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盜夢空間
很久很久以前我看中華小當家的漫畫版,后面沒被TV化的內容里面有一個極強的女反派,她可以在數小時內,以超級快的速度把你的廚藝學過來,并且做出來的飯菜都比任何人好吃
那我們生活中能不能有這樣的技能,可以很功利的快速學習知識?
有是有,但不完全有
意思就是,不能數小時內超級快速的學好一個領域的知識,(有的話請給我一個小李子的陀螺,我做個夢一下,incept一下哈哈)
但你可以有一個捷徑去學。
這個捷徑就是知識管理。
這個也是讀書前必須了解學習的東西
How
6個step
提問、獲取、整理、分享、利用、創新
Step1:提問:我們該學什么?
很多時候我們的興趣遠遠大于你的能力和時間束縛。
每天睜開眼睛就會去刷各種各樣的公眾號,別人發什么都點進去,然后收藏,聽各種各樣的付費語音,一天到來好像得到很多東西,但又好像什么都沒學到,每天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卻沒辦法消化。然后第二天又重復今天的動作,每天都過得很焦慮,啊我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這就是傳說中的焦慮性學習者。
另外一種人,我們稱之為獵手型的學習者,就是說同樣每天有很多信息出現,他只是關心與現階段,自己想要的,想進步的領域去觀看學習,另外的自動過濾一邊去
這里很明顯我們要成為后者。(這好像是句官方標準的廢話)
所以我們就要懂得提問:自己哪些知識是先學?和哪些知識我們該學來促使自己進步?對自己的已有知識進行分類和分層
一般來說知識分為三個層級,通用知識,專業基礎,專業知識。
通用知識就是你在任何地方都適用的知識,時間管理啊,PPT啊,office之類
而專業基礎就相當于一些行業基本知識。如TM我個人做的是互聯網廣告行業會懂一些廣告投放的知識,還有與傳統廣告的區別。
專業知識就是崗位技術含量知識,一些別人頂替不了你的技能知識,如一些代碼啊編程之類,同一個公司的人不一定都懂寫個代碼怎么寫,其它人代替不了你去完成你的工作
這時候,我們聯系第一節課所講的知識
你要看下你接收到的信息,是屬于哪一個層面的,如果是太過專業的只是,你沒下層的磚塊基礎,大腦的腦緣是會拒絕變成長期記憶,所以你再怎么看也沒什么卵用。記不住,應該找一些基礎的磚塊先鋪墊學習一下。
分完層之后,我們說下知識的分類
大概分為這4個區
舒適區:就是知道自己知道的。比如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崗位,做某些事情可以駕輕就熟的完成,你也清楚自己完全可以完成,比如寫個WORD文檔完全不是問題,對于作者TM我來說寫大部分的PPT文檔也不是問題,這就是舒適區,一個你知道自己可以完成知道的區域
探險區: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個就是大家涉獵的方向,比如我知道自己缺一些運營類的知識,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我想學習,想請教,所以這類運營類的知識就被劃分到探險區。
寶藏區:就是不知道自己知道。即我自己完全沒想到自己原來會這個知識,如別人總是會問作者TM我,哇你PPT好牛啊在那里學的?我一臉懵逼,我說“我也不知道,自然而然的一個東西”,好像很潛移默化的就做出來了。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去拆分和總結,回想一下自己用技能的時候是怎么樣一個步驟。把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固化這份記憶。如果你發現一些大神通常很厲害,但卻帶不動新人,很可能就是知識的寶藏區出了問題。
盲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一點我相信大家也明白,就是完全沒想到的一些知識盲點,還沒意識到的缺陷,所以說求學過程中我們還是要保持一顆謙虛的心態,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盲區是哪。
