其相互作用的產物”。莫奈殫精竭慮地反復地畫著同一個事物,捕捉著光的變化,他儼然成為了太陽、空氣與天空的一部分。“他用色彩和光線已經出神入化,足以制造強烈的實物感---即是說,他的畫給人濃烈的感官刺激,讓人覺得谷堆、石頭和其上的陽光,都伸手可觸,甚至有能讓人嗅與嘗的味道。或者說,莫奈的畫已經不止追求光線與色彩,他在追求一整個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濃烈體驗”“莫奈的藝術,已經成為了自然本身”。

? (《艾伯特河邊的修長秀雅的白楊樹》)

? ? ? ? ? ? ? ? ? ? ? ? (《魯昂教堂》)

? ? ? ? 吉維尼的蓮池似乎也在印證著這樣的說法。莫奈在吉維尼的花園和蓮池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整飭,盡情地揮灑他的日本情節:他在蓮池上修了一座日式拱橋,和餐廳里滿壁的日本浮世繪風格呼應,種上柳樹、紫藤、水菖蒲、繡球花、甚至竹子、日本櫻花等,水里漂浮著粉紅色的睡蓮,成為他日后創作并蜚聲的主角。他的眼睛捕捉著一切美,同時他又在身體力行創造著美,他把吉維尼的花園和蓮池制造得如此讓人陶醉,以致于他說“這是我最美的作品”。熱弗魯瓦曾寫道:“只有在吉維尼見到莫奈,你才能了解他,了解他的個性,他的生活情趣,他的內心世界”。

? ? ? ? ? ? ? ? ? ? ? ? ? ? (蓮池)

? ? ? ? 莫奈癡迷于他的睡蓮系列畫創作,幾乎成為1899年之后所有的繪畫題材:畫面上是各種各樣無邊無際的水面上的睡蓮,沒有層次,沒有水平線,天空和云只出現在波光粼粼倒影里,天沒有安定,水面漣漪擺蕩。多年后,睡蓮系列畫作的這一技法,畢加索和馬蒂斯都承認對他們有極深的影響。從1895年到1908年,莫奈創作了61幅睡蓮,當其中48幅《睡蓮,水景系列》在丟朗-呂厄畫廊展出時候,人們贊頌到“所有這些光彩奪目的畫流露出完美的和諧,既充滿了活力,又溫柔寧靜。我們簡直看呆了…既壯美又寧靜,無與倫比”。命運還是優待了他一陣子,讓他在眼疾找上他之前留下了這些瑰寶。

? ? ? ? ? ? ? ? ? (《睡蓮,水景系列》)

? ? ? 1914年莫奈和卡米耶的兒子去世以后,莫奈感覺他對色彩的感覺已逐漸消失,白內障讓他的眼里只有了白色和綠色,藍色成了紫色,明亮的橙色和黃色極少出現,這對于一個“畫所見一切”的畫家來說是多大的打擊。然而他沒有被打倒,繼續在畫。他畫了30多幅威尼斯,畫大型的裝飾畫,在眼睛看不清的情況下,畫出了許多最柔和、最朦朧、最迷幻的美麗作品,被后世抽象派推崇。

? ? ? ? 時間的流逝終究是毫不留情的,和莫奈一起戰斗過、一起創作過的印象派大師們逐一被召喚了回去。1926年12月5日,86歲高齡的莫奈終于閉上了他那雙追尋美、發現美、重塑美的眼睛。

? ? ? ? 我們該慶幸我們足夠幸運,世上有過莫奈這雙獨一無二的眼睛。“這雙眼睛如此敏銳地占有了那個時代,所看到的一切:諾曼底的海、卡米耶、阿讓特伊、塞納河、吉維尼、倫敦、威尼斯、荷蘭贊丹鎮、他的藍蓬船、草垛、魯昂教堂、花園、拱橋和睡蓮,以及當時正飄浮在這些事物之上的、19世紀到20世紀的陽光與風雪,用他的大筆點石成金,給這一切賦予了靈魂。即使在他死后,19世紀的陽光和靈魂,依然透過那雙捕捉一切、喚醒一切的眼睛,活在我們所見到的世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563評論 6 54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694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672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965評論 1 31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690評論 6 41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6,019評論 1 329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4,013評論 3 44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188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718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438評論 3 36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667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49評論 5 3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845評論 3 35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252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90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84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635評論 2 38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本書編年: 1840年 莫奈出生于一個父親為雜貨鋪店主、母親為歌手的家庭,那時的巴黎只是偉大但陰暗的石頭城。 18...
    書書童閱讀 1,387評論 0 3
  • 莫奈,印象派畫家。他是追逐太陽的使者,光是他作畫的靈魂,被譽為“和光線賽跑的畫家”他的畫是用色彩和筆觸凝固的時間和...
    付老師藝術講堂閱讀 3,116評論 0 2
  • 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有時候自己也不了解。 大概我是一個懼怕孤獨,害怕被忽視,脆弱的人。 如果發了一條說說,三分鐘...
    鏤花玫瑰閱讀 168評論 0 0
  • 最近一場一場的招聘會,一次又一次的失眠,我不知道為什么午夜夢里都是那些時光里走失的那些人,看著她們那樣我的夢魘里那...
    夢里煙沙閱讀 207評論 0 1
  •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有人喜歡打籃球,可以一天到晚地打籃球,因為喜歡就算下雨也會每天都打籃球。如果有一天...
    秋燃閱讀 217評論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