然后把這兩個維度合在一起,就會成了現在這個技能羅盤了。然后你就可以對自己的知識進行梳理了,哪些我已經很熟練了不需要要學習的,哪些我需要去學習的。可能我PPT技能已經到達一定程度比較熟悉了,那就放在舒適區,一些閱讀能力和溝通能力那些需要提高的就放在通用技能的學習區。
通過這個技能羅盤的劃分你就會大概明白自己要進攻什么。知道自己該學什么接下來。然后就可以集中爆破一個點去學習了。
Step2:獲取
當我們明確了在提問中知道自己的答案之后,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學什么的時候呢,我們就需要進行知識的獲取,也就是學習了。
大概可以分為4個維度
人、事、網絡、書
網絡:通常來說都是一些比較碎片化的學習,微信公眾號的圖文啊,簡書啊,甚至刷微博啊,看下站酷啊,看下花瓣網,這些通常來說都是伸手既有,碎片化強度高,獲取程度低一點的知識。
事:這個維度就是說我們要經歷一些工作上的事,做過,可能要參加一些活動之類才會得到的相關經驗,獲取難度也就相對一點。
人:人這一塊就比較不好獲取,因為有些人身邊也沒有人脈資源,也沒有高人指點,在公司也未必有相對好的導師去進行學習。所以說你就很有可能去在行等一些平臺去花幾百到1千幾千不等去見一個人,系統的去請教一些經驗。
書:讀書這個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都會用塊狀的時間去閱讀,碎片化低,而且可以非常非常系統的去學習,但是,他獲取的知識的難度會比較大,知識的提煉也很困難,最后能固化成為自己領域的知識的可能只有一部分。所以我們就要用相對應的策略去“攻擊”他們-----快速閱讀、主題閱讀(鏈接見文前)
對于碎片信息的學習我們不外乎這3個動作
我們每天回去看不同文章啊,云課堂視頻之類,然后又會去朋友圈點贊之類
這時候我們就建議刷和互動類的動作,我們在一些小的固定時間去讀,比如一些番茄鐘25分鐘集中之后的小休息5分鐘去刷,去回復信息。但對于讀,我們就應該用一些道具把信息先收集起來,等到一個固定的一個長時間才去閱讀。
舉個例子,我們常常在微信公眾號看到喜歡文章,被一個標題吸引了,我們點進去之后,我們就快速進行掃讀,覺得有用了,我們就保存到云筆記應用里面,印象筆記啊,為知筆記等等,這些云筆記就像一些收集箱一樣收集東西。到了深夜我們有了完整的時間段之后,我們再進行精細的閱讀。
相反如果我們看到什么都馬上點開花5到10分鐘以上去細讀的話,我們的時間永遠也會被切割得七零八落,很多時候沒辦法效果最大化。
(對了這里插播一句,你可以嘗試安裝一個叫monment 的iOS的app軟件。去記錄你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估計你知道之后你會被自己氣瘋,原來自己每天有那么多時間我是用在手機上面,是的,我就是氣瘋那個然后怒刪了APP的人)
Step3整理
收集完知識之后呢,我們就要進行整理了。這一步其實相當重要,因為如果你只是收集起來,你想一下如果你一年不打掃衛生,你也會把所有的東西丟出去是吧?
整理3個步驟,命名 分類 貼標簽
命名:
這個其實沒啥好說,但卻很實用的一個東西。推介使用小六老師那樣一個編碼的形式去命名,ABCD123456,然后子文件夾就A-01 1-01因為文件夾其實也是按照名字去排列的,這樣你可以很快的找到對應的文件。
分類:
這一步很重要,如果你不對自己的信息進行分類,你打開一個收集文件夾,所有的文件聚集在一起,亂七八糟簡直沒法看,一坨坨的。
這里介紹幾個分類的方法:
1:按數字標示
這個和上面說的命名方法一樣就不多說了
2 FRS分類邏輯:Flow工作流
這個分類方法就像一個流水線一樣,你按照一項工作的時間順序一個一個去分開命名,step1一個文件夾,step2一個文件夾
Stock經驗庫
簡單來說就是按自己每一類獲得經驗的類別去進行分類,A類型經驗,B類型經驗,C類型經驗醬紫。
Reference知識體系
這個就其實相當于用一些已有的體系去進行分類,看一些書本的時候你會發現他會圍繞一個體系一個框架進行了闡述,這時候你覺得他這套體系也可以用在你的方面,你就可以按照一個體系的來進行命名。舉個例子HR人事有6大模塊,招聘,培訓,薪酬,績效,員工關系,人事制度。那就可以對6個模塊進行6個子文件夾的命名了
貼標簽
(這一步我聽的時候簡直是恍然大悟)這一步就是幫助你收集的信息去增加維度,因為文章通常只會收集到一個文件夾對吧。如果常常復制粘貼到其他文件夾,工作量也相當大而且麻煩,這時候你就可以通過貼標簽去增加的你維度了。比如收集了一個安利職場時間管理APP的圖文,這時候你就可以放到“APP種草”的一個文件夾,然后進行打標簽“時間管理“ “通用技能”“職場必學”等等。增加維度,醬紫你除了普通文件夾的檢索,也增加了一個維度,標簽的檢索
Step4&5分享和利用
整理完之后你就要去分享
因為如果你只是整理而不去分享知識,知識只是從一個網絡硬盤放到你自己的硬盤而已,并沒有形成一個長久的記憶。
在金字塔學習圖里面,小組討論,實際演練,和訓練他人稱之為主動學習,這個階段的記憶留存率是最高的,其他閱讀聽講存留反而很低。分享的過程其實是幫助自己重新整理和學習的一個過程。就像我現在寫這篇文章做分享一樣,實際上我是在幫我自己。
那我們可以用什么渠道去分享呢?(見下圖)
關于利用這一塊呢,其實就是練習并應用大工作當中去。好像有句話是這醬紫說的,學習和工作其實是一體的,我們最怕的其實就是把學習和工作孤立開來,學習是工作的訓練場,工作是學習的實踐場。(PPPS作者TM我個人覺得利用和練習應用到工作中其實一個很大很大的學問,有空會去買本專門說練習的書去看看,哎)
Step6創新
當我們的知識變為己用,不斷堆積到一定程度之后,我們就可以去創造新的知識。知識的創新是蠻大的一個話題,這里說兩種類型
演化:有一些知識類型,可能不怎么會去改變,比如心理學,人機交互的之類的等等這些東西的主體是固定的。還有一些知識則是推陳出新,比如設計的一些UI或者營銷類的一些知識,一些幾年前的知識和方法可能早就已經過時了,這時候你就需要結合現在你學到新的知識,在一些原有的理論上面進去演化,轉變成一些新的知識。比如以前沒有扁平化UI的一些理論,也沒有新媒體營銷的一些方面的知識,我們就在一些原有的界面和營銷知識進行演練孵化,這是對原有知識的一種突破。
跨界:這個也比較好理解,就是知識堆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會發現某一些知識的內容和另外一個領域也是相通的,舉個栗子,一些平面設計師跳去做PPT設計或者做攝影師的時候也可以快速上手,就是他基于有些原有的平面知識體系搬到另外的一個領域,攝影也是要構圖,色彩體系等等。PPT除了講究邏輯以外也要講究一定的美感。
再舉個栗子,很多人覺得那些暢銷的商業書好像離自己有點遠,講得一些經營啊創意啊之類的,但換個角度想,自己的一個小小的團隊甚至自己本人其實也可以是一個公司啊,這些經營類的知識可不可以運用在自己的身上進而變成一個自己特有的知識呢?這就是一個知識的一個跨界。
總結
先提問明確自己要不要學,然后進行學習涉獵,收集知識,然后進行整理分類貼標簽,然后分享和運用到我們工作當中去,最后演練跨界嘗試變成新的知識。這就是學習的套路和捷徑—知識管理,讀書前一定要做好自己的知識管理
做多了你就會發現每一個技能或領域你都可以這個套路去學習。閱讀你可以按照這個方法去學習,時間管理也可以按照這個套路去學習,PPT,學代碼都是套用。這些知識就像一座一座山峰一樣拔地而起。
然后你就會發現這些知識并不是孤立的,他們最底層的一些根基是相同有交叉的。比如,PPT,思維導圖,他們最底層的都是講究邏輯,又比如攝影和平面設計底層可能是一些PS的技法之類。時間管理和知識管理也是先收集再分類最后對單個進行處理。所以當你把一座一座山峰攻破之后,你就會恍然大悟,他們底層最基礎的知識還是連在一起的,就像一棵樹的底下的根一樣。
(所謂的大師并不是所有的領域都走到知識的山頂,他知識學習得多,并且將知識融匯貫通聯系在一起,所以你跟他說到哪里他都可以快速的和你聊起來)
OK這次就先說到這,enjoy ,have fun
本文是彭小六老師
在選擇自己的第四節課的課程筆記,在此再次感謝老師
個人好文
其它筆